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排華時期黃遵憲智取舊金山海關(guān)襄助加拿大華人旅客之史實

2015-07-17 06:05:02施吉瑞
關(guān)鍵詞:黃遵憲不列顛維多利亞

[加]施吉瑞 作,李 芳 譯

維多利亞市的楹聯(lián)

人們?nèi)粲行疫M入位于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維多利亞市的中華會館原總部(動工于1885年3月27日,完工于8月。今為維多利亞市華僑公立學校)①《中華會館》(Chinese Benevolent Society),見《不列顛殖民地日報》(Daily British Colonist),1885-05-28;也見黎全恩(David Chuenyan Lai):《唐人街權(quán)力核心:維多利亞中華會館之今昔》(Chinese Community Leadership,Case Study of Victoria in Canada),第39—40 頁,世界科學出版公司(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2010年版。,又對19世紀中國的政治、學術(shù)或文學史有所了解,將會注意到一副由杰出外交官、詩人黃遵憲(1848—1905)所撰寫的、足有六英尺長的楹聯(lián),并為之深深感動。②有關(guān)中華會館的歷史,可參《唐人街權(quán)力核心》一書。有關(guān)溫哥華島上最大的城市、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會維多利亞市的歷史,參見哈里·格雷戈森(Harry Gregson):《維多利亞市史:1842—1970》(A History of Victoria 1842—1970),維多利亞觀察者出版有限公司(The Victoria Observer Publishing Co. Ltd.)1970年版。哈德遜灣公司于1843年在溫哥華島興建了維多利亞堡,作為它在太平洋地區(qū)的總部。溫哥華島和不列顛哥倫比亞大陸分別在1849年和1858年成為英國殖民地,并在1866年合并成為不列顛哥倫比亞殖民地。1858年弗雷澤河淘金潮及此后加拿大第一條橫貫大陸的鐵路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建設(shè),吸引華人勞工和商人紛紛涌入溫哥華島和不列顛哥倫比亞大陸。1871年,不列顛哥倫比亞殖民地在合并四年之后,終于加入加拿大自治領(lǐng),并迅速在渥太華議會中獲得投票權(quán)。那時,溫哥華市尚不存在,雖然不列顛哥倫比亞大陸上弗雷澤河畔的新威斯敏斯特港發(fā)展迅猛,維多利亞市仍然是全省的經(jīng)濟和政治中心,并擁有加拿大唯一一個面積可觀的中國城。如今,時常出入于會館的當?shù)厝A人之中,或許沒幾個人知道黃遵憲是何許人,他與會館有何關(guān)系;能夠解釋這幅楹聯(lián)含義的則為數(shù)更少。楹聯(lián)寫道:

敦孝友睦婣任恤之六行

上和親康樂安平為一書

雖然至少有部分維多利亞市華人可以理解這兩行簡潔的中國古文所表達的意思,但是,能夠闡釋其真實含義的人實際上為數(shù)不多,因為這需要具備在當今時代十分罕有的、中國經(jīng)典文化的相關(guān)知識。哪怕對掌握了這些知識的讀者而言,進行詳盡細致的解釋也是相當困難的;原因在于,極少人了解創(chuàng)作這副楹聯(lián)之時的政治與歷史背景。

19世紀中國絕大多數(shù)的詩文創(chuàng)作,都與過去的傳統(tǒng)緊密相連,這副楹聯(lián)亦不例外。上聯(lián)的典故出自《周禮》。21世紀受過教育的中國人,大部分會認為它是十三經(jīng)中最為晦澀難懂的一部典籍?!吨芏Y》旨在極為詳細地記錄西周(約公元前1122—770)全盛時期中國的政治制度;但是,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書中所描繪的政治制度僅是理想化的圖景,實際上或許從未實施過。無論如何,在此書“大司徒”這一官職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它所執(zhí)掌的職責之一是教授六行,即“孝、友、睦、婣、任、恤”。①賀凱(Charles O. Hucker):《中國古代官名辭典》(A Dictionary of Official Titles in Imperial China),第458、471 頁,(臺北)南方資料中心(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1986年影印本。《周禮逐字索引·地官·司徒》,2.1/21/3,香港商務(wù)印書館1993年版。此處“婣”為“姻”的異體字。原文、注釋和白話翻譯,也參考了林尹:《周禮今注今譯》卷三《地官·司徒第二》,第99、105、110 頁,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79年版。

下聯(lián)的典故亦出自《周禮》。書中另一章節(jié)描述了“小行人”官職的職責,執(zhí)掌的是接待周王朝下屬各諸侯國前來朝覲周王,協(xié)助解決困難,并向周王呈報他們的問題和政績?!吨芏Y》原文為“其康樂和親安平為一書”②賀凱:《中國古代官名辭典》,第236 頁?!吨芏Y逐字索引·秋官·司寇》,5.53/75/1。也參林尹:《周禮今注今譯》卷九《司寇第五·小行人》,第405—406 頁。。黃遵憲在楹聯(lián)中調(diào)整了原文的語序,卻似乎并無任何特別深意。或許他僅是一時忘記了原文語序,又或許他認為從書法上說,調(diào)整后的文字看起來更為美觀。

中華總會現(xiàn)今的功能,更類似于一個社區(qū)中心,孩子們在此學習漢語課程,以及如何使用毛筆寫字和繪畫。③至少中華總會的新建筑確實如此。陳列楹聯(lián)的原建筑如今鮮有公眾訪客。黃遵憲為何選擇這兩句含義深刻的典故展示于這一機構(gòu)之內(nèi)?僅僅是為了顯示他的學識,還是懷著更為嚴肅的目的?首先,對于19世紀晚期受過教育的中國人來說,《周禮》并非艱澀難懂、少人問津的著作。實際上,對于任何準備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而言,它和其他所有儒家經(jīng)典一樣,均是基本讀物。赴試的學士們需要專注于如今更為流行的經(jīng)典著作,譬如《論語》或《孟子》。但是,他們同樣也需要對其他的經(jīng)典著作具備深刻了解,以便參加更為專門的考試。“禮學”經(jīng)典包括《禮記》《儀禮》和《周禮》,在清朝統(tǒng)治的后期,開始顯得尤為重要。清代最為杰出的詩人之一鄭珍(1806—1864),也是一位杰出的治《儀禮》的學者,曾作儀禮箋注,并在其中使用了最新的“漢學”研究法。④施吉瑞:《詩人鄭珍(1806—1864)和中國現(xiàn)代性的崛起》(The Poet Zheng Zhen(1806—1864)and the Rise of Chinese Modernity),第89、134、155 頁,博睿出版社(Brill Press)2013年版。然而,對于禮學著作的興趣,并非僅僅由漢學思想學術(shù)的發(fā)展所激發(fā),而是隨著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1839—1842)的爆發(fā)和西方帝國主義的挑戰(zhàn)加強,越來越多的中國知識分子研究禮學經(jīng)典尤其是《周禮》,追尋中國應(yīng)該如何進行政治與社會改革以自我強大,抵御外侮。⑤相關(guān)論述可參見魯?shù)婪颉ね吒窦{(Rudolf G. Wagner):《周禮:晚清通往未來之路》(The Zhouli as the Late Qing Path to the Future),見本杰明·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柯馬丁(Martin Kern)主編:《治國方略與經(jīng)典學術(shù):東亞歷史中的周禮》(Statecraft and Classical Learning,the Rituals of Zhou in East Asia History),第359—387 頁,博睿出版社2010年版。

而且,這副楹聯(lián)的內(nèi)容,與黃遵憲時代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維多利亞市的時局,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上聯(lián)很可能旨在指出中華總會的目標,它的功能之一正類似于古代官職“大司徒”,鼓勵人們舉止和諧有道,照顧社會弱小。同樣地,下聯(lián)似乎暗指黃遵憲等外交官的職責。他們的責任之一,有點類似“小行人”一官,將所處國家的各種情況,此處尤指中華總會的成就,向北京的君臣們上報。因此,雖然黃遵憲在楹聯(lián)中所蘊含的內(nèi)容,創(chuàng)作于他身處時代的兩千年之前;但是,他并非用其激起對遠逝的黃金時代的懷念,而是用更為現(xiàn)代的方式描繪自己的職責,并提醒中華總會的成員勿忘己任。黃遵憲大部分的詩歌創(chuàng)作也是如此。他的現(xiàn)代性,正體現(xiàn)在以全新的方式組織看似“傳統(tǒng)”的語言。黃遵憲在舊金山任職期間,如何完成他的類似“小行人”的職責,這一內(nèi)容對于一篇文章的篇幅來說過于復雜,只能有待我在關(guān)于黃遵憲在美國時期(1882—1885)的專著中加以闡述。本文接下來的討論,將圍繞在排華時代,黃遵憲如何解決加拿大華人通過舊金山海關(guān)的諸般困難而展開,并由此展現(xiàn)他對加拿大和美國華人的非凡貢獻。

