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延邊大學(xué),吉林 延吉 133000]
論《羽林郎》《陌上?!分械臐h代女性裝束風尚
⊙李天[延邊大學(xué),吉林 延吉 133000]
《羽林郎》與《陌上?!肥菨h代詩歌研究中的姊妹篇,都講述了美麗的年輕女性在遭受有權(quán)勢者的調(diào)戲非禮時堅持拒絕的故事,兩首詩中女主人公的穿著打扮都被刻畫得生動具體、細致形象,尤其是在發(fā)式、配飾、服裝這三方面的刻畫尤為細膩,且都從某一側(cè)面反映出漢代女性之裝束風尚。
《羽林郎》 《陌上桑》 漢代 女性裝束 風尚
在漢代詩歌的研究中文人五言詩《羽林郎》與樂府詩《陌上?!烦1蛔鳛殒⒚闷獙φ昭芯?,前者講述的一名當壚的美艷胡女遭遇當朝權(quán)貴家奴的非禮而婉言拒絕的故事,后者則講述了一位名叫“羅敷”明麗少婦在陌上采桑時被身居高位的“使君”調(diào)戲拒不委從的故事。這兩首詩作雖分屬于不同的詩歌類別卻有著許多相似之處。
這兩首詩分別塑造了“酒家胡”(《羽林郎》)和羅敷(《陌上?!罚﹥蓚€的品性高潔、自尊自愛的女性形象。為了將這兩個人物塑造的更為豐滿、具體,兩首詩都選擇了以夸張手法,將女主人公的衣飾妝容描繪得美艷絕倫、光彩照人,并以這種極盡美麗的外在形象襯托女主人公高貴美好的靈魂。而在這種夸張手法的應(yīng)用過程中,女主人公的穿著打扮被刻畫得生動具體、細致形象,尤其在發(fā)式、配飾、服裝這三方面的刻畫尤為細膩,且都從某一側(cè)面反映出漢代女性之裝束風尚。
《羽林郎》中涉及“酒家胡”發(fā)式的詩句為“兩鬟何窈窕,一世良所無。一鬟五百萬,兩鬟千萬余”,講的是當壚的胡人少女柔順濃密的秀發(fā)梳成雙鬟狀,頭上佩戴著價值連城的寶石。在酒家食肆賣酒維生的胡姬佩戴這樣華美配飾的可能性并不大,顯然為了渲染“酒家胡”的美麗而運用了夸張手法。“鬟”是漢代女性的一類常見發(fā)型,呈環(huán)形。曾昭先生在《論周至漢之首飾制度》一文中曾做過如下解釋“:鬟為《說文》新附字,釋為總發(fā),又云‘按古婦人首飾,琢玉為兩環(huán)?!瘬?jù)此則鬟有二義,一為束發(fā),一為發(fā)上所加玉飾?!闭J為“鬟”有兩重含義,一重是指發(fā)式,另一重則是指名貴發(fā)飾。而此句中修飾“兩鬟”的“窈窕”一詞為“妖冶”之義,故此處“兩鬟”應(yīng)指“雙鬟髻”(又寫作“雙環(huán)”)?!半p鬟髻”是一種呈兩個圓環(huán)狀的發(fā)髻,一般認為這種發(fā)型的流行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但在漢代的人俑、墓葬壁畫、棺槨石刻上梳雙鬟髻的女性形象也比較常見。雙鬟髻是古代漢族未婚少女的一種常用發(fā)式,具有嬌俏、乖巧的特點,從《羽林郎》中“胡姬年十五”的描述來看“,酒家胡”應(yīng)正值妙齡,雙鬟發(fā)式無疑為其增添了一抹靈動之色。而“酒家胡”指的是當壚的胡姬(少數(shù)民族女性),從她梳著漢族少女常見的雙鬟髻這一點中,也可看出一定的民族融合趨勢。
《陌上?!分小邦^上倭墮髻”的“倭墮髻”是漢代一種常見的流行發(fā)式,一般認為它是漢代另一流行發(fā)式“墮馬髻”的變種。“墮馬髻”為東漢權(quán)臣梁冀妻孫壽所創(chuàng),一種觀點認為該發(fā)型將頭發(fā)攏結(jié),由正中開縫,分發(fā)雙組,至頸后集束為一股,其形狀如馬肚,然后將其垂于背部,并從中分出一綹頭發(fā),朝一側(cè)下垂,給人以從馬上墮下之感;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墮馬髻的發(fā)髻偏于一側(cè),因其偏斜狀呈似墮非墮之態(tài)故而得名。在這兩種觀點中后者的文獻依據(jù)較多亦為筆者采信,如《后漢書·梁冀傳》中對此有“壽色美而善為妖態(tài),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的記載,而李賢注疏時引《風俗通》注曰:“墮馬髻者,側(cè)在一邊”而“倭墮髻”則是在“墮馬髻”的基礎(chǔ)上演變而來的,在發(fā)髻偏于一側(cè)的同時向額前俯偃?!