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江帆
淺談甌菜文化及英譯研究
溫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江帆
摘要:甌菜折射出甌越文化的光輝和近代溫州文明的變遷,它的準確英譯有助于將甌越文化推向國際。為了進行準確翻譯,譯者要了解菜肴特色,對各種甌菜的食材、制作方法、寓意、由來典故等進行研究及仔細考證,還要熟悉溫州當?shù)厝说娘嬍沉晳T和傳統(tǒng)文化,針對不同類型甌菜運用不同翻譯方法和策略對其進行翻譯。
關鍵詞:甌菜 英譯 技巧
俗語說:民以食為天。人類對烹飪和飲食活動的探索與生俱來,然而對飲食文化的研究則起步較晚,認識不一。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中,西班牙、法國美食申遺失敗,使得飲食文化仍不能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獲得國際更廣泛、更有效的影響和保護。盡管國內(nèi)外專業(yè)人士對飲食文化的“非遺性”存在爭議,但都肯定了“食”文化既有物質(zhì)性的一面,又有精神性和文化性的一面。菜肴名稱的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zhuǎn)換,也需要能夠傳遞出中國地方文化的內(nèi)涵和博大精深。甌菜是溫州地域特色飲食文化的代表,其蘊含的區(qū)域文化特征和民俗習慣是溫州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關于甌菜菜譜及其典故的翻譯仍是一片空白,尚未見此類英語譯文或相關翻譯。隨著溫州人遍布世界各地,甌菜的英譯也將更好地促進溫州文化的國際傳播。
1.1 甌菜的發(fā)展歷程
根據(jù)古籍記載和調(diào)查,甌菜在清時已初具雛形,當時,以海鮮為主的菜肴已十分流行。建國后,經(jīng)過廚師們的努力創(chuàng)造和不斷完善,八十年代形成了甌菜的定型,奠定了“以海鮮為主,輕油輕芡,重刀工;口味清鮮,淡而不薄;烹調(diào)講究,細巧稚致”的地方特色,并躋身于全省菜系的行列。到了九十年代,溫州甌菜名廚輩出,并以全國矚目的地方菜系馳名國內(nèi)外。2001年,《中國甌菜》(綜合版)的出版結(jié)束了甌菜“有菜無譜”的歷史。現(xiàn)甌菜的烹調(diào)方法達30多種,己列入《中國菜譜》的名菜有46個;同時,還擁有各種甌菜多達250個,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甌菜菜系。
1.2 傳統(tǒng)甌菜和改良甌菜的特色
溫州近海,因此,自古以來,傳統(tǒng)甌菜烹飪以海鮮為主,口味清淡,重刀工,如“三絲敲魚”、“三片敲蝦”。甌菜大多采用近海鮮魚與江河小水產(chǎn)類,其傳統(tǒng)烹調(diào)方法擅長于鮮炒、清湯、涼拌、鹵味。《史記·貨殖傳》載:“楚越之地,飯稻羹魚,果蔬贏蛤…”,說明當時人們就以魚類為原料制作魚羹。傳統(tǒng)甌菜的烹飪方法以炒、炸、蒸、爆為常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審美情趣的提高和飲食習慣的改變,甌菜烹飪師博采眾長,大膽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出許多新式甌菜。新式甌菜更加講究葷素的合理搭配,尊重食材本身的天然元素,如“蟹黃雪蛤豆腐”。其次,新式甌菜善于提煉吸取中國乃至世界的烹飪技巧,如“韓國泡菜梭子蟹”;菜品追求造型和搭配的藝術化,營造意境美,如“玉汁百花蝦球”。
1.3 種類繁多的溫州特色小吃
作為甌菜的日常補充,溫州民間小吃約始于南宋時期,歷史悠久,在隨后的元、明時期一度達到鼎盛。比如有松糕、馬蹄松、魚丸、縣前頭湯圓等現(xiàn)今我們所熟知的溫州名小吃大多產(chǎn)生于清光緒年間到建國初這數(shù)十年間。溫州本土特色小吃則與本地風俗習慣緊密相連,知名度高,深受民眾喜愛,在普通溫州人的日常飲食中同樣也占據(jù)重要的位置,比如端午時節(jié)吃的“溫州薄餅”、七夕的“麻巧”等。溫州特色小吃的另一特點是其規(guī)模都較小,初期以小攤小販形式出現(xiàn),滲入到溫州人日常生活和城市的各個角落,如走街串巷的“餛飩擔”和“燈盞糕”。
飲食文化的變遷在某些方面就是社會發(fā)展變化的縮影。甌菜的英譯空白阻礙了溫州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國際傳播。由于語言的障礙,外國商人、在溫留學生和溫州華裔后代無法進一步理解并傳播溫州特色飲食。因此,隨著對外交流的增加,對溫州特色飲食的研究和翻譯勢在必行。