不列顛哥倫比亞的華人

雖然加拿大各地均有華人居住,但大多數(shù)華人定居在今天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地區(qū)。1858年左右,他們?yōu)樵诟ダ诐珊犹越鸪敝蝎@取財富,開始抵達此地。起初,他們受到了良好的對待,然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首位省長約翰·福斯特·麥克雷特(John Foster McCreight,1827—1913,1871—1872 在任)領(lǐng)導之下的立法議會,在1872年通過了一項法案,剝奪了他們的選舉權(quán)。此后,排華運動逐漸影響了他們的生活。這一舉措不但阻止華人參與本省的政治活動,而且杜絕了他們獲取更高收入職位的可能。因為高收入職位,大部分都需要從業(yè)者具有投票選舉權(quán)。①參見《唐人街權(quán)力核心》,第16 頁。亦可參《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法令》(Statutes of the Province of British Columbia),1872,《選民資格及登記法案修正案》(“An Act to Amend‘The Qualification and Registration of Voters’”,第120 頁,第3 節(jié);以及《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法令》,1876,《1872 市政府法案修正案》(“An Act to Amend the‘Municipality Act of 1872’”),第1 號,第3 頁,第9 段。1875年4月22日予以御準。讀者應(yīng)該記得,此時英國政府對加拿大法律尚有決定權(quán),并完全控制著加拿大的對外政策。所以,作為不列顛哥倫比亞地區(qū)的王權(quán)代表,省督特拉奇極有權(quán)威。這一法案直到1875年才引發(fā)震動,因為不列顛哥倫比亞的省督約瑟夫·威廉·特拉奇爵 士(Sir Joseph William Trutch,1826—1904,1871—1876 在任)對此并不贊同,擔心它與1867年的《不列顛北美法案》(British North America Act)相抵觸。正是后者最早確立了加拿大自治領(lǐng)的形成。特拉奇將法案送往倫敦尋求意見,直到1875年,在喬治·安東尼·沃克姆(George Anthony Walkem)擔任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長的首任任期(1874—1876)內(nèi),才收到了回復,稱省內(nèi)選舉的法案歸于省政府權(quán)力管轄。所以,在此之前,這一法案實際上并未真正付諸實施。

不列顛哥倫比亞的華人被剝奪選舉權(quán),只不過是沃克姆治理下眾多排華舉措的序曲,其中大多數(shù)在他第二任期內(nèi)(1878—1882)得以實施。②沃克姆的首任任期為1874—1876。那時,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排華運動的領(lǐng)袖之一是諾亞·莎士比亞(Noah Shakespeare ,1839—1921),他自稱是大文豪莎士比亞的遠親。莎士比亞在1863年從英國移民至維多利亞市,起初是一名礦工,后因排華政策而聲望鵲起,并最終在1875年被選為維多利亞市政府議員。他推動成立了反華工人保護協(xié)會(anti-Chinese Workingman’s Protective Association),并在1878年被選為領(lǐng)袖。

1878年9月2日,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立法議會通過了《華人稅法案》(Chinese Tax Act),對12歲以上的華人每年每人征收40 元人頭稅(參見下文引文),莎士比亞被任命為稅收官。③帕特里夏·羅伊(Patricia Roy):《東方問題,鞏固一個白人的省份1914—41》(The Oriental Question,Consolidating a White Man’s Province 1914—41),第43—44 頁,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2003年版。也見《唐人街權(quán)力核心》,第16 頁;《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法令》,1878,《收繳華人省稅法》(“An Act to Provide for the Better Collection of Provincial Taxes from Chinese”),1878年9月2日,第35 章42 節(jié),第129—32 頁。此稅法向華人免除了難以收繳的普通省稅,要求他們每六個月購買一份三十元的許可證,后來減少到每三個月十元或每年三十元。當?shù)厝A人上訴至于中國駐英公使處(參見下文引文),但是,9月11日,莎士比亞對拒絕交人頭稅的商人收繳貨物;17日,中國商店因為抗議而關(guān)門歇業(yè),服務(wù)于白人公司的中國工人也在家罷工。因為擔心引發(fā)嚴重的經(jīng)濟混亂,9月22日,政府歸還了沒收的貨物,莎士比亞也辭去了稅收官的職務(wù)。維多利亞市的中國商人也希望獲得和平,他們聯(lián)名上書,否認與華人罷工存在任何關(guān)聯(lián)。④參見《華人稅》(The Chinese Tax),見《不列顛殖民地日報》,1878-09-11;《華人稅》(The Chinese Tax),見《不列顛殖民地日報》,1878-09-18;《華人罷工》(The Chinese Strike),見《不列顛殖民地日報》,1878-09-22;及《違憲無效》(Unconstitutional and Void),見《不列顛殖民地日報》,1978-09-28。雖然莎士比亞的挑釁企圖失敗了,但是他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白人投票者中變得極為受歡迎,并在1879年首次被選為反華協(xié)會的主席,更在1882年成為維多利亞市市長。⑤有關(guān)莎士比亞的生平,參考喬治·麥克萊恩·羅斯(George Maclean Rose):《加拿大人傳記百科全書》(A Cyclopedia of Canadian Biography),第297 頁,羅斯出版公司(Rose Publishing Company)1888年版;也可參羅伊:《一個白人的省份》,第48—49 頁。莎士比亞在1887年選舉中被選為維多利亞郵政局長,三個月之后辭職。讓他和其他排華人士氣餒的是,1878年9月23日,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高等法院法官約翰·漢密爾頓·格雷(John Hamilton Gray ,1814—1889),裁定1878年華人稅法超越了省政府職權(quán)權(quán)限,一年之后,渥太華政府正式地將其駁回了。⑥有關(guān)格雷的生平簡介,參考《加拿大人傳記辭典》(Dictionary of Canadian Biography),卷XI,1881—1890,第369—372頁,多倫多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79—2005年版;亦參羅伊:《一個白人的省份》,第44 頁。格雷對本案的裁決,參《中國移民問題皇家委員會報告》(Report of the Royal Commission on Chinese Immigration),第375—383 頁,渥太華皇家委員會(Royal Commission)1885年版。

然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政府不會輕易氣餒。1884年2月18日,新任省長威廉·史密斯(William Smithe ,1842—1887,1883—1887 在任)領(lǐng)導下的省政府通過法案,禁止華人移民至本省;又通過一項《華人人口管理法》(Chinese Population Regulation Act),向定居于本省的、10歲以上的華人,每年征收10 元人頭稅。①羅伊:《一個白人的省份》,第54—55,55 頁。1884年,當?shù)厝A人就這一新的人頭稅法案提出質(zhì)疑,省高等法院的首席法官亨利·克里斯(Henry Pering Pellew Crease,1823—1905)裁定,政府通過了一項本應(yīng)隸屬于稅收財政權(quán)的法案,又一次逾越了職權(quán)。②參見克爾(J. B. Kerr):“Crease,Henry Pering Pellew”,見《不列顛哥倫比亞名人傳記辭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Well- Known British Columbians:With a Historical Sketch),第133 頁,Kerr and Begg,1893。亦參《加拿大人傳記辭典》,卷XIII,1901—1910,第228—231 頁。盡管克里斯在此事中站在支持華人處境的立場,他對本省的中國移民并不抱有多少同情心,1885年時他寫道,“實際上,我們最好完全意識到,我們國內(nèi)的體力工作和家務(wù)勞役,不能缺少一定數(shù)量的華人”,但是,“他們絕不會被盎格魯-撒克遜人同化,也不應(yīng)該被同化……他們并不認為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是他們的家鄉(xiāng)。當他們?nèi)ナ乐?,總是將遺骨送回中國歸葬”。③參見Renisa Mawani:《“不潔之島”: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種族、殖民主義和“華人麻風病”,1891—1924》(“‘The Island of the Unclean’:Race,Colonialism,and‘Chinese Leprosy’in British Columbia,1891—1924”),載《法律、社會公正與全球發(fā)展雜志》(Law,Social Justice,and Global Development Journal),2003年第1 期??死锼瓜蛏称章逦瘑T會提交的議案,參見《中國移民問題皇家委員會報告》,第140—148 頁。華人仍然在法律上贏得了主要的勝利,不過,故事并非就此結(jié)束。立法議會的一些成員非常清楚他們所通過的法律將會被駁回,但是無論如何,他們?nèi)匀煌镀北硎局С郑菫榱藢︿滋A自治領(lǐng)政府施加壓力,以便通過一項在整個國家實施的排華法案。④羅伊:《一個白人的省份》,第54—55,55 頁。維多利亞的當?shù)厝A人顯然極為需要來自舊金山的朋友的支持,我將在拙著中討論到,他們與黃遵憲的首次直接接觸發(fā)生在在1884年2月底或3月初,正是在史密斯政府通過了新法案不久之后。

與中國外交官郭嵩燾和陳樹棠的初期接觸

根據(jù)維多利亞市商人在1884年2月末或3月初遞交給黃遵憲的陳情書,他并非第一位關(guān)注加拿大華人問題的中國外交官。文中寫道:

光緒五年曾立苛例議,要抽華人丁稅銀四拾元,當經(jīng)商民等稟求金山前陳總領(lǐng)事設(shè)法辦理后,華使英郭大臣行文英國政府駁辯,又經(jīng)商民等控于按察司署,幸得廢除該例。⑤原稿藏于維多利亞大學善本室。整理后刊印于《文獻與專載》之《加拿大域多利中華會館成立七十五周年紀念特刊》,第1 頁。本書又名《加拿大域多利華僑學校成立六十周年紀念特刊》。請注意,本書的每一部分均獨立標注頁碼。

雖然當?shù)厝A人經(jīng)過法律手段廢除了這一條例,但是陳情書中陳述了首位中國駐舊金山總領(lǐng)事陳樹棠和中國駐英公使郭嵩燾(1818—1891)在取得最終勝利的過程中,曾經(jīng)發(fā)揮了直接的作用。⑥目前對陳樹棠的研究為數(shù)甚少,但是拙著中將有專章討論他在舊金山的經(jīng)歷。此前有關(guān)他的經(jīng)歷的研究,均未發(fā)掘出他的籍貫,很可能是因為他有一段時間曾經(jīng)改名。陳樹棠的簡單生平,可參汪文炳、張丕基:《香山縣志續(xù)編·選舉科附仕宦》卷九,第19 頁,1923年版。據(jù)此書記載,他本名陳召棠,籍貫香山(今中山市)茶園。書中并未記載他的生卒年以及改名陳樹棠的時間。他從舊金山離任之后,他負責與韓國進行貿(mào)易協(xié)商。中文著作中有大量關(guān)于郭嵩燾的作品,英文著作中最佳的入門讀物則是弗洛德薩姆(J.D.Frodsham):《西方的第一座中國使館,郭嵩燾、劉錫鴻和張德彝日記》(The First Chinese Embassy to the West,

1884年4月10日,當?shù)厝A人發(fā)表聲明,號召為對新的排華法案采取法律手段捐資,暨成立中華總會。此份聲明中對這一事件有著稍顯不同的記載:

自光緒四年議立新例,歲抽華人丁稅四十元。當時眾人憤激,商家罷市,工人停工,幸賴眾梓各捐厚貲,控駁于按察司衙門,又蒙欽差郭大人,行文英國皇家辯駁。⑦原稿藏于維多利亞大學善本室??∮凇段墨I與專載》,第2 頁。

此處沒有提及陳樹棠,而且,雖然確認曾經(jīng)接受過郭嵩燾的幫助,但是當?shù)亓α匡@然扮演著更為決定性的角色。

這些敘述,根據(jù)1878年郭嵩燾寫給英國外交大臣索爾斯伯里侯爵(Lord Salisbury ,1830—1903,1878—1880 在任)的外交照會,至少得到了部分證實。郭嵩燾控訴不列顛哥倫比亞華人受到的虐待,請索爾斯伯里侯爵對加拿大當局施加壓力以便改

the Journals of Kuo Sung-t’ao,Liu His-h(huán)ung,and Chang Te-yi),牛津大學出版社(Clarendon Press)1974年版。善他們的境遇。①參見《照會沙李斯百里(譯者按:即Lord Salisbury)請免派域多利埠華人稅銀》,見郭廷以:《郭嵩燾先生年譜》,第2卷,第799—800 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年版。感謝斯基德莫爾學院(Skidmore College)的Jenny Huangfu Day 教授為我提供這一材料。索爾斯伯里侯爵如何處理此事,是值得深入探討的有趣問題,但他很可能影響了格雷法官對于人頭稅的判決,并導致其最終被渥太華政府否決。

在考察了以上材料之后,我們再來閱讀郭嵩燾1878年10月28日(光緒四年,十月十三)的日記,就將頗感驚奇:

初三日接據(jù)英人阿里克三臺卑理②阿里克三臺卑理,即Alexander Francis Baillie,著有關(guān)于巴拉圭的著作《巴拉圭的珍寶:尋找與發(fā)現(xiàn)》(A Paraguayan Treasure:The Search and the Discovery),Marshall and Co.,1887。感謝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任可教授幫助我根據(jù)郭嵩燾的音譯確認此人身份。一信,言南亞美加有巴拉克國,在阿真坦、巴西兩國之交,物產(chǎn)繁殖,節(jié)候中和,暑不過八十度,寒不過五十度,本屬民主之國,人情尤極溫良,而自數(shù)十年前阿真坦、巴西兩國交兵,巴拉克于其間被擾特甚,至今人民為之減少,甚盼中國人民往于彼。③此處指的是南美歷史上最為血腥的巴拉圭戰(zhàn)爭(1864—1870),巴拉圭、烏拉圭、巴西和阿根廷均卷入其中。巴拉圭潰敗,喪失了一半領(lǐng)土,傷亡390 000 余人。同時又接粵人鄭分在美國三法蘭析斯哥地方轉(zhuǎn)為英屬布利地時科侖比亞之倭陀瓦流寓中國民人呈遞一呈,訴稱其地議征中國民人每年四十元,蓋緣英[美]國金山驅(qū)逐華人,相率赴英屬倭陀瓦,英人亦懷戒心,為重征之策,以阻其至也。因?qū)亳R格里④馬格里(Macartney)是中國駐英大使館的秘書,太平天國時期曾在清軍中任職。生平可參包羅杰(Demetrius C. Boulger)和詹姆斯·克萊頓布朗(James Crichton- Brown)著:《馬格里爵士傳:從太平天國到駐英使館》(The Life of Sir Halliday Macartney:Commander of Li Hung Chang's Trained Force in the Taeping Rebellion),倫敦約翰·萊恩牛津大學圖書館(John Lane the Bodley Head)、紐約約翰·萊恩公司(John Lane Company)1908年版。復阿里克三臺卑理一函,屬其轉(zhuǎn)達巴拉克,就近由英[美]金山及英國倭陀瓦招致華人,相距近而為計甚便也。⑤郭嵩燾:《郭嵩燾日記》,第三卷,第671 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日記表明,郭嵩燾熱切地希望對不列顛哥倫比亞的當?shù)厝A人給予幫助,雖然他并不確定這一地區(qū)(以及加拿大甚至是舊金山)究竟位于何處。不過,他針對加拿大華人面臨的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法是鼓勵他們再次遷徙至巴拉圭(譯者注:即日記中巴拉克國)定居,而且,他僅僅是在接到代表該國利益的某人的郵件之后,才想到這一主意。他完全沒有提及自己曾就本國人民的困境向英國政府去信;并且告訴我們,維多利亞華人是通過一名舊金山商人將稟呈送至他的案頭,并非來自陳樹棠的官署。至于陳樹棠的缺席,難以得出確切結(jié)論,但是據(jù)筆者推測,至少有部分關(guān)于郭嵩燾以及陳樹棠進行斡旋的記載,是站在加拿大華人立場上一廂情愿的想法,或許曾添枝加葉,以便促使黃遵憲付諸行動。郭嵩燾在1878年已經(jīng)被清政府召回,回國之后,他再未從事任何外交事務(wù)。

黃遵憲在舊金山

1882年3月26日,黃遵憲從駐日職務(wù)上離任,搭乘東京號(City of Tokio)輪船抵達舊金山。此時,整個城市正處于一種令人焦慮的氛圍之中。⑥黃遵憲抵達舊金山的日期,參考《舊金山》(San Francisco)、《中國總領(lǐng)事》(The Chinese Consul-General),見《薩克拉門托聯(lián)盟日報》(Sacramento Daily Union),1882-03-27。亦可參拙文《金山三年苦》(Three Hard Years on the Golden Hill)中的討論,上海古籍出版社即出。排華法案已經(jīng)被議會兩院通過,現(xiàn)在只等總統(tǒng)切斯特·阿瑟(Chester Arthur,1829—1886,1881—1885 在任)簽署生效。阿瑟會簽署它嗎?黃遵憲抵達后不久,即在一家報紙的采訪中告訴記者,清政府并不反對當?shù)貙拿绹鴣淼男氯A人勞工的排斥。雖然他所言并不代表他真實的想法,但至少在官方上,法案的簽署并不為他所關(guān)心。⑦參見拙文《金山三年苦》,以及《中國總領(lǐng)事》中的采訪。無論如何,直到5月9日,阿瑟的決定方才公諸于世,因為正是在這一天,他簽署了排華法案,使之正式成為美國法律。⑧參見《國家的法律》(The Law of the Land)、《總統(tǒng)簽署華人法案》(The Chinese Bill Signed by the President),見《舊金山紀事報》,1882-03-09?!杜f金山紀事報》中寫道:

總統(tǒng)阿瑟簽署《排華法案》的新聞,在城中受到平穩(wěn)且熱烈的歡迎。市政府、《紀事報》辦公室以及其它的建筑中,處處國旗飄揚。昨夜早時,共和黨州中央和縣委員會安排了歡慶焰火表演。但是,在N. G. C 第二炮兵團B 連沿著蜿蜒曲徑登上諾布山斜坡,駐扎在薩科拉曼多和曼森街口之前,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一個半小時。上尉科利爾(W. B. Collier)和中尉奧爾德里奇(W.H.Alrich)指揮派遣了三十二名士兵,將禮炮指向薩克拉曼多街山岡,兩門十磅的派洛特大炮在半分鐘內(nèi)鳴放一百枚禮炮,炮聲在相鄰的山頭之間回響。①參考《共和黨的歡慶》(Republican Rejoicings),見《舊金山紀事報》,1882-03-09。

總統(tǒng)阿瑟簽署法案,決定了黃遵憲在舊金山的剩下時日里絕大多數(shù)不得不從事的工作。華人勞工因此被禁止進入美國,但是中國商人、學生、傳教士和旅行者不在此列。毋須多言,沒有人確切地知道此項法律將如何實施,它的含混不清,讓海關(guān)官員獲得了大量濫用權(quán)力的機會。新的形勢促使黃遵憲投入大量時間保護國人利益,他們?nèi)缃窬幼〉膰覟閼c祝自己的排外政策,禮炮齊鳴。這將是一項艱巨且孤獨的使命。

不過,情況并非陷入絕境。雖然絕大多數(shù)加利福尼亞白人都是排華的,與共和黨人的禮炮慶賀意氣相投;不過,本年度舊金山城中更為重要的“加拿大”事件之一,是加拿大總督羅恩伯爵(the Marquis of Lorne,后稱阿蓋爾公爵Duke of Argyll,1845—1914,1878—1883 在任)和妻子路易斯(Louise,1848—1939),即維多利亞女王之女、羅恩侯爵(Marquess of Lorne)來訪。他們的訪問表明,至少有一些西方人發(fā)現(xiàn),生活在加利福尼亞的華人是這個州更為有吸引力的因素之一。②阿爾伯塔省著名的路易斯湖即以公主之名命名。當?shù)氐脑S多白人認為,唐人街是罪惡與瘟疫的溫床,避之唯恐不及。與他們截然不同,9月29日,總督夫婦離開了皇家酒店的豪華套房,訪問舊金山的華人聚集區(qū),觀看了一場粵劇演出,當?shù)氐娜A人商人Sam Yuen 用英文加以講解。然后,他們在Pen Sen Lan 餐廳喝茶,并前往Young Wo 公司(Young Wo Company)的中國寺廟,在那里:

寺廟正在舉行祭神儀式。入口處懸掛著許多中式燈籠,上面裝飾著大紅色的中文漢字。每一道主要的門上都張貼著巨大的神像。寺廟中充斥著新的塑像、圖像、絲制的旗幟,以及在這種環(huán)境中經(jīng)??梢砸姷降母鞣N設(shè)施。整座寺廟都被數(shù)不清的燈火照亮,伯爵、公主以及其他人均驚奇地觀看著這些東方景象,并就儀式、神和供奉等詢問了大量的問題。③《羅恩與路易斯在唐人街》(Lorne and Louise in Chinatown),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1882-09-29,據(jù)舊金山《交流》(Exchange)轉(zhuǎn)載,1882-03-09。

黃遵憲很有可能曾與總督夫婦會見,但是在英文報紙中并無任何相關(guān)報道。無論如何,羅恩伯爵夫婦的這次訪問,顯示了并非所有美國人和加拿大人都是種族主義者,并展現(xiàn)出舊金山的中國城,并非如大部分加州白人所認為的那樣是一個藏污納垢之所;與之相反,是這座城市對于來訪者的一個重要的吸引力。

遺憾的是,羅恩伯爵夫婦對華人的態(tài)度,并非加拿大人、尤其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加拿大人的典型代表。黃遵憲很快就意識到這一不令人愉快的事實。他剛剛在日本度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以學習外國事務(wù),因此,他肯定比郭嵩燾更懂得一些北美的知識,后者顯然缺乏對美洲大陸地理的清晰認識。我們并不知道黃遵憲何時開始仔細閱讀舊金山的英文和中文報刊,但是如果他在3月9日之前開始這樣做,他應(yīng)該注意到在《舊金山紀事報》上發(fā)表的一篇報道,刊載于他會第一時間閱讀的有關(guān)加拿大華人的新聞之中。文章標題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的華工”,報道內(nèi)容為:昨日,一艘英國汽船運載了930 名華人勞工前來維多利亞市,建設(shè)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延長線;兩艘美國蒸汽船則分別帶來了520 和330 名華人,因此“在二十四小時之內(nèi),本省的華人人口已增長了1780 人”;另有950 人搭乘另一艘蒸汽船即將抵岸。④《太平洋的斜面》(The Pacific Slope)、《不列顛哥倫比亞的華工》(Coolies for British Columbia),見《舊金山紀事報》,1882-03-09。大多數(shù)舊金山記者為迎合讀者的排華傾向,細致地報道越來越多的華人涌入加拿大西部。這正是黃遵憲很快就不得不與之抗爭的、在加拿大越來越高漲的排華運動的起因,也是加利福尼亞反華提案的導火索,因為他們對華人從美國的“后門”蜂擁而入感到恐懼。

往來于美加之間的困難

在舊金山任職的頭兩年,黃遵憲于主要應(yīng)對的“加拿大”問題,是為華人通過舊金山海關(guān)出入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維多利亞市提供便利。一部分華人甚至不希望經(jīng)停舊金山,但是,雖然有蒸汽船直接往來于維多利亞市與香港、夏威夷以及南北美西海岸的多處港口之間,許多旅客仍然首選先抵達舊金山,再轉(zhuǎn)搭接駁船只到達目的地。因為美國海關(guān)沒有辦法確認這些乘客會繼續(xù)旅程,最終抵達他們的目的地,官員們常常會拒絕無護照或其他身份證明文件者入境。

現(xiàn)知黃遵憲首次提及這一問題,保存在他呈送給華盛頓的上司、清朝駐美欽差大臣鄭藻如(字志翔,號豫軒、玉軒,1851年舉人,卒于1894年)的稟文第14 號和15 號(1882年6月或7月①黃遵憲:《上鄭欽使》,見陳錚編:《黃遵憲全集》,第473頁,中華書局2005年版;也可參《上鄭玉軒欽使稟文》,見《近代史料》,第45 頁,1984年版。所有僅存的稟文均收入后一書中,見第31—72 頁。它們于1980年被發(fā)現(xiàn)于梅縣當?shù)貦n案館,并于次年被標點整理。見上注,第31 頁。因辨認黃遵憲手跡具有難度,兩個版本均存在一些錯誤。),今已亡佚。現(xiàn)存的第24 號稟文(光緒八年九月十五,1882年10月26日)引用了這兩份稟文內(nèi)容。下文討論第24 號稟文時,也將對其加以討論?,F(xiàn)存第一份談及往來加拿大這一問題的文件,是1882年9月26日(光緒八年,八月十五)的第20 號稟文,因為其中述及黃遵憲主要的法律勝利之一,現(xiàn)今所稱的巴拿馬商人案,從而得到了極大的關(guān)注,②參見查爾斯·麥克萊恩(Charles J. McClain):《尋求平等:十九世紀美洲華人反歧視斗爭》(In Search of Equality,the Chinese Struggle Against Discrim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第153—155 頁,加州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年版。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書中讀到關(guān)于黃遵憲處理過的幾樁法律案件的精彩論述,雖然作者并未仔細討論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謹此向麥克萊恩教授在我訪問伯克利期間的熱情接待致謝。定居于巴拿馬的一名中國商人,起先被美國海關(guān)拒絕入境,但是北加州地區(qū)的聯(lián)邦地方法院法官奧格登·霍夫曼(Ogden Hoffman Jr.,1822—1891)和史蒂芬·費爾德(Stephen J. Field,1816—1899)裁定,《排華法案》允許中國商人入境,美國海關(guān)無權(quán)要求他們出示護照,因此,他們理應(yīng)被準許登陸。③霍夫曼的生平可參http://en. wikipedia. org/wiki/Ogden_Hoffman,_Jr.,費爾德的生平可參http://www. fjc. gov/history/home.nsf/page/tu_exclusion_bio_field. html,均為2014年11月22日訪問。

黃遵憲似乎有權(quán)(或認為有權(quán))處理不止于美國西部,也包括加拿大西部、南美洲西部甚至夏威夷的外交事務(wù)。他很快意識到這一裁決對于來往于整個太平洋區(qū)域的商人之重要性,他寫道:④《舊金山紀事報》認為中國領(lǐng)館過于龐大,黃遵憲包攬了過多權(quán)力,寫道:“清政府被迫在舊金山建立了一個巨大的領(lǐng)事機構(gòu),本市成為總領(lǐng)事黃遵憲的總部,他的管轄權(quán)擴展至密西西比河。他配備了十四名助手以協(xié)助他管理和掌控本地的華人,除了治安法庭,基本無視于美國法律?!眳⒖肌额I(lǐng)事團》(The Consular Corps),見《舊金山紀事報》,1883-08-21。