皦欛R髻”“倭墮髻”均為上層貴婦發(fā)明,在上行下效的社會風氣之下廣為流行,加之其形態(tài)傾斜、搖搖欲墜更給人以嫵媚、嬌艷之感,故得以長盛不衰,而“倭墮髻”更是在“墮馬髻”已逐漸退出流行風尚后仍很流行,如晉代崔豹在《古今注·雜注》中記載:“墮馬髻今無復(fù)作者。倭墮髻,一云墮馬之余形也。”以往《陌上?!返难芯空叨鄬⑴魅斯_敷歸為“古代勞動婦女”之列,但近年來部分學(xué)者根據(jù)詩中羅敷的丈夫“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的描寫推斷出羅敷應(yīng)屬貴族婦女。而其所梳的“倭墮髻”產(chǎn)生于東漢時期并最先流行于貴族婦女中間,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成為羅敷貴族身份的佐證之一。
漢代女性十分重視發(fā)式之美,從樂府詩《城中謠》中“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的詩句中也可見一斑,這種風尚與漢代經(jīng)濟發(fā)展、國力強盛、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社會條件是密不可分的。而漢代主要的流行發(fā)式除“雙鬟髻”“墮馬髻”“倭墮髻”外,還有“九鬟仙髻”“分髻”“椎髻”“垂云髻”“靈蛇髻”“雙丫髻”等。漢代在中國發(fā)式發(fā)展史上是一個較為重要的時期,其發(fā)髻盤發(fā)之繁、高度之高、樣式之多都是空前的,且對后世發(fā)式的影響也很大,如“雙鬟髻”“倭墮髻”等發(fā)式在其后的魏晉乃至隋唐都依然常見。
《羽林郎》中涉及“酒家胡”配飾的詩句為“頭上藍田玉,耳后大秦珠”兩句,前者為頭飾,后者為耳飾。玉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常將玉與道德品質(zhì)、身份地位相聯(lián)系,《禮記·聘義》中說“古之君子必佩玉”,孔子也認為“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先秦時期玉器就已與禮制結(jié)合成為中華文化的載體之一,秦漢兩代也將玉文化一以貫之地繼承下來,無論是作為禮器的祭玉、瑞玉、葬玉,還是作為實用器的配飾、擺件都十分豐富,甚至還出現(xiàn)了身份等級極致化的象征——玉衣,以為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后專用的殮服。而“藍田玉”在當時主要玉種中具有極為特殊的地位和價值,“藍田”為古地名,約位于今陜西秦嶺北麓關(guān)中平原東南部,古代文獻中關(guān)于藍田產(chǎn)玉的記載出現(xiàn)得很早,《周禮》注曰“:‘玉之美者曰球,基次曰藍’。蓋以縣出美玉,故名藍田”,由此可見藍田作為重要玉石產(chǎn)地的歷史是很久遠的。藍田玉不但具有玉質(zhì)堅硬、紋理細膩、色彩艷麗的特點,而且與王權(quán)、禮制的聯(lián)系尤為密切,相傳著名的和氏璧和秦始皇的玉璽都由藍田白玉雕成的。藍田玉在漢代也極為珍貴,東漢張衡《西京賦》中稱之為“藍田珍玉”,目前漢代藍田玉的出土實物較少,較有代表性的是茂陵四神紋玉輔首、天水舞女玉佩等,無一例外都出土于貴族、官僚墓葬,由此可見藍田玉在漢代應(yīng)為上層專屬。而《羽林郎》中的“酒家胡”顯然是社會地位較低的下層婦女,有關(guān)其佩戴藍田美玉的描寫應(yīng)為渲染其美艷動人的夸張之筆,但藍田玉在漢代社會價值之高、地位之尊也可見一斑。
