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孝文 劉向紅
承德石油高等??茖W校圖書館,承德,067000
2013年臺灣“國家圖書館”在建館80周年之際,舉辦了“搶救國家珍貴古籍八十特展”,此前該館于2008年舉辦過“中樞玄覽:由館史檔案文獻看本館所購古籍”,“搶救國家文獻:1940-41中央圖書館搜購古籍檔案展”。這三次展覽都為我們再現了抗戰(zhàn)期間一場驚心動魄的秘密搜購古籍的盛事,即文獻保存同志會在民族危難之際搶救祖國文獻之彪炳千秋的偉業(yè)。臺灣“國家圖書館”原特藏部主任盧錦堂先生以七言絕句描述了這段史事:“遺編萬卷不尋常,狼煙起處偷搜藏。同志有心齊戮力,指掌滿溢是書香”。
本文對文獻保存同志會搜購古籍的原委、經費、成員、運作、業(yè)績及歷史貢獻等內容做了詳細的考述與分析,并以此緬懷在國家面臨存亡興衰的關頭,前輩有識之士為保存國家珍貴文獻所盡之心力。
(1)搶救散佚珍貴古籍的需要
江南數百年來為我國人文淵藪,自明代以來興起很多藏書世家,但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因抗戰(zhàn)軍興,江南各省戰(zhàn)亂紛擾,民生維艱。受時局影響,藏書家亦不能幸免,喪亂之余,江浙滬各藏書家“家道中落,以書抵債;或賣書以供揮霍;宦途失意,以書變賣充公或折求盤纏”[1]。因此,許多稀世珍本、珍藏秘籍源源不斷地流入上海舊書業(yè),這引起了日本、美國及偽滿各方勢力的覬覦和爭奪,尤以燕京哈佛學社、大同書店、敵偽華北交通公司、興亞院等搶購最為積極。他們憑借武力、社會關系及經費的優(yōu)勢,購得大量佳本,致使我國珍藏秘稿、稀世孤本多浮海而去,中華典籍一時頗有盡淪異域之虞,令人浩嘆。因此,為挽救典籍、阻止流失,不致出現“研究我國文史者必須留學美國或日本”的尷尬境遇,搶救古籍文獻行動成為必要且緊迫的事情。
(2)中央圖書館保存文獻的職責所在
早在1928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中,“籌設國立中央圖書館”的議案對國家圖書館的職責便有所期許,“近來外人重視東方文化,來華之收買古籍者接踵而至,至奇書秘籍流于異域;國人之講國故者,竟有求諸國外圖書館事,可謂奇恥大辱,此種保存文獻之重任,不得不屬望于強有力之中央圖書館”[2]。1933年中央圖書館籌備處成立,其設立宗旨為“保存國家圖書文獻,闡揚傳統(tǒng)學術文化”,工作重心則放在“積極搜訪典籍,以免國家文獻流亡海外”。中央圖書館籌備處初期所搜集圖書文獻稱得上珍貴的并不多,其中能稱為善本的僅有明永樂五年內務府刻本《孝仁皇后勸善書》一部,后來又陸續(xù)補充部分善本,在接收南京書局時獲得顧亭林《肇域志》鈔本一部,后又購得明《龍江船廠志》一部,太平天國官刊《英杰歸真》一部,沈炳巽撰《續(xù)唐詩話》稿本數種[3]。這些奠定了國立中央圖書館館藏善本的基礎,但作為國家圖書館,僅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兵燹戰(zhàn)亂之下,當古籍文獻大量散佚,傳統(tǒng)文化面臨滅頂之災之際,中央圖書館籌備處“憂于歸安陸氏藏書東渡之前鑒,懼我國寶藏再有流失之虞”,“北自燕都,南迄粵港,網羅搜購,不遺余力”[4],組織愛國學者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古籍搶救行動,最終為中央圖書館收集了大量珍貴文獻,成功地保存了民族文化。
(1)愛國學者的關注吁請
珍貴典籍源源不斷流失異域,引起了其時著名學者張元濟、何炳松、葉恭綽、鄭振鐸等人的密切關注,他們憂心如焚、痛心疾首,經常商討挽救古籍之策,認為這項工作不但應該做,而且立刻就要做起來。同時他們也認識到,搶救古籍的行動責任重大,單靠民間個人力量難以實現,必須依靠政府的支持才能完成,便積極向國民政府呼吁并申請支持。