讀其批詞,似乎所包甚廣,非特由域多利(譯者注:即維多利亞)、檀香山、秘魯、古巴前來之商人無須持照,即前在美國、現(xiàn)返中國、再由中國來美,似已可無須持照。⑤《上鄭欽使》,第467,468,470—471 頁;《上鄭玉軒》,第39,41,43 頁。

1882年10月5日(八月二十四),黃遵憲在送呈鄭藻如的第21 號稟文中,仍在歡慶這一法律上的勝利:

巴拿馬華商一案,經(jīng)費盧判定,商人無須護照,亦準登岸?,F(xiàn)既托傅領(lǐng)事⑥此系中國領(lǐng)館的領(lǐng)事傅烈必(Frederick Bee,1825—1892),在安東尼·赫特爾(Anthony Oertel)為其建立的出色的網(wǎng)站上,有這位杰出美國人的豐富史料。參見http://frederickbee.com/index.html。在陳樹棠抵達之前,傅烈必已被任命為領(lǐng)事;他在黃遵憲及其繼任者擔任總領(lǐng)事期間,仍擔任同一職務(wù)。將洋文詞分寄秘魯、檀香山、域多利、巴拿馬各輪船公司,以便船主攬載。⑦《上鄭欽使》,第467,468,470—471 頁;《上鄭玉軒》,第39,41,43 頁。

這一歡快的情緒延續(xù)至5日之后送呈的第22號稟文,黃遵憲將法官裁決的中文譯文呈送鄭藻如,并寫道“此為第一次無照放行之始”和“哈門所斷,竟于新例倡言評擊,讀之殊快?!雹唷渡相崥J使》,第467,468,470—471 頁;《上鄭玉軒》,第39,41,43 頁。他的歡樂,觸使他回想起一名來自加拿大的中國商人此前遭遇:

前有自域多利經(jīng)此回華之商人,兩船俱傍岸,而關(guān)上人等令其以小艇駁運,緣繩而上,不許踏岸一步,聞之使人傷心。此次哈門所斷,乃謂新例背國例、違條約、妨商務(wù),又謂其不公、無理、苛刻、殘虐。自新例以來所蒙之恥

辱,賴以一灑。①《上鄭欽使》,第471,473,473,473,473 頁;《上鄭玉軒》,第43,45,45,45,45 頁。

黃遵憲贏得了一次主要的法律勝利,至少在理論上,來自于加拿大(以及其他國家)的中國商人們,不必持有護照。更為重要的是,加拿大的華人商販之前必須緣著繩索登上接駁小船再重返所搭乘的輪船,如此令人心痛的場景不會再次出現(xiàn)了。

護照與執(zhí)照

遺憾的是,仍有大量問題懸而未決。大多數(shù)來往于加拿大和其它國家之間的旅客,并不在此次獲得許可的商人、學生和外交官之列,而是普通勞工?!杜湃A法案》禁止新的華人勞工進入美國;但是,1880年11月17日之前已經(jīng)在美國生活的勞工,仍能在回鄉(xiāng)、赴加拿大或其他國家之后再次返回美國。問題在于,在那個時代,大多數(shù)國際旅客并不會攜帶護照,所以難以確定哪些旅客曾經(jīng)在美國生活,以及他們的身份歸屬。無奈之下,黃遵憲開始為定居美國的華人發(fā)放護照,但是,他需要獲得清政府和美國政府的文件許可。他在已經(jīng)亡佚的、送呈鄭藻如的第14 號稟文(約1882年7月)中已經(jīng)提及此事,并在現(xiàn)存的第24 號(1882年10月26日,光緒八年,九月十五)中曾經(jīng)引用道:

前于六月中具十四號,曾請將此款式商之外部,請其準行,未承賜復。②《上鄭欽使》,第471,473,473,473,473 頁;《上鄭玉軒》,第43,45,45,45,45 頁。

行動迫在眉睫,因為黃遵憲接著寫道,在二月(公歷4月7日)和七月(公歷5月23日)之間,他已經(jīng)頒發(fā)了518 份護照,并且:

旋有香港輪船公司寄函來詢此照可否作準能否搭載。本十二日,阿拉碧船到此,載有一人持照者,當問稅關(guān)如何,稅關(guān)謂伊不能做主,或由戶部指揮,或由臬司審判,方能上岸。③《上鄭欽使》,第471,473,473,473,473 頁;《上鄭玉軒》,第43,45,45,45,45 頁。

幸運的是,一名持有黃遵憲發(fā)放護照的華人旅客很快就獲準入境了,因為在鄭藻如與財政部聯(lián)絡(luò)后不久,一份電報被送往舊金山海關(guān),正在審批的個人被許可入境。

盡管財政部積極作為,又有巴拿馬商人的成功近例,華人在加拿大居住或經(jīng)商,仍然受到法規(guī)含混不清的影響,正如黃遵憲在第24 號稟文中向鄭藻如所報告的一般:

昨日因域多利商人事,見關(guān)長些廬云(Sullivan)④關(guān)于些盧云,參見《蘭利舊金山目錄1882》(Langley’s San Francisco Directory 1882),“海關(guān)”(Custom House),第68頁,舊金山Francis,Valentine & Co.1882年版。海關(guān)位于華盛頓和巴特利街西北角。些盧云向造訪舊金山的加拿大委員會提供了證詞,見《中國移民問題皇家委員會報告》,第15—16 頁。,談及此事,亦云當為代請戶部示遵云云。⑤《上鄭欽使》,第471,473,473,473,473 頁;《上鄭玉軒》,第43,45,45,45,45 頁。

雖然最近地方法院作出了有利的判決,在這位加拿大華裔商人被獲準入境之前,關(guān)長些廬云仍然堅持必須獲得財政部的許可。根據(jù)黃遵憲在第24號稟文中向上司的陳述,來自加拿大和其他地方的商人發(fā)現(xiàn)他們現(xiàn)在處于第22 號稟文中描述的一種境地:

例所不禁之華商人等,由此經(jīng)域多利、檀香山、巴拿馬、秘魯?shù)忍帲愱P(guān)按第四條,以其非工人,不肯給照。華商因來署請求,(遵憲)不得不給予執(zhí)照以為憑據(jù)。⑥《上鄭欽使》,第471,473,473,473,473 頁;《上鄭玉軒》,第43,45,45,45,45 頁。

那時,美國海關(guān)開始向定居于美并暫時出境的華人勞工頒發(fā)執(zhí)照,其作用相當于護照,以便他們?nèi)蘸竽軌蚍祷孛绹?。然而,因為華裔商人并不在《排華法案》規(guī)定的禁止入境人員之列,官員不愿意向他們頒發(fā)執(zhí)照/護照,因此,比如,如果他們前往加拿大或中國經(jīng)商,他們很可能被拒絕再次入境美國。根據(jù)《排華法案》條例,他們屬于被允許出入的人員,但是,沒有適當?shù)奈募?,他們?nèi)绾巫C明自己的身份?因此,大量商人開始向舊金山領(lǐng)事館申請護照,但是問題在于,舊金山海關(guān)是否確實認可這些新護照是有效文件?

一名在加拿大從事生意的舊金山商人,不甚幸運,發(fā)現(xiàn)他們并不接受領(lǐng)事館的護照,如黃遵憲在第24 號稟文中所言:

不意昨有一商人由域多利回來,領(lǐng)有領(lǐng)署執(zhí)照,稅關(guān)仍復扣留。十四日午后(遵憲)往見關(guān)長些盧云,請其放行。關(guān)長云:“來者系屬商人,既承面商,吾意原許放行”;但謂:“領(lǐng)事發(fā)商人執(zhí)照,即能作準與否,則吾不敢知,仍須戶部指揮或臬司判斷為準?!?遵憲)云:“按新例第六條,商人等照由中國朝廷給發(fā),領(lǐng)事是中國朝廷所派之員且既奉欽憲命準發(fā)此項執(zhí)照,應(yīng)許準行。”些盧云又云:“雖如此說,尚需請示戶部,此一人先令其放行。(遵憲)致謝而去。乃本日仍不令登岸。①《上鄭欽使》,第473,474 頁;《上鄭玉軒》,第45—46,45—46 頁。

如稟文所言,在我們看來,關(guān)長些盧云似乎是有些無甚必要的官僚主義,但是,在黃遵憲與美國官員的談判之中,這時常就是種族主義的潛臺詞,他在附在此稟文的附注中即毫不諱言:

關(guān)長為人無他腸,但多病,少理事,而所用幕友朱霖(Edward B. Jerome)及總巡貿(mào)頓(John M. Morton)、博郎(Henry W. Brown)等,皆系十分憎惡華人。②這些人的身份,參《蘭利舊金山目錄1882》,第68 頁。顯然,黃遵憲將英文姓名翻譯成漢語后,他們的原名需要依靠猜測才能得知。他們都是海關(guān)官員,英文姓名與漢語發(fā)音,特別是在粵語中的發(fā)音中相似。此事既承其面許,忽又變局。此間與稅關(guān)交涉事,不見關(guān)長,百無一允,此事乃允而復悔,一傅眾咻,其難如此!③“一傅眾咻”出自于《孟子》,思想家孟子用以描述雖然齊國人擅于教授齊國話,但受到很多楚國人的喧鬧干擾,學生仍然無法學會。《孟子引得·滕文公下》,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影印本?!渡相崥J使》,第473 頁;《上鄭玉軒》,第46 頁。