其后“耳后大秦珠”一句,描述的是“酒家胡”絢麗華美的耳飾。所謂“大秦”是當時中國人對羅馬帝國及其周邊地區(qū)的稱呼,《后漢書·西域傳》中有“大秦國一名廣,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地方數(shù)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國役屬者數(shù)十”的記載。漢代絲綢之路的起點為中國,終點為羅馬,絲綢之路貫通之后,這兩個分立于西方的龐大帝國間的物產(chǎn)流通很是普遍。《后漢書·西域傳》對于“大秦”物產(chǎn)有這樣的記載:“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珊瑚、虎魄、琉璃、瑯、朱丹、青碧”,由此可見當時產(chǎn)自大秦并出口到漢朝的物產(chǎn)種類極為繁多,而“酒家胡”所佩戴的“大秦珠”很可能是對大秦珠寶的泛稱,未必指代某一類具體珠寶,也是為了極言“酒家胡”形象之美艷而采取的夸張筆法。值得注意的是,在《陌上?!分幸灿幸痪潢P(guān)于耳飾的描寫——“耳中明月珠”,而“明月珠”正是《后漢書·西域傳》中列數(shù)的大秦“奇寶”之一,以成詩年代看二者很可能為同一種珠寶。對于“明月珠”究竟是何種奇珍,目前有夜明珠、金剛石等幾種看法,但無論其究竟是哪種寶石,其屬于“大秦珠”的可能性都是極高的。作為官長之妻羅敷佩戴“大秦”異寶的可能性遠高于“酒家胡”。在《羽林郎》、《陌上?!穬墒自娮髦信魅斯患s而同地佩戴著大秦珠寶,羅馬寶石在當時中國之珍貴、絲綢之路上東西方物產(chǎn)流通之頻繁都是顯見的。
中國古代配飾文化源遠流長,漢代配飾風尚之于前代可謂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漢代配飾僅頭飾就有笄、釵、、梳篦、金勝、華勝等眾多種類,耳飾雖不如頭飾一樣種類繁多,但因國力強盛、貿(mào)易通達而掀起的外國珠寶熱卻也絢爛多彩。漢代配飾文化的特點就體現(xiàn)在這種繼承傳統(tǒng)材質(zhì)、形制的同時又吸納了眾多外來文化的社會風氣上。
在女主人公著裝方面,《羽林郎》為“長裾連理帶,廣袖合歡襦……結(jié)我紅羅裾”,《陌上?!分袆t為“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這兩組詩句都將女主人公的著裝指向了一種在漢代服飾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女性服裝——襦裙。在許慎《說文解字》中“襦”為“短衣也”,“裙”為“下裳也”,“襦裙”即一種上著短衣、下著圍合式長裙的著裝方式,是古華夏民族“衣裳制”服裝制度的繼承與延續(xù)?!吨芤住は缔o下》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詩經(jīng)·邶風·綠衣》也有“綠衣黃裳”的詩句,《毛傳》對此解釋為“上曰衣,下曰裳”,這里的“衣”專指上衣,而“裳”則指與裙子類似的下裝,許慎《說文解字》中解釋為“下也”,由此可見“衣裳”與“襦裙”形制基本類似。值得注意的是由“垂衣裳而天下治”等記載可知,“衣裳制”服裝的穿著者是包括男子的,在周代作為禮制內(nèi)容之一被載入《禮記》并被后世各王朝普遍繼承的天子及諸侯冕服,在本質(zhì)上就屬于“衣裳制”服飾。
具體到詩句中所描寫的襦裙形態(tài):《羽林郎》中為“長裾連理帶,廣袖合歡襦”,“長裾”中的“裾”指的是衣襟,而“連理帶”一詞中“連理”本指樹木異根而枝干連生,班固《白虎通·封禪》寫道:“德至草木,朱草生,木連理”,由此可見“連理”在古人眼中為一種吉兆,后來因“連理枝”盤結(jié)纏繞之狀又被引申為夫妻情好、男女歡愛之義,故而此處的“連理帶”很可能是指衣帶如“連理枝”一般呈現(xiàn)出對稱或糾纏的樣子。“廣袖合歡襦”中“廣袖”指的是廣大寬長的一類袖型,在漢代女性的日常服裝中并不常見,據(jù)文獻記載和考古實物來看漢代女性服裝最常見的袖型,應(yīng)是型如黃牛喉下垂著的肉皺(即“牛胡”)的垂胡袖和袖口窄小的窄袖,而“廣袖”之衣則多為舞女表演時所穿的演出服,“酒家胡”在日常生活中穿著廣袖服飾的可能性很小,此句也是為極言胡姬美艷的夸張之筆。