1939年底,由居留上海的鄭振鐸起草,張元濟等人聯名給重慶國民政府教育部、中英庚款董事會等處發(fā)去電報,向當局建議組織購買圖書,防止典籍外流。1940年1月5日,由何炳松牽頭,張壽鏞、鄭振鐸等人聯名再次向國民政府教育部致電,陳述江南珍貴文獻面臨洗劫的緊急情形,稱“上海有大量珍貴圖書出售,如我不收購,勢將流入異域”[5]。1月7日,住在香港的葉恭綽,聯合李征根、王云五、許地山等人致電蔣介石、林森、孫科及陳立夫:“寇兵肆虐,華南公私文物掃地殆盡,重要圖籍之散失者不可數計,敵方竭力搜集,此于文化菁英,國防秘要,均大有關系,擬請政府立籌巨款或由美英庚款項內指撥,于香港委托熱心諳習此道之人秘為收購,以圖補救,并乞賜復”[6]。
(2)國民政府的重視支持
國民政府對搜購古籍的建議非常重視,并采取了積極的行動,對滬、港請示電報及時予以回復,同時安排中央圖書館籌備處具體落實。1月10日,朱家驊、陳立夫聯合復電何炳松,“何張夏鄭先生鈞鑒,歌電敬悉,關心文獻,無任欽佩,現在遵囑籌商進行,謹此奉復”[7],表明了當局對事件的重視與贊同。后陳立夫再次復電,“張何夏鄭六先生大鑒,歌電奉悉,諸先生關心文獻,創(chuàng)議在滬組織購書委員會,從事搜訪遺佚,保存文獻,以免落入敵手,流出海外,語重心長,欽佩無既,值此抗戰(zhàn)時期,籌集巨款,深感不易,而匯款至滬,尤屬困難,如由滬上熱心文化有力之士,共同發(fā)起一會,籌募款項,先行搜訪,以協助政府,目前力所不及,將來當由中央償還本息,收歸國有,未識尊見以為如何”[8]?這次復電已創(chuàng)議成立購書組織及經費事項,表明政府已著手考慮搜購古籍的具體方案。
(3)中央圖書館的籌劃協調
中央圖書館籌備處主任蔣復璁對搜購古籍之事亦竭力促成,他于1940年1月4日起身由渝赴港,具體布置搜購古籍之事,1月7日到港后,在陳仲瑜帶領下,蔣復璁拜訪了蔡元培,9日,在干諾道五十五號與葉恭綽會面并商議,決定“購書經費以四十萬元為限,以三分之二款項分配于上海,三分之一分配于香港,庶兩地積藏書籍可以同時采購”[9]。13日,何炳松致函鄭振鐸,告之蔣復璁來滬,有要事相商,14日,何炳松向鄭振鐸轉達了蔣復璁關于教育部在滬收購古籍的決定,兩人商議擬由張元濟主持其事,但因張力辭而推張壽鏞,15日,鄭振鐸訪何炳松,商談古籍收購具體事項,16日,再次商議,并初定人員為何炳松、張元濟、張壽鏞、張鳳舉、鄭振鐸。19日,在張元濟家中,鄭振鐸、張元濟、張壽庸、何炳松、張鳳舉及蔣復璁等人正式開會,商討古籍搜購暨成立文獻保存同志會事宜。由于文獻保存同志會是以國家的力量來做搶救文獻的工作,在當時敵偽爪牙密布之下,必須慎重行事,由此,張壽鏞特別提出兩點意見,文獻保存同志會搜購古籍之事對外宜慎密,以暨南大學、光華大學及涵芬樓名義采購圖書,購書款宜存中央銀行[10]。22日,蔣復璁離滬去港,并輾轉回渝。蔣復璁回到重慶后向當局匯報了此行的過程與收獲,教育部和中英庚款董事會都同意他此行所定的辦法和收購計劃,并密令中央圖書館籌備處,“查上海情形特殊,托稱‘文獻保存同志會’名義收購圖籍,權準照行”[11]。2月4日,鄭振鐸主持起草了文獻保存同志會辦事細則,并經諸成員簽閱,至此,文獻保存同志會便正式成立并即行展開工作。
文獻保存同志會的成員都是頗具影響力的社會名流、著名學者,如張元濟時任商務印書館董事長,張壽鏞任光華大學校長,何炳松任暨南大學校長,張鳳舉為中法大學教授,鄭振鐸為暨大文學院院長。根據個人專長同志會成員做了內部分工:張元濟雖早曾聲明“不與于辦事之列”,但作為德高望重的版本學家,仍擔負搜購的咨詢工作,必要時為宋元善本