我們不難想象,當黃遵憲為了幫助加拿大華人,試圖與這樣的官員合作之時,他浪費了大量時間,不斷地遭遇挫折,并為之感到憤怒。

勝 利

幸運的是,并非所有與黃遵憲及出入加拿大的華人打交道的官員,都像關(guān)長些盧云及其幕僚一樣無理:

前有一商人領(lǐng)照由金山出口,后由域多利繞入飄地桑進口,該處關(guān)吏業(yè)經(jīng)放行。④《上鄭欽使》,第473 頁;《上鄭玉軒》,第45 頁。正如黃遵憲在此處提及的那樣,他在第14 和15 號兩份稟文中報告了這名商人的遭遇,這兩份稟文寫于現(xiàn)存最早的稟文之前,今已不存。飄地桑即湯森港(Port Townsend),考證可參施吉瑞:《金山三年苦》。湯森港位于西雅圖西北,始建于1851年,最早被用作華盛頓的主要港口(以及軌道終點),直到北太平洋鐵路的終點改為西雅圖和塔科馬。雖然如今它主要用作美國海軍的軍需供應(yīng)港口,但仍值得前往游覽,因為這里大量保存著美麗的維多利亞式建筑,在西雅圖和塔科馬成為鐵路終點之前由房地產(chǎn)商興建。那時在湯森港、維多利亞和舊金山之間有固定的蒸汽船服務(wù)。

這一案例中,程序在一定程度上以不阻礙通商的方式得以執(zhí)行;但是更為普遍的情況則是,黃遵憲只能通過以下方式從舊金山海關(guān)得到滿意的結(jié)果。他曾在第24 號稟文完成后一日寫成的附第24號稟文中加以報告:

再稟者:由域多利前來之華商,(遵憲)初見關(guān)長,既面允其上岸,不意仍復扣留。據(jù)其幕客朱霖云:若有商人出證來者系屬商人,便即放行。

(遵憲)謂:護照中明云是商,何須更覓商人作證?如果不允,當提之審訊,聽憑官斷耳。旋與律師商量,告以此事,一則領(lǐng)事發(fā)照系各國通例;二則按例第六條,商人照又中國朝廷給發(fā),領(lǐng)事亦系中國朝廷所派之官,且既奉欽使命,有發(fā)給此照之權(quán);三則按例第四條,裞官只給工人執(zhí)照,華商由此往域多利、巴拿馬,如不領(lǐng)領(lǐng)事照,該處船主若不搭載,何以再來?

律師麥嘉利士大⑤此處系指舊金山McAllister and Bergin 公司的Hall McAllister(1826—1888)。參見麥克萊恩在《尋求平等》一書中對其參與的華人官司的討論,第57、85、87—88、121、179—180、185—186 頁。生平可參奧斯卡·T·沙克(Oscar T.Shuck):《加州法官律師史》(History of the Bench and Bar of California),第417—421 頁,(洛杉磯)商業(yè)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inting House)1901年版。感謝洛杉磯圖書館的托馬斯凱利(Thomas Carey)提醒我注意本書,對他給予的其他幫助,在此一并致謝。亦云此案必勝,萬無不準之理。當即呈稟作就,擬于本日提訊。乃本早稅關(guān)忽又將商人放行。傅領(lǐng)事又往見關(guān)長些盧云,謂以后見照仍復留難,則不如將此案審訊。關(guān)長乃復云:“吾再思之,毋庸提審,此后見有領(lǐng)署所發(fā)之商人執(zhí)照,即令放行可也?!贝耸滤慵攘私Y(jié)矣。⑥《上鄭欽使》,第473,474 頁;《上鄭玉軒》,第45—46,45—46 頁。

對于黃遵憲和必須來往于美加(及其他國家)從事商業(yè)貿(mào)易的商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勝利。舊金山海關(guān)終于意識到本市中國領(lǐng)事館頒發(fā)的護照具備合法性,華商不再處于官僚體系的模糊地帶,(他們既不能持有美國海關(guān)頒發(fā)的執(zhí)照,也無法使用本國政府頒發(fā)的護照)。帶有種族歧視的官員們曾利用法律規(guī)定中模棱兩可的條款,讓華人旅客生存艱難。在領(lǐng)事傅烈必和麥嘉利士大等律師的幫助下,黃遵憲學會了與他們打交道的方式。一旦關(guān)長些盧云和朱霖意識到他們無望在黃遵憲即將提出的訴訟中取勝,他們迅速地做出讓步,允許滯留的維多利亞市商人入境。

黃遵憲在第二十六號稟文(光緒八年十月初六,1882年11月16日)中討論了這一巨大轉(zhuǎn)變得以產(chǎn)生的背景:

本月十六日肅呈第二十四號一稟,內(nèi)述未行新例以前所發(fā)護照,稅關(guān)準行,及例所不禁人等由此出口,所發(fā)護照,稅關(guān)亦復準行等事,想邀垂鑒。戶部寄關(guān)電報亦以鈔呈。本日又見新聞,知此項行例以前之照,戶部曾于公歷十月二十號即中歷九月十日會議行知稅關(guān),謂此照理應(yīng)準行,其辭意與費盧、哈富文所判巴拿馬華商大意相同。觀其所謂奉行新例,不能違約,又似乎續(xù)修條約以前,曾在美國之各項人等,以后再來,既無執(zhí)照亦許上岸。今將漢、洋文并呈,求為查詢示明為幸。①《上鄭欽使》,第475,476,476,477 頁;《上鄭玉軒》,第47,48,49,49—50 頁。

他在接下來的第26 號(光緒八年八月十六,1882年11月16日)又報告了更為樂觀的消息:

商人出港往來護照,前見祱務(wù)司些盧云云此后見此執(zhí)照,即令放行,前之由域多利回來者業(yè)既上岸。嗣又有由檀香山回來者,稅關(guān)亦無復留難。②《上鄭欽使》,第475,476,476,477 頁;《上鄭玉軒》,第47,48,49,49—50 頁。

現(xiàn)在,商人們往來于美國和加拿大經(jīng)商相對而言容易了,黃遵憲也得到鄭藻如的嘉獎提升。③《上鄭欽使》,第475,476,476,477 頁;《上鄭玉軒》,第47,48,49,49—50 頁。這些好消息讓加拿大的華裔商人倍感欣喜。

不幸的是,一旦聽任他們?yōu)樗麨?,歧視的海關(guān)官員仍是不時地進行挑釁,從而引發(fā)了新的問題:

本月初二日級滴輪船到埠,有前在美國之華商三名復來者,巡查官吏始云放行,后復留。

(遵憲)初擬寄電求憲臺商之戶部,繼念戶部明明有函告知稅關(guān),而稅關(guān)乃竟不遵辦,關(guān)長適他出,由幕友查林④此處黃遵憲對朱霖的名字采用了另一譯法,但仍然指的是他在此前稟文中所抱怨的,帶有種族歧視的同一位官員Jerome。這兩處不同的譯名在粵語中發(fā)音相似。主政。彼必有辭以蠱惑戶部,恐由戶部行查,反致不免窒礙…決意以提訊為便。本初五日經(jīng)臬司哈富文審斷,又復放行。律師具稟之時,哈富文即謂稅關(guān)辦事竟不遵照臬司斷及戶部來函,殊不可解。⑤《上鄭欽使》,第475,476,476,477 頁;《上鄭玉軒》,第47,48,49,49—50 頁。

據(jù)筆者考察,這一特別的案例并不涉及與加拿大通商的商人;但它顯示出,順利出入舊金山海關(guān)仍不能夠得到保證,涉及到的中國領(lǐng)事館和商人可能被迫要采取法律手段。

對往來美加的持續(xù)關(guān)注

盡管憂慮從加拿大赴舊金山的妓女和非法勞工可能遇到的行程問題,在1883年剩余的日子里,黃遵憲主要關(guān)注的“加拿大”問題,大多仍然集中于解決美國和加拿大華裔商人在兩國之間旅行所反復遭遇的各種困難。按照他在1883年2月2日(光緒八年,十二月二十五)呈送的第30 號稟文中的描述,法律境遇正在穩(wěn)步提高:

據(jù)戶部佛蘭治⑥此處系指Charles J. Folger(1818—1884),1881年11月14日至1884年9月4日之間任財政部秘書。寄稅關(guān)文開:“本署判凡華工于一千八百八十年更換續(xù)約之日在美國者,應(yīng)準任便來美。倘于一千八百八十二年新例子未批準之前離美國者,可不須按新例領(lǐng)照呈驗”云云。⑦中美在1868年簽訂的《伯林蓋姆條約》(Burlingame Treaty)正式建立起雙方友好關(guān)系,保證了一國公民定居于另一國時享有的特定權(quán)利。這一條約在美國后來被用以反對排華法案。本月中有一華工由香港至域多利來金山,查得其人系于一千八百八十一年九月由美回華,系應(yīng)準其登岸者,不意稅關(guān)仍然阻留。詢其阻留之故,則稱“續(xù)約于八十一年十月五號由總統(tǒng)批準宣布,應(yīng)以是日為斷。此華工在八十一年十月五號以前離美,不能任便來美”等語。復向稅關(guān)抄得關(guān)上通飭關(guān)役文一通,內(nèi)稱:“接戶部函:華工于八十一年十月五號以后離美者,方許登岸”云云。甚為疑惑,當于辯論,謂此項不在禁內(nèi)華工,載在新例及戶部函均以八十年十一月十七為準,何以辦理,忽有兩歧?