2.1 增加溫州旅游業(yè)的吸引力
民以食為天,旅以食為先。在“食、住、行、游、購、娛”的旅游六要素中,飲食居于首位。地域特色鮮明的溫州甌菜及特色小吃無疑將對溫州旅游業(yè)帶來潛在的多重促進功能,既可以豐富旅游活動的內(nèi)容,又可以增進旅游經(jīng)營的效益。許多甌菜背后都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寄托了溫州人民對生活的美好情懷,比如“三絲敲魚”,相傳便是溫州某古剎一老方丈赴福建取經(jīng)不幸葬身魚腹。小和尚悲痛萬分,帶著木魚到師傅遇難的地方超度。過了49天,海面上全是鱗光閃閃的黃魚,小和尚認為這些魚肯定是吃了師傅的肉體才顯出黃色,于是立即把這些黃魚剝皮抽骨,把魚剁成肉糜,放在木魚上狠狠地敲打起來,把魚肉敲成一片片薄餅狀的魚片。船翁吃飯時,撿了些魚片切絲熬湯,沒想到味道異常鮮美,“敲魚”由此就迅速傳開了。比如在請游客品嘗“三絲敲魚”、“長人餛飩”時,能順口講一段它的由來,更能夠滿足旅游消費者的精神層次的需求,更好地提升溫州文化旅游的質(zhì)量。
2.2 有助于甌越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在洋快餐泛濫,川菜流行,日韓料理繁榮的現(xiàn)代溫州,卻難以見到擅長甌菜的專門餐館,溫州特色小吃店鋪也因繁華地段的高價租金而遷進巷弄。年輕一代則天天將KFC(肯德基)、麥當勞、壽司掛在嘴上,不知道什么是傳統(tǒng)甌菜。只有繼承,才有根基;只有創(chuàng)新,才有發(fā)展。因此,對甌菜等具有溫州地方特色的飲食文化進行整理、英譯,喚醒溫州人對溫州本土文化的重視,滿足時代的需求,對溫州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有著重大意義。此外,隨著溫州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對外商貿(mào)活動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溫州經(jīng)商、就業(yè)和學習,他們迫切需要對溫州本土文化、習俗進行更深層次的了解,其中溫州特色飲食文化為他們深入了解溫州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窗口。
2.3 擴大溫州文化在海外的傳播,提高國際影響力
溫州人一向被稱之為“中國的猶太人”,敢闖敢拼的溫州人遍布世界各地,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財富的同時,也把溫州的飲食文化乃至溫州精神帶到了世界人民的面前。溫州人喜好溫州風味菜肴的習慣一直未變。在意大利,大大小小林立的中餐館中有一部分就是直接服務于海外溫州人,提供溫州的特色菜肴和點心,如:三絲敲魚、平陽炒粉干、溫州粉干等。甌菜的英譯成為讓世界看溫州的一個獨特窗口,既能讓更多的溫州人重新認識到溫州地方菜肴經(jīng)久不衰的魅力,讓更多早年離開家鄉(xiāng)到世界各地去拼搏的溫州人重溫家鄉(xiāng)的味道,也讓一直生活在國外的華僑華裔子女更深一步了解溫州的文化。
3.1 甌菜翻譯需遵循跨文化交際的文化差異原則和語言學理論
西方人極度重視時間和效率,認為食物只是用來補充人體營養(yǎng)從而可以更高效率地利用時間以獲取更多財富。因此,西餐烹制簡單快捷,西餐菜肴命名簡單明了,通常遵循通“烹調(diào)方法+主料”的翻譯原則,如Mashed potato(土豆泥)。然而,中國地方菜肴的取名多姿多彩,有用寫實主義手法,也有用浪漫主義的筆調(diào);有些不僅體現(xiàn)政治、歷史、地理的背景,也蘊含神話、民俗和傳說的情趣。作為浙江地方菜的四個菜系之一的甌菜是在溫州民間食俗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的溫州地方特色,其取名融合了溫州地方文化和藝術的結(jié)晶,表達了人們一定的情感。在英譯時,除了研究翻譯技巧外,應當對甌菜的命名特點、典故由來、文化內(nèi)涵等做大量的研究。通過貼切的菜名翻譯,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外國人理解并欣賞甌菜背后所傳遞的東方情致和地域意境。
另外,以語言學理論為依據(jù),針對溫州地域特色,采用相應翻譯策略,突出地域文化內(nèi)涵。著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轉(zhuǎn)換生成語法”為甌菜名稱的準確英譯提供了堅實的語言學基礎,翻譯界的泰斗尤金奈達的“逆轉(zhuǎn)換”理論則是菜名翻譯準確性的有力保障。
3.2 甌菜的命名特點和翻譯技巧