20151的鑒定提供參考意見;鄭振鐸負責跟書商及藏書家接洽,并兼任圖書的編目、登記、保管、孤本錄副、裝箱轉運等事項;版本收藏家張鳳舉參與采訪,張鳳舉不久去了內地,采訪即由鄭振鐸一人負責;張壽鏞不但負責版本與價格的審定,還與何炳松一起負責經費的收支,細分為何炳松接收購書款、存款及支票,張壽鏞蓋章[12]。葉恭綽則負責香港方面的搜購及主持由滬寄港精品的轉運事宜,后故宮博物院古物館館長徐森玉也參與購書工作,協助版本鑒定,蔣復璁則坐鎮(zhèn)重慶主持大局,運籌帷幄,與國民政府相關部門協調、爭取經費,并和香港、上海保持書信、密電聯絡。依各人負責的事務來看,鄭振鐸、張壽鏞兩位最為主要,聯系也最多。1940年至1941年間,鄭振鐸致張壽鏞信函多達269通,內容都是關于購書情況的匯報與溝通事宜。同志會的成員雖有分工,但分工并不是絕對的,遇到具體的問題,合作亦十分默契。
搜購古籍工作的首要問題是解決龐大的購書經費,在葉恭綽致當局的信函中曾提議“美英庚款項內指撥”來解決購書經費,朱家驊任董事長的中英庚款董事會也主張搜購古籍“確為當務之急,然戰(zhàn)事軍需浩繁之際,政府撥款困難,故挪用該會補助中央圖書館建筑經費項,充收購書籍之用”[13]。為此,朱家驊專門約見蔣復璁,并說:“長期抗戰(zhàn),幣值必將貶落,如俟還都建筑,則所值無幾,不如以之購置圖書,既足以保存國粹,又使幣盡其用,誠兩利之術”[14]。在教育部方面,時值教育部長陳立夫出巡在外,副部長顧毓琇代理部務,對此提議亦表贊同,陳立夫返回后也表示支持此項提議。
戰(zhàn)時國力匱乏,國庫緊張,中央圖書館1938年至1941年年度財政經費分別僅為24000元、47600元、79600元、174788元[15],而搜購古籍的花費,“英庚款董事會約付一百二十余萬元,教育部撥給專款二百數十萬元,均逕匯淪陷區(qū)支用”[16]??傆嬋俣嗳f元的古籍搜購費用相當于中央圖書館幾十年的經費,面對持續(xù)追加經費的請求,教育部與中英庚款董事會始終予以鼎力支持,及時果斷地籌措并匯寄滬港。大額的款項往來主要有如下三筆。
在同志會成立之時,鄭振鐸曾“極力主張,在陰歷年內必須有一筆款匯到,否則劉、鄧二家書將不能得到”[17],同志會成立后政府當局沒有耽擱,立即籌措匯款事項,中英庚款董事會將第一筆款項四十萬元于新年正月初匯至上海,按蔣復璁與葉恭綽此前約定,上海留下購書經費的三分之二,何炳松收取款項后做了分存處理,“書款(二六萬五千元)已托新華如數收到,當再分存中央三萬,浙江興業(yè)五萬,上海五萬,余存新華”[18]。書款的及時撥付,保證了劉氏玉海堂的順利收購。
首批款項不到三個月便告罄,1940年5月7日同志會致函中央圖書館暨蔣復璁的第二號工作報告中,請求經費支持,“故此半年間實為與敵爭文物之最緊要關頭也,我輩日夜思維,出全力以圖之,尚懇先生商之騮先、立夫諸先生,再行設法撥款七八十萬接濟,至為感盼”[19]。5月14日,鄭振鐸在致蔣復璁的信中再次提及“現在最感需要者為續(xù)籌款七八十萬,以便商購劉、張諸家之書”[20]。6月7日,蔣復璁向教育部請示,“張校長壽鏞、何校長炳松來函報告購書情形,……查所陳皆屬實情,而美國以重金搜購,前途尤覺危險,擬懇準予在前準撥之三十萬元外,加撥二十萬元,連同中英庚款董事會墊撥之三十萬元,合共八十萬元,俾便從速搜購,以免流落異域,而重文獻”[21]。經教育部核準后,四行聯合辦事處重慶總部很快便將八十萬通匯到香港,三十萬元留給葉恭綽支付香港購書款,五十萬元由當時在香港的王云五分批化整為零匯給在滬的何炳松。
1940年10月初,第二筆款項用完后,鄭振鐸、何炳松再次商議致信蔣復璁,“續(xù)股盼能即匯或先匯若干,以應急需”[22]。10月15日,陳立夫致函行政院請示此事,“上次懇請之款,已將用罄,擬再懇撥八十萬元為續(xù)購珍籍之用,……現在存港善本有三千余種,約三萬冊,如購入張書。合計有四千余種。四萬余冊,裝箱運費合計約需二十萬元,統(tǒng)計購書費,運輸費兩項共需一百萬元,雖所費稍巨,而國寶得賴以保全,于抗建大業(yè)非無裨益,事關集藏文獻,理合聲敘緣由,簽請檢核轉呈核發(fā),實為公便,等情到部”[23]。11月17日,行政院批復,“教育部呈請撥款一百萬元,交由中央圖書館搜購古籍一案,經提出本院第538次會議議決通過”[24]。從同志會提出匯款請求到政府當局同意撥付百萬巨款,前后僅一個月零六天,這在戰(zhàn)爭時期,已十分難能可貴。