而稅關(guān)置若罔聞,不得已于十九晚電請憲臺查核商度。此船定于二十二日開行,而二十日為禮拜六日,慮各署無人辦事,所以將電報徑寄洋文者,冀其便捷,且電文中可以節(jié)佛蘭治函,庶便將此電持示外部也。嗣后仍當遵用馬號電報,以寓慎密。旋于二十日午后,稅關(guān)接戶部電,謂訂約之日應(yīng)于八十年十一月為準。稅關(guān)即許是華人登岸矣。此為第一次華工無照上岸之始!①《上鄭欽使》,第484—485,485,489,491,496—497 頁;《上鄭玉軒》,第58,58—59,63,65,71—72 頁。。

初聞稅關(guān)語,尚疑該關(guān)另奉有戶部文函,及見其通飭文,援據(jù)戶部來函,即系佛蘭治所斷各語,乃知關(guān)吏系憑空偽造,蓋關(guān)上人役均系百方憎惡華人,意欲盡行驅(qū)逐而后快者。照佛蘭治函,則自八十年十一月十七以后、八十二年五月六號以前華工離美者,皆可復來。通計此項華工,應(yīng)有數(shù)千人,故將八十年十一月縮改為八十一年十月,則此項人校少。其詐偽巧猾如此。稅關(guān)之通飭文系其幕友朱霖簽名。此人最為狡猾。②《上鄭欽使》,第484—485,485,489,491,496—497 頁;《上鄭玉軒》,第58,58—59,63,65,71—72 頁。

黃遵憲通過仔細地關(guān)注行政管理細節(jié),學會如何通過官僚和法律系統(tǒng)對海關(guān)施加壓力,再一次挫敗了種族歧視的海關(guān)陰謀。雖然反華的官員們試圖驅(qū)逐所有中國人出境,但是,在與黃遵憲這樣有影響力的總領(lǐng)事官打交道時,他們?nèi)缃癫坏貌恍⌒男惺隆?/p>

本年度還有一些稟文,也是處理與從加拿大(及其它國家)經(jīng)舊金山前往他國的相關(guān)問題。例如,第32 號稟文(1883年2月20日,光緒九年一月十三)即討論這一問題,并給出一項建議:由蒸汽船公司發(fā)放從維多利亞市至乘客目的地的單程船票,以便避開舊金山海關(guān)的刁難。③《上鄭欽使》,第484—485,485,489,491,496—497 頁;《上鄭玉軒》,第58,58—59,63,65,71—72 頁。第33 號稟文(1883年2月25日,光緒九年一月十八)促使實施避免乘客滯留舊金山的預防措施,并提議由當?shù)毓緭K麄儗谋臼须x開。④《上鄭欽使》,第484—485,485,489,491,496—497 頁;《上鄭玉軒》,第58,58—59,63,65,71—72 頁。第37 號稟文(1883年4月1日,光緒九年二月二十四)也是討論過境乘客有時滯留于舊金山的問題,因為本市的酬勞高于他們的預定目的地。⑤《上鄭欽使》,第484—485,485,489,491,496—497 頁;《上鄭玉軒》,第58,58—59,63,65,71—72 頁。沒有任何一份稟文抱怨過舊金山海關(guān)的問題棘手。顯然,黃遵憲在領(lǐng)事傅烈必和律師朋友的幫助下,親自付諸大量辛勤勞動,調(diào)整了整個系統(tǒng)的規(guī)則。遺憾的是,第37 號是現(xiàn)存時間最晚的一份,此后直至1884年,我們再無法得知黃遵憲關(guān)注加拿大或其他問題的更多細節(jié)。

黃遵憲對于加拿大華人旅客的幫助,可說是獲得了完全的勝利,但這不過是他與旅居加拿大華人關(guān)系的一段序曲。在他任職舊金山的早期(甚至可能在他抵達舊金山之前),他即已經(jīng)開始幫助維多利亞市的商人調(diào)解商務(wù)糾紛。因為在渥太華的聯(lián)邦政府開始著手通過自己制定的排斥華人法案。1884年2月末或3月初,黃遵憲在舊金山領(lǐng)事館與維多利亞商人代表會面,建議維多利亞市的華人建立中華會館,保護自身利益,然后安排他的助手黃錫銓(1852—1925,字鈞選)前往維多利亞市收集訊息,提供更進一步的幫助。⑥黃錫銓與黃遵憲似乎并非親屬,但是他來自于黃遵憲的故鄉(xiāng)廣東梅州(舊稱嘉應(yīng)州),并被中國首任駐日大臣何如璋作為助手帶往東京,其后又被黃遵憲帶往舊金山。因為黃錫銓來自梅州,似乎是黃遵憲首先向何如璋推薦了他。有關(guān)黃錫銓的社會活動,可參他的后人黃甘英的論述,見《黃錫銓社會活動思想述略》,載《嘉應(yīng)學院學報》2009年第27卷 第1 期。雖然此文包含了大量極有價值的材料,其中一部分來自于家族的回憶,讓有待于通過對第一手文獻資料的仔細查勘得到證實。遺憾的是,黃錫銓的作品似乎已經(jīng)散佚,據(jù)說梅州曾收藏有豐富的書籍和手稿,也已經(jīng)被損壞。我所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部付梓的作品是《興山利說帖章程》,現(xiàn)藏于梅州的嘉應(yīng)圖書館。此書似乎有關(guān)技術(shù)原理,或許是與礦業(yè)或林業(yè)相關(guān),但我尚未查閱。感謝圖書館工作人員讓我關(guān)注此書。雖然有關(guān)黃錫銓的研究資料十分匱乏,我本人關(guān)于他在舊金山、不列顛哥倫比亞,以及未來關(guān)于他作為總領(lǐng)事在紐約時期的研究,揭示出他是美國華人史和中國外交史上一位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

渥太華政府曾派遣加拿大國務(wù)卿沙普洛(Joseph Adolphe Chapleau,1840—1898)前往舊金山,領(lǐng)導一個委員會專門收集華人“問題”的相關(guān)信息,為出臺排華法律做準備。黃遵憲與他會面,并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他對本國政府排華政策的明智性提出質(zhì)疑。⑦有關(guān)沙普洛的全面研究,請參看即將出版的拙著。簡單生平,可參《加拿大人傳記辭典》,第12 卷,1891—1900,第172—182 頁;亦可參羅斯:《加拿大人傳記百科全書》,第634—637 頁。沙普洛發(fā)表的報告對華人評價相當正面,以至于來自于不列顛哥倫比亞的反華議員們譴責政府,出版這樣的報告就相當于毀壞自己的法案!⑧關(guān)于這些指控的總結(jié),參看《全世界》(Around the World)、《華人問題》(The Chinese Problem),見《舊金山紀事報》,1885-02-25。在眾議院最終的辯論中,沙普洛被迫為自己厭惡的法案辯護,他處于相當大的壓力之下,身體(或精神)都遭受到了嚴重的損傷。①可參看如《接受手術(shù)》(To Undergo an Operation)一文中的陳述,見《紐約時報》,1885-07-12。報道稱沙普洛即將赴巴黎接受一項手術(shù),在就中國問題進行了三小時的演講之后,他的身體狀況惡化了。

在他離開舊金山前不久,心存感激的維多利亞市華人向黃遵憲贈送禮物以表達欽慕之情。筆者在本文開篇時提及的維多利亞市的楹聯(lián),正是黃遵憲在離別前回贈的禮物,他并附上了一封書信如下:

敬覆者:昨閱貴會館來函,知華人年稅十元之例既蒙臬司判斷刪除,實為眾梓友欣幸。②此處指上文提及的威廉·史密斯政府1884年通過的法案。至抽收華工入口銀五十元之例,議自加拿大議院,彼國政府未嘗不知此例之非宜,祗欲平哥林比亞之土人之心,以保護我華商人等已在英屬之利益,不得不出于此。③這一新的華人移民法案,1886年7月6日,即黃遵憲寫作此信一個多月之前,在渥太華進行了三讀并得到通過。較諸美國全行禁絕,又波累及于商人者,固有苛恕之別。此例縱華人有所不甘,然在域埠想無控駁之法,即諸君歷試艱難,欲求土客之相安,諒亦不再行控訴矣。