而“合歡襦”一詞中的“合歡”在漢魏詩文中極為常見,如《怨歌行》中“裁作合歡扇,團圓似明月”,北京大學(xué)《兩漢文學(xué)史參考資料》解釋“合歡”為“一種對稱的圖案花紋,用以象征和合歡樂之意”,此外還有觀點認為是“兩片絹依靠絲縷或帶子將兩者系綴在一起”的一種形制。但筆者認為“合歡”一詞應(yīng)指素有男女相合之喻意的合歡花,所謂“合歡襦”應(yīng)是指繡有合歡花紋樣或布料本身帶有合歡花紋飾的上襦。“連理帶”“合歡襦”在文化內(nèi)涵上都與男女交合有關(guān),為青春少女的“酒家胡”增添了一絲香艷之氣,使其形象更為明麗綺艷;《陌上?!分小熬|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一句中“緗”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帛淺黃色也”,“綺”則釋為“文繒也”,即有紋飾的絲織品,這兩句是講秦羅敷上身穿著紫色絲織上衣、下身穿著淺黃色絲織長裙,黃與紫的配色于明艷中透出雍容之感,使得秦羅敷的形象更為高貴美麗、光彩照人,而身著“綺”這種名貴絲織品也符合秦羅敷官員夫人的身份。
曾有觀點認為,周代中后期開始直至魏晉這一漫長歷史時期內(nèi),“衣裳”在非禮服性質(zhì)的常服中已基本被上下分裁而后縫合為一體的“深衣”所取代,而漢代更是一個以“曲裾深衣”“直裾深衣”為主流服飾的“深衣時代”,僅馬王堆漢墓一處便出土了數(shù)件不同樣式的深衣。一般認為延續(xù)了“衣裳”形制的女子襦裙雖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時期,卻興盛于魏晉南北朝,在“深衣”最為流行的漢代襦裙并不多見。但《羽林郎》《陌上桑》兩首漢代詩作中不約而同地出現(xiàn)了身著襦裙的女性形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為在漢代襦裙并不罕見的佐證。
詩歌本質(zhì)上是藝術(shù)作品而非現(xiàn)實社會完全真實的寫照,但詩歌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在一定程度可以成為對真實生活風貌及社會風尚的反映?!队鹆掷伞泛汀赌吧仙!分袑ε魅斯熬萍液?、羅敷裝束的詳盡描寫,不但達到了使人物形象更為美好明艷、靚麗動人的目的,而且為讀者了解漢代女性裝束風尚打開了一扇窗,這是偉大的文學(xué)作品的魅力,同時也是漢代女性裝束之多姿多彩、不拘一格的佐證。
[1](清)沈德潛選.古詩源[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周汛,高春明.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
[3]李薇主編.中國傳統(tǒng)服飾圖鑒[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
[4]華梅主編.服飾文化全覽(上卷)[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6](漢)許慎著.說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8.
[7](漢)應(yīng)劭著,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8]劉玲.從服飾看漢樂府的世俗性與娛樂性——以《羽林郎》為中心[J].樂府學(xué),2013(8).
[9]孫素娟《.陌上?!分袧h代女子服飾詞語考釋[J].呂梁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14(1).
[10]葉晨暉“.合歡”解[J].山西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0(1).
作者:李天,延邊大學(xué)2012級漢語言文學(xué)專業(yè)本科生。
編輯:趙紅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