同志會在短短兩年時間內,克服各種困難,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工作內容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1)制定搜購目標,搜集書目信息
同志會認為國家圖書館之收藏,區(qū)別于普通圖書館,不僅須在量上包羅萬有,以多為勝,且須在質上足成為國際觀瞻之目標,百川皆朝宗于海,言版本者必當歸依于國立圖書館,凡可稱為國寶者,必當集中于此[25]。因此,購書工作不僅求備,亦應求精;放大眼光,多購奇書、罕見書,不重外表,不重古董,亦不在飾架壯觀,惟以實用及保存文化為主[26]。具體而言,所購之書除普通應用書外,還應包括孤本、未刊稿本、極罕見書、禁毀書、四庫存目及未收書等[27]。以鄭振鐸為主的采訪人員千方百計地獲取符合上述條件的書目信息,經常奔走于藏書家、書商及書店間,對其時著名的瞿氏鐵琴銅劍樓、張氏適園、劉氏嘉業(yè)堂等,都一一登門拜訪,此外,他們還與眾多的書商建立了互信合作的良好關系,書商遇有好書常主動送上,如上海書林、樹仁書店、富晉書社、來青閣、傳薪書店、中國書店等,先后為同志會提供了大量的古籍書目信息。鄭振鐸“有一個時期,從絕早的早晨到上了燈的晚間,除了到暨大授課的時間以外,全耗于接待書賈們。就是在這種堅持中,一部部好書、奇書紛紛被收入視線中”[28]。
(2)接洽賣主書商,商談交易事項
在得知書商、藏書家有待售珍貴古籍的信息后,就需要及時和他們進行接觸溝通,如圈定交易書目、達成交易意向、商議價格、確定交接方案以及付款方式等。這些是更為復雜、瑣碎的工作,特別是遇到猶豫不決的書商,事情會頗費周折。如在商購嘉業(yè)堂藏書過程中,由于劉氏懦弱寡斷,易為人言所惑,且各方競購甚力。同志會成員數次與之周旋,鄭振鐸與張壽鏞多次翻閱嘉業(yè)堂善本書目、反復甄別,徐森玉也專程赴滬參與鑒別,最后經過多方努力、反復磋商,曉以大義,雙方達成了“全部收購、商定價格總數、分期付款”的方案。
同志會成員深知為國家收書,責任重大,對購書經費的使用非常謹慎,在保證購書質量的前提下,還要與書商討價還價。購買書賈孫伯淵處二百冊“玉海堂”所藏元版書是同志會成立后的首次購書行動,起初索價兩萬五千元,何炳松主張以一萬七千元購之[29],后經數次磋商,終以一萬元成交;鄧邦述群碧樓據平賈估價在十四萬元以上,經商議再三,以五萬五千元成交;鄧秋枚風雨樓原開價十萬元,最終花費三萬一千五百元。通過議價,同志會為國家節(jié)省了大量經費。
(3)分類編目整理,保存錄副轉運
圖書收購以后,還要妥善保管,包括點查、登記、分類、編目、裝箱、運送等具體事務。為了預防萬一,對重要的孤本珍本還要設法錄副,或影印、或拍照、或曬印。1940年9月,鄭振鐸在信中說“連日裝箱甚忙”,“善本書概以千字文編號,蓋用‘紉秋山館’圖章”,“書能運出,自以即行運出為宜,……惟在運出之前,擬將要印行‘叢書’之一部分重要圖籍及其它必須錄副之孤本,托商務印書館先行攝印一份底版保存”[30]。1941年6月,同志會選擇33種孤本,攝成照片影印,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玄覽堂叢書》。
所搜購典籍按其珍貴程度分類保存,甲類是國寶級的善本,乙類善本主要為普通明刊本、清刊精本等。甲類于1941年7月由徐森玉攜出上海,經香港、桂林輾轉于9月運至重慶。乙類由上海轉寄香港,在葉恭綽協調下,暫存于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由該館陳君葆協助保管工作。至于葉恭綽在港購得書籍,“因時局及天氣關系,須另覓地存放,并加包裝,已先購兩鐵箱,寄存此間金城銀行(用庚記名義)[31]。后來香港淪陷,日軍查封圖書館,寄存香港的圖書與葉恭綽的書一起被劫至日本,直至戰(zhàn)后通過外交手段,在本次搜購“事主之一”的張鳳舉等人的努力下才完璧歸趙。