唯已在英屬之華商工人等,出口復來,以何為妥當憑據(jù)?新來之華商學習游歷傳教人等,又以何為妥當憑據(jù)方不致混入工人,致遭抽 稅?此兩層弟處未得聞悉。望諸公詳考例文,預籌妥法,使行之可久而無弊,是為至要。

弟因先慈葬期在邇,近已奉蒙使憲準于銷差,茲定于八月十二日由金啟程。昨承梁澤周兄遞到尊處芳版,并蒙賜萬名傘、德政牌。④萬名傘是由當?shù)孛癖娰浰徒o清官,以便向朝廷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清官愛民護民,正如傘為人遮風擋雨。此處黃遵憲也指為嘉獎即將離任的當?shù)毓賳T,制匾或刻碑的行為。尚不知梁澤周為何許人。尊函所稱更復揄揚過情,接誦之下,愧赧交集。弟屢自念遠離貴埠,時存保護桑梓之心,而鞭長莫及,輒付諸莫可如何,乃既蒙諒其短拙,更復賜以多珍,璧返無由,祗得敬受,遠荷高情,無以為報。

近聞貴會館將次第成功,茲特敬擬一聯(lián)由郵局付來,以志盛舉,以表賀忱。如不以為草拙,懸諸楹前,如與諸君時相見于數(shù)萬里海外,為幸多矣。另肅銜柬,并鳴謝忱,摹璧謙版,統(tǒng)希察鑒。貴處一切情形弟于兩月前詳悉,奉鄭憲,復蒙鄭公抄函轉(zhuǎn)達曾侯⑤此處指曾紀澤(1839—1890),清朝重臣曾國藩長子。曾紀澤曾任清駐英公使,1879年1月25日抵任,1886年5月7日離任。在這段時期,他同時也擔任駐俄國和法國的公使職務(wù)。參見故宮博物院:《清季中外使領(lǐng)年表》,第3、5、7頁。加拿大從屬于大英帝國,所以鄭藻如將黃遵憲的稟文遞呈給曾紀澤。矣。金山總領(lǐng)事系派歐陽錦堂翁前來署理,鈞選弟則調(diào)署紐約領(lǐng)事。⑥歐陽明自1885年9月至1887年5月在舊金山任職。黃錫銓于1885—1886年間任紐約總領(lǐng)事,后被派駐秘魯。但他不幸染疾,被迫解職回國。參見黃甘英:《黃錫銓社會活動》,第6 頁。知念并及,行色匆匆,諸不多及,手肅即請列紳董暨同鄉(xiāng)仁兄大人均安惟均照不另

鄉(xiāng)愚弟黃遵憲頓首 七月廿一日。⑦原稿藏于維多利亞市大學善本室?!段墨I與專載》,第18頁。上海外國語大學陳??到淌谛U宋覍S遵憲信件手稿的整理文本,并解釋了其中一些艱澀的段落;業(yè)師葉嘉瑩教授解釋了信中部分禮節(jié)性用語,謹此一并致謝。

黃遵憲欣喜地得知,威廉·史密斯政府在1884年通過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新人頭稅法已被撤銷,既因為在此生活和從商的華人更容易謀生,也因為他是導致此次勝利的法律策略的主要功臣。黃遵憲當然也已經(jīng)知悉加拿大議會通過了本國的《排華法案》,并為之難過,但是他認為這份法案不如美國的版本繁瑣和嚴苛,這一看法是正確的。他建議不列顛哥倫比亞的華人朋友不要再提出控訴,這樣他們能夠和自己的白人鄰居和諧相處。

然而,黃遵憲十分了解《排華法案》在美國是如何發(fā)揮作用(又或者說,沒能發(fā)揮作用)的,他特別擔心這將會對除商人、學生和傳教士之外的,已經(jīng)在加拿大定居的華人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他們都被允許自由出入加拿大,但是很可能被歧視和種族主義的加拿大海關(guān)官員侵擾,正如舊金山海關(guān)的所作所為。迫在眉睫的是,他的維多利亞市朋友詢問應(yīng)該怎樣填寫華人旅客申請文件,以便被加拿大所有的官員了解和接受。在加拿大完成這一任務(wù),比在舊金山更為艱巨,因為那里尚無中國的官方代表。

接下來,黃遵憲告知他在維多利亞市的朋友們自己離開的日期,以及他對于回到中國埋葬母親的強烈愿望。黃母逝世于1883年2月,享年56歲。①舊金山公眾對黃遵憲流露的同情,參見《華人對一位逝世女性的尊敬》(Chinese Honors to a Dead Lady),見《紐約時報》,1883-05-24,據(jù)《舊金山公報》5月14日內(nèi)容轉(zhuǎn)載。黃遵憲希望遵守父母逝世停職守孝三年的慣例,得悉母親逝世后即刻上交辭呈,但未獲批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政府擔心無人可以頂替他的職位,能夠像他一樣處理舊金山的緊張局面。因此,黃遵憲被迫繼續(xù)履行他的職責,雖然儒家教義需要他盡心哀悼母親。這一定是他一生中最為艱難的時期。

在黃遵憲任期結(jié)束之時,維多利亞市華人向他贈予禮物,以便感謝他為他們所作出的諸多努力。黃遵憲在信件的余下內(nèi)容中對此表達了感激之情。在19世紀的職官制度中,黃遵憲總領(lǐng)事的職位,大致相當于知府,乃是管理下轄數(shù)縣的一府之長。②黃遵憲在舊金山或維多利亞教授過詩歌的弟子們,在對聯(lián)中曾稱其為“知府”,參見老星輝編:《金山聯(lián)玉·序》,溫哥華啟新書林,民國十三年版。我所查閱的版本中有手寫的批注,顯示老星輝(很可能是編者的號)是一名清朝秀才,來自廣東臺山斛南。本書在Worldcat 在線聯(lián)合目錄中并未著錄,我在維多利亞大學善本室所查閱的或許是北美地區(qū)唯一入藏的一本。在知府甚至是知縣離任之時(通常為三年一任),當?shù)厝藶楦屑に牡抡?,常有贈傘或刻碑的習俗。有時,當?shù)氐奈娜藭霭娲罅康脑娢?,為其歌功頌德。雖然母親近期離世讓黃遵憲沉浸于悲痛之中,這些禮物顯然也使得他深為感動,并遺憾自己并未能夠作出更多貢獻。由此,他決定寫下這幅楹聯(lián),以恭賀在他的建議之下成立的、新近揭幕的維多利亞中華總會的新辦公室。

信末,黃遵憲告知維多利亞的同胞,他已經(jīng)向鄭藻如和曾紀澤就他們面臨的問題上書,稟告近來中國駐紐約外交情況的新變化。最為重要的是,宣布了他們的好朋友黃錫銓晉升及調(diào)任駐紐約總領(lǐng)事的訊息。雖然黃遵憲游說反對加拿大《排華法案》無功而返,但從美國離任之后,仍與他的加拿大朋友們?nèi)员3致?lián)絡(luò)。③例如他在1886年1月14日(光緒十一年十二月初十)的信件中,討論了將維多利亞市未受雇傭的華工送回國內(nèi)的可能性。見《文獻與專載》,第9—10 頁。盡管他曾遇到極為困難的環(huán)境,黃遵憲最終迫使舊金山海關(guān)接受了他頒發(fā)的護照,允許加拿大華人自由進入美國。在此后很多年中,對于維多利亞的中華總會來說,他的對聯(lián)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令人頗感遺憾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舊的記憶逐漸褪色,如今,這一珍寶只能束之高閣,僅有極少數(shù)人能夠看見。

猜你喜歡
黃遵憲不列顛維多利亞
維多利亞圣母修道院
維多利亞時期的人是如何發(fā)明“短途周邊游”的?
英語文摘(2022年2期)2022-03-16 06:16:28
黃遵憲
不列顛空戰(zhàn)中的英國皇家飛行員
不列顛空戰(zhàn)
黃遵憲研究綜述
文化學刊(2020年8期)2020-01-02 06:19:50
黃遵憲埋書稿
維多利亞時代(一)
愛國
“張譬”號開展首航第二航段前往南太平洋新不列顛海溝
大社會(2016年5期)2016-05-04 03:41:45
松桃| 荆州市| 探索| 改则县| 昆明市| 玉环县| 顺义区| 乐至县| 漳浦县| 开阳县| 沿河| 万荣县| 万年县| 确山县| 雷山县| 平罗县| 云梦县| 德安县| 松江区| 武安市| 额尔古纳市| 章丘市| 聊城市| 海口市| 田东县| 奉新县| 明溪县| 阳曲县| 花莲市| 百色市| 吉水县| 突泉县| 施秉县| 苗栗县| 灵宝市| 吴桥县| 古田县| 崇仁县| 偏关县| 卢龙县| 皋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