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安春
《中小學生守則》(以下簡稱《守則》)是我國中小學生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應當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小學生守則》、《中學生守則》及《中小學生守則》分別自1981年、1991年、2004年發(fā)布以來,對中小學生的生命健康成長,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以及學校良好校風、學風、教風的形成等都起到了奠基性作用。認真梳理《守則》的歷史脈絡,研究其在中小學生生命成長的重要作用,發(fā)現實踐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對于進一步完善《守則》,更好地發(fā)揮其育人功能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一、《守則》的歷史脈絡
隨著我國不同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發(fā)展與變革以及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和身心發(fā)展的變化,《守則》的條目和具體內容也進行了適時地調整。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處于撥亂反正,從混亂走向有序的重要時期。我國進入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時代。教育從為政治服務專向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過渡時期。教育領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隨著高考制度的恢復,學校開始恢復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德育從“文革”時期的政治教育轉向關注青少年思想的轉化和社會風氣的改良上來。1981年國家教委頒布了《小學生守則》,這個專業(yè)性德育文件,體現了國家對小學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小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行為準則,自此,德育開始貼近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具有了規(guī)范性和操作性?!缎W生守則》共十條。從小學生的政治、學習、身體、衛(wèi)生、勞動、生活、紀律、師生關系、公德、誠實等十大方面進行了明確的價值要求和行為規(guī)定。具體內容有:1.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2.按時上學,不隨便缺課。專心聽講,認真完成作業(yè)。3.堅持鍛煉身體,積極參加課外活動。4.講究衛(wèi)生,服裝整潔,不隨地吐痰。5.熱愛勞動,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6.生活儉樸,愛惜糧食,不挑吃穿,不亂花錢。7.遵守學校紀律,遵守公共秩序。8.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對人有禮貌,不罵人,不打架。9.關心集體,愛護公物,拾到東西要交公。10.誠實勇敢,不說謊話,有錯就改。《小學生守則》都是小學生學習與生活中做人的基本道德行為規(guī)范,這些規(guī)范具體明了,便于小學生理解和實踐。
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是中國教育體制改革和普及義務教育的時期。基礎教育中突出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個性培養(yǎng)。教育確立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建設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德育關注的主題主要是如何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如何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此,國家教委1991年頒布了《中學生守則》。
90年代以后,我國進入了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階段。基礎教育開始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德育的理論和實踐開始了新的探索,從灌輸性德育向民主性德育、封閉性德育向開放性德育轉變。德育內容上,強調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以及道德養(yǎng)成教育,也開始關注國情、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加之,當時我國青少年心身發(fā)育提前,中小學教育需要緊密銜接的特點,因此,2004年教育部將《小學生守則》、《中學生守則》合并修訂為《中小學生守則》,仍是10條。具體內容是:1.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2.遵守法律法規(guī),增強法律意識。遵守校規(guī)校紀,遵守社會公德。3.熱愛科學,努力學習,勤思好問,樂于探究,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有益的活動。4.珍愛生命,注意安全,鍛煉身體,講究衛(wèi)生。5.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生活習慣文明健康。6.積極參加勞動,勤儉樸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7.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禮貌待人。8.熱愛集體,團結同學,互相幫助,關心他人。9.誠實守信,言行一致,知錯就改,有責任心。10.熱愛大自然,愛護生活環(huán)境。
合并后的《中小學生守則》仍然保留了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等內容;《守則》從大處著眼,對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行為習慣養(yǎng)成提出了原則性的要求,《守則》除對部分內容進行修改和調整外,根據社會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的新要求,分別增加了符合時代特征的內容,如熱愛科學、樂于探究、積極實踐、珍愛生命、注意安全、互助合作、關心他人、熱愛大自然、愛護生活環(huán)境等;同時調整了部分內容,如將“遵守公共秩序”調整為“遵守社會公德”,將“遵守國家法律”改為“遵守法律法規(guī)”,將“誠實謙虛”改為“誠實守信”等。
近年來,教育部啟動修訂工作,將《小學生守則》、《中學生守則》合而為一,正在形成了新的《中小學生守則》。
二、《守則》的奠基作用
《守則》自發(fā)布以來,對中小學生的生命成長起到了奠基性作用。主要表現為:
1.國家連續(xù)頒布和修訂中小學生守則及配套文件,使我國中小學德育走上了規(guī)范化管理的道路,是教育系統(tǒng)加強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措施,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促進中小學生生命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2.《守則》集中體現了對中小學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為的基本要求,為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利于教師幫助學生增強國家觀念、道德觀念、法制觀念,懂道理,明是非,提高道德選擇與行為評價的能力。
3.《守則》符合中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由于中小學階段是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期,《守則》針對這一階段的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提出了細致、具體、可操作的規(guī)范性要求,對于其德性品質的培養(yǎng),文明禮貌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守則》貼近中小學生的生活,對于提高學校德育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具有顯著的效果。
三、《守則》的改進思路
隨著時代變化,《守則》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主要有:
1.《守則》中一些關鍵性條目要求的力度不夠大。如果能將第一條中的“熱愛”改為“忠于”和“擁護”,利于國家意志抵及學生的心靈深處,觸動學生的靈魂,成為激昂其生命成長的動力。
2.尚缺乏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相關內容。21世紀的中國正處在一種民族復興的狀態(tài)中,而民族復興一定要有文化復興作為精神支柱。正如湯一介先生所說:“民族崛起從文化復興開始。”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其核心德目-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中華文化中的家國情懷、精忠報國思想等,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魂和民族氣節(jié)。這個任務在當今世界沖突不斷的格局中已經顯得十分急迫。我們不能忘記中國歷史上遭受侵略、蹂躪的慘痛教訓,尤其需要以民族憂患的意識來對待這件事情。
3.有些條目的要求比較概念化??蓪⒏拍罨膬热?,用更加具體好記的方式表述,提高其時效性。
4.《守則》背后的理念不夠清晰,缺乏體現時代主題的清晰的理念引領,如生命為本的理念、幸福教育的理念等,未來的《守則》修訂,可以提出更加突出這些理念,提出更加貼近人性,關懷生命的規(guī)范和要求。
5.缺乏自我保護的條目要求,不利于孩子的安全意識、自我保護意識的形成。未來可以提出更加具體、清晰的安全和自我保護的規(guī)范要求。
6.一些提法過于原則,顯得模糊、抽象??梢灾苯痈嬖V學生,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
總之,《中小學生守則》在中小學生的生命成長中具有奠基性作用,需要教育主管領導、校長、教師和家長的高度重視和通力合作來達成。
責任編輯/齊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