在將近兩年的時間里,同志會共冒險購得四千八百六十四部,四萬八千多冊的善本古籍。所購之善本差不多與北平圖書館相當,與之相比,“所不及者,惟宋元本及明代方志部分耳,其它經、子部分,大足并美,史(除方志外)、集二部,尤有過之,無不及”[32]。用鄭自己的話說,“在這兩年里,我們創(chuàng)立了整個國家圖書館。雖然不能說應有盡有,但在質與量方面都是同樣的驚人,連自己也不相信竟會有這么好的成績!”
同志會收購的重要藏書樓有鄧邦述群碧樓、潘祖蔭滂喜齋、沈曾植海日樓、劉晦之遠碧樓、李文田泰華樓、鄧秋枚風雨樓、丁祖蔭湘素樓、張蔥玉韞輝齋、劉承干嘉業(yè)堂等等,這些藏書樓的全部或大部分珍本都被同志會所收購,避免了珍貴典籍的外流散佚。此外,同志會還從眾多書店(社)購得珍本圖書,如積學書社、樹仁書店、銘三書店、溫知書店、修文堂、來青閣、集寶齋等都為同志會提供了眾多書籍。香港方面則將所收書編為十頁目錄,共341種[33]。同志會所收書籍內容“有數大特色,鈔校本多而精,史料多且較專門;唐詩多且頗精”[34]。所收書籍中的宋元版刻、明代史料、四庫相關著作已成規(guī)模且包含大量價值連城的珍本、孤本。其中宋元版刻超過300種,又以宋本居多,最精本如《中興館閣錄》《續(xù)吳郡圖經》《新定續(xù)志》《五臣注文選》《唐詩弘秀集》《坡門酬唱》等等;明代史料包括明代典章、地理邊防、宋明史料等,這些書極為難得,雖“懸百金于市,恐亦不易得其三五種”,如明人文集王彝《媯蜼子集》、高啟《槎軒集》、夏時《守黑齋遺稿》、金大車《金子有詩集》,除《守黑齋遺稿》為明初刊本,其它三部都是鈔本,相當罕見,而后三部更有黃丕烈的鈔補或題跋,更加珍貴[35];四庫相關著作包括四庫底本、存目及未收諸書,鄭振鐸對四庫相關著述的搜購始終懷著“恢復古書面目,還我民族文化真相”的動機而不遺余力地進行。
(1)保存了典籍文獻,保衛(wèi)了民族文化
文獻保存同志會的搜購行動是中央圖書館最大規(guī)模、也是最富有意義的搜購行動[36],該館超過三分之一的善本書都是同志會搜購而來。冒險搜購古籍,不僅是古今藏書聚集的佳話,也是國家保存文獻的具體作為,是“百世之偉業(yè)”。典籍文獻蘊含著先圣昔賢的心血結晶,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載體,文獻的保存流傳實現了文化的傳承與延續(xù)。這場為國護寶的文化搶救活動,其首要特征是“為國為公”,而不是一般傳統(tǒng)意義上的為私為己以俾“宜子孫”或“子孫永寶”的藏書活動[37]。在艱苦的抗戰(zhàn)期間能夠完成這場搶救古籍事業(yè),是奇跡中的奇跡,不僅國際間人士詫異不已,就是后代子孫也將對他們保存文化的功績感謝無窮[38]。
(2)在文化戰(zhàn)線支持了抗戰(zhàn)斗爭
1939年鄭振鐸在收購罕見古籍《跋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后曾說,“我民族的蘊蓄的力量是無窮的,即在被侵略的破壞過程中,對于文化的保存和建設還是無限的關心,這不是沒有重大的意義”[39]。鄭振鐸曾在致蔣復璁信中表明其心志,“廢寢忘餐以從事于搶救文物者,純是一番為國效勞的心”,“書生報國,僅能收拾殘余,已有慚于前后方人士之喋血殺敵者矣”[40]??箲?zhàn)時期同志會搶救珍貴文獻,是一場無聲的、不流血的生死斗爭,也是張壽鏞所稱的“學戰(zh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41]。同志會的愛國學者,以他們的愛國熱情和勇于奉獻的精神,團結了更廣泛的愛國文人一起并肩戰(zhàn)斗,用實際行動在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上為國家抗戰(zhàn)貢獻著力量,展現了氣壯山河、輝同日月的偉大民族精神,抒寫了中華民族抵御外辱的光輝篇章。
