【摘要】“大語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聯系生活,校本課程是向生活各個方面拓展和延伸,也是聯系生活。因此,校本課程和“大語文教育”思想相契合,校本課程是“大語文教育”思想的必然結果,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和老師的發(fā)展。
【關鍵詞】“大語文教育”;思想指導;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大語文教育”思想是張孝純先生所創(chuàng)立的一種語文教育思想,總體模式是“一體兩翼”,“兩翼”指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利用生活中的語文學習資源。校本課程的開發(fā)也是聯系學生生活,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也是開發(fā)和利用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基本上也屬于“兩翼”的內容,這與大語文教育思想基本吻合,所以在“大語文教育”思想下開發(fā)校本課程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大語文教育”思想契合語文課程理念
(一)大語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聯系生活
“大語文教育”的基本內涵是:以語文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1]簡言之,“大語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聯系生活,語文課程改革正在向聯系生活靠攏,大力提倡校本課程。我們不難發(fā)現大語文思想與之有相契合之處,這啟示我們重溫大語文教育思想并與校本課程相結合。
(二)校本課程是大語文教育思想的必然結果
語文校本課程是在校本前提下,以語文知識為載體,以學生為活動主體,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并形成良好的語文素質為目的的一門課程。[2]由這一概念我們可以看出語文校本課程的突出特點是:生活化開放性。生活處處時時有語文,語文校本課程從生活出發(fā),通過教材,教給學生找尋生活的本領。充分運用大語文教育思想,積極開發(fā)語文校本課程,使語文課程緊密聯系生活,貼近生活,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從而使校本課程充滿活力。
語文教育必須與生活相結合,將生活融進語文學習,只有這樣語文校本課程才能充滿生機與活力,才能真正改變目前的語文課程現狀,在語文教學的園地上結出累累碩果。在這一思想下開發(fā)的課程肯定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具體價值如下:
其一,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按笳Z文教育”思想著眼一“大”字體現了它的性質,這就要求我們要廣泛全面地聯系生活,以現實生活為依托,開發(fā)適合本地的語文校本課程。這樣有助于我們在教學中溝通課內外,充分發(fā)揮本地區(qū)的語文資源優(yōu)勢;另外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逐步拋棄傳統學習方式中制約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發(fā)揮的一些因素,在自由、和諧的氛圍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健全學生的人格。
其二,更好地傳承地方文化。通過開發(fā)本地校本課程,可以對該地區(qū)的民風民俗所折射出的文化進行一次相對集中的整理,在此基礎上豐富本地區(qū)文化的內涵,提升文化的品位。與此同時,讓學生更加了解家鄉(xiāng)、能夠為家鄉(xiā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三,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開發(fā)適合本地的校本課程,能夠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家鄉(xiāng)的歷史典故、風土人情,增強學生的家鄉(xiāng)自豪感和自信心,喚起他們熱愛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的感情。
其四,促進教師專業(yè)水平的提高。開發(fā)校本課程更好地推動地方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實踐并積累相應的理論,從而更好地開展實踐。作為開發(fā)主體的教師,在開發(fā)校本課程的實際過程中可以使自己得到充分鍛煉,在多方吸納新課程教育理念的同時,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現有的語文教育資源,探索新的教學思路,可以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
二、“大語文教育”思想下校本課程的實踐
二十六年來,“大語文教育”思想體系發(fā)展的更加完備,在很多方面做出了實踐。在校本課程方面,張孝純的弟子張國生長期致力于實踐大語文教育思想,他明確提出了運用“大語文教育”思想開展校本課程。另外,也有些人以不同的形式在實踐著校本課程。
(一)校本教材是大語文的一種實踐
“大語文教育”思想的開創(chuàng)者張孝純十分重視基本的語文規(guī)律。他在語文教學中編了四部教程,這些都是他結合生活實際的創(chuàng)作,并且運用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把其看成是“大語文教育”思想下校本課程的初探。校本教材應提倡“大語文教育”觀念,提倡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提倡語文課外活動。比如組織各種團體活動、開展讀書討論會、舉辦演講比賽等等。使教科書從課內向課外擴展,充分體現“大語文教育”思想的開放性。
(二)校本活動是校本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校本課程不僅包括校本教材,也應該包括一系列的校本活動。張孝純的弟子張國生曾說“我們可以把語文活動的好處簡稱為‘六個有利于?!盵3]大語文教育在活動方面進行了許多實踐,有些可以看作校本課程,但有些距校本課程還有一定的差距。當然 “活動課”可以走向校本課程,關鍵是要用課程的眼光重新審視現有的“活動課”對其進行一次全面的篩選,對不符合校本課程意義上的“活動課”進行重新開發(fā)和規(guī)范,使它們上升到真正的“課程”意義。
總之,校本活動是校本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以往的大語文實踐中校本課程雖然有一些涉及,但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因此,“大語文教育思想下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實踐”這一課題具有現實意義,具有廣闊的研究空間,值得研究。
參考文獻
[1]倪文錦.《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1).
[2]姚竹青.《姚竹青大語文教學法》[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4(1).
[3]《語文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作者簡介:侯青青,1984年生,文學學士,河北省邢臺市南和縣實驗中學語文教師。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