(1)典故法。甌菜的命名既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中餐的命名原則,也蘊含了豐富的本土文化內(nèi)涵。一些菜肴和小吃的由來和歷史傳說更是貼近溫州人的生活習俗,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許多甌菜背后有著美麗的傳說,折射出甌越文化的光輝和近代溫州文明的變遷,在對典故進行收集整理、英譯的同時需要保留其文化底蘊。因此,甌菜、溫州特色小吃名稱翻譯是一項復雜艱巨的任務。譯者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翻譯理論知識、翻譯技巧和方法之外,還應當充分了解菜肴特色,熟悉選料、食材,從當?shù)仫L俗和文化的深度了解命名的依據(jù)。一些甌菜和溫州特色小吃的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或蘊含著曲折的制作、創(chuàng)業(yè)過程,如“長人餛飩”;或流傳著著美麗的傳說故事,如“三絲敲魚”、“芥菜飯”等。在翻譯時可采用“直(意)譯+解釋性翻譯法”,條件許可的話可加上這類典故和傳說的譯文。該類典故的翻譯在忠實于原文的同時,應當最大限度地保留濃厚的溫州地域特色。
(2)直白式的寫實法。此類菜名通常直接點明所使用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烹調(diào)方法、形狀及口感。在甌菜命名中是使用最普遍的方法。如“蒜子魚皮”,從菜名中就可看出主料和配料。對于直白式的寫實法命名的菜名采用直譯法,來突出菜肴的原材料以及烹調(diào)方式,讓海外食客通過菜名了解對他們來說陌生的食材和獨特的烹飪方式。翻譯時遵循“烹調(diào)方法+ed+主料(+within+配料)”的方法,可以將“蒜子魚皮”翻譯為“Sautéed Shark Skin with Garlic”。
(3)浪漫式的意境法。該方法命名的菜肴往往蘊含了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特征,不僅表明了菜肴的主料、配料、刀工、烹調(diào)方式等,還包含了很多與菜肴相關的文化信息,如:菜肴的由來、創(chuàng)始人、象征含義以及其產(chǎn)生的歷史文化背景。此類命名朗朗上口,寓意吉祥,充滿地域特征, 比如 “滿載而歸”,其實就是鰻魚切段加老酒清蒸,形似出海歸來的漁船。寫意型和半寫意型的甌菜命名可以采用“意譯法”或“直譯+釋義法”。這類菜肴利用菜肴的色、香、味、形的特點以及獨特的造型來賦予菜肴美麗動聽的名字。比如 “芙蓉蝤蠓”中的“芙蓉”并不是指采用芙蓉作為食材,而是來自溫州民間最受喜愛的一道菜“蒸蛋羹”,取其形和色,寓意“吉祥如意”,可譯為“Steamed Clam with Fu Rong Egg”。此類菜名往往不出現(xiàn)烹調(diào)手法甚至原料,因此在翻譯的時候可以采用“意譯”,如甌菜“金輝蠔情”中的“金輝”指的是所盛容器南瓜以及里面的呈金黃色的高湯,翻譯的時候就不能按字面直譯,要用意譯,突出其色。
(4)具有地域獨特性的甌菜或小吃。為溫州所獨有的特色食品,可直譯、可音譯來進行翻譯,同時也可附上解釋,這樣更能體現(xiàn)出溫州的地域文化。比如,溫州餛飩(Wenzhou Wonton),“縣前頭湯圓”可譯為:Xianqiantou Tangyuan(Glutinous Rice Ball)。
總而言之,甌菜菜譜的準確英譯需要仔細地推敲,既能忠實于菜肴的原料和烹飪方法,又能折射出溫州地域文化。 甌菜的英譯也能有助于將溫州文化推向世界舞臺,使旅外溫州人及其后代更好的了解甌文化,傳承甌越文明,傳播溫州文化;能進一步促進溫州餐飲業(yè)和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提高溫州現(xiàn)代旅游業(yè)的綜合吸引力。
參考文獻
[1] 劉曉芬.論飲食文化的非物質(zhì)性[J].社會科學輯刊,2010(03).
[2] 梁艷紅.中國飲食文化翻譯初探[J].文學界(理論版),2011(07).
[3] 潘曉林.中國甌菜[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8.
中圖分類號:F7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7(b)-155-03
作者簡介:江帆(1981-),女,溫州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商務英語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