在抗戰(zhàn)的特殊歷史背景下,能夠在淪陷區(qū)大規(guī)模地搜購古籍絕非容易之事,在失去天時、不占地利的情況下,人和是這場行動獲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1)政府部門精誠合作,鼎力支持
同志會的搜購行動是抗戰(zhàn)期間國民政府有組織的最大一次搶救圖書工作,收獲也是最大的[42]。蘇精認為它是我國現代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搜藏圖書之舉,而且是在戰(zhàn)爭動亂中為之,這些古籍固然得之不易,而政府傳承文化的意義亦更為不凡[43]。在這次古籍搜購行動中,不僅教育部、中英庚款董事會、中央圖書館等單位親與其事,財政部、國防部和行政院等部門也都配合與支持。國民政府陳立夫、朱家驊、顧毓琇、蔣復璁等具有遠見的官員不僅是此項活動的支持者,還是事件的參與者,多次親自就搜購事宜做出指示,居中協調。政府做堅強后盾以及開明官員的運籌主導,為同志會的工作開展提供了保障、奠定了基礎。
(2)愛國學者碧血丹心,無私奉獻
這次古籍搶救行動是中國藏書史上空前的豪舉,亦是抗戰(zhàn)期間愛國英雄的行為。1952年鄭振鐸在日記本上記有簡略的自編年譜,其中“1937-1941年:搶救古籍”,這段時期鄭振鐸的主要工作是為國搶救古籍:1937年-1939年是以個人的力量,自發(fā)地、出于嗜書如命的愛好而替國家收書,1940年-1941年則是以國家的力量,有計劃、有組織地為國收書,鄭振鐸身上體現了富有正義感的愛國學者對中華文化的熾熱情感。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說,“愛護民族文獻,視同生命,千辛萬苦,在所不辭,近雖忙迫,然亦甘之如飴也”[44]。張壽鏞、何炳松是該事件的核心人物,他們以大學校長的身份做掩護,為同志會付出了諸多心力,尤其是經費接濟不上時,他們數次用學校經費墊支以解決燃眉之急。張元濟利用商務印書館的雄厚實力及其個人聲望,對搜購亦出力頗多。還有諸多同志的英名,我們應該銘記:許地山、葉恭綽、張鳳舉、徐森玉、郭晴湖、施韻秋、陳君葆等等。
(3)有識書商明曉大義,百川歸海
這場大規(guī)模的搜購古籍行動中,藏書家、書商的行為也可圈可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體現出了應有的民族大義和愛國之情。很多藏書家將好的書籍優(yōu)先提供給同志會挑選,寧可低價售給同志會也不愿售予國外購買者,究其原因,既因陸氏皕宋樓售予日本為國人痛罵的殷鑒不遠,同時藏書家也不想背上“典賣先人遺產”的罪名被視為敗家子,將書售予圖書館則名為歸公[45]。書商由于見多識廣、消息靈通,為同志會提供了大量的書籍線索,他們在古籍買賣中無意間為國搶救了大批珍貴的歷史文獻,于無形中進行了文化遺產的保衛(wèi)戰(zhàn),故在這次中國典籍搶救活動的歷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地位與貢獻[46]。為此,鄭振鐸對書商給予了公允的評價,“我十分感謝南北書賈們的合作,但這不是我個人的力量,這乃是國家民族的力量。書賈們的愛國決不甘后人。他們也知道民族文獻的重要”[47]。歷史不會忘記這些名字:楊壽祺、羅振常、孫伯淵、陳濟川、王晉卿、董會卿、孫殿起、李紫東等等。
1 焦樹安.中國藏書史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142
2 顧力仁,阮靜玲.國家圖書館古籍搜購與鄭振鐸.國家圖書館館刊,2010(2):120-165
3 徐雁.中國舊書業(yè)百年.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453
4 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臺北:國家圖書館,1967:2
5 何炳松.何炳松文集(第四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787
6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596
7 鄭振鐸.鄭振鐸全集(第十六卷).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4
8 同7,4
9 阮靜玲.搶救國家文獻—1940-41中央圖書館搜購古籍檔案展.國家圖書館館訊,1997(2):40-44
10 沈津.書韻悠悠一脈香:沈津書目文獻論集.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76
11 蔣復璁.蔣復璁口述回憶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58
12 何炳松.何炳松文集(第二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788
13 “國家圖書館”特藏線上展覽館.[2014-09-10].http://rarebook. ncl. edu. tw/rbookod/exhibition/hypage. cgi?HYPAGE = exhibit/exhibition _detail3.htm&sysid =00000009&c=1
14 劉寅生,謝巍,何淑馨.何炳松紀念文集.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439
15 朱賢俊.中央圖書館史料.江蘇圖書館學報,1987(6):73-76
16 陳立夫.成敗之鑒:陳立夫回憶錄.臺北:正中書局,1994:298
17 盧今,李華龍.鄭振鐸日記.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153
18 同12,761
19 陳福康.鄭振鐸等人致舊中央圖書館的秘密報告.出版史料,2001(1):87-100
20 沈津.鄭振鐸致蔣復璁信札(上).文獻,2001(3):249-275
21 同6,592
22 同7,106
23 同6,593
24 同6:594
25 陳???鄭振鐸等人致舊中央圖書館的秘密報告(續(xù)).出版史料,2004(1):102-124
26 金梅,朱文華.鄭振鐸評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231
27 同9
28 同26,229
29 同5,788
30 鄭振鐸.鄭振鐸文博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526
31 盧錦堂.抗戰(zhàn)時期香港方面暨馮平山圖書館參與國立中央圖書館搶救我國東南淪陷區(qū)善本古籍初探.國家圖書館館刊,2003(12):125-146
32 同20
33 同31
34 同7,129
35 同25
36 同9
37 錢文忠.瓦釜集.上海:文匯出版社,1999:297
38 方國旋.抗戰(zhàn)期間古籍搶救與古書業(yè)—以鄭振鐸與書賈間相關活動為探討重點.[碩士學位論文].臺北:臺北大學,2009
39 同30,24
40 同20
41 張欽楠,朱宗正.張壽鏞與光華大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02
42 同11,59
43 蘇精.近代藏書三十家.北京:中華書局,2009:235
44 同7,21
45 同43,235
46 同38
47 鄭振鐸.鄭振鐸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