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章,蘇選章,徐拴平,付曉斌,楊 潔
(延安市 橋山林業(yè)局,陜西 黃陵 727300)
橋山林區(qū)油松林經營密度與直徑和樹高的關系
唐文章,蘇選章,徐拴平,付曉斌,楊 潔
(延安市 橋山林業(yè)局,陜西 黃陵 727300)
本文通過對油松林分密度與直徑、樹高關系的研究分析,指出了油松林分經營的方向,為今后科學、合理地經營油松林分提供了可靠依據(jù)。
油松林密度;直徑和樹高;關系
橋山林業(yè)局自建局以來,在森林經營密度和經營措施方面進行了不斷研究探索,在天然次生林分改造中做了一定的工作,森林資源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長足的發(fā)展。2005年森林資源二類調查表明,林地面積比1986年二類調查159 191.5 hm2增加了758.3 hm2,蓄積量比1986年調查數(shù)據(jù)6 580 490 m3高出2 050 846.7 m3,森林覆蓋率比1986年84.1%提高了11.4%,林木綠化率提高了10.4%。從林分質量和結構看,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蓄積普遍得到了增長,成、過熟林蓄積減少了,二者增減幅度基本達到平衡,林地生產力大幅度提高,林分質量明顯得到改善,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有效的保護[1]。
橋山林業(yè)局在保護和發(fā)展這顆“黃土高原綠色明珠”的基礎上,把如何更加合理、科學經營這片森林資源作為首要攻關目標。老一輩林業(yè)工作者從六十年代 開始,在橋山林區(qū)按照油松林分不同起源、不同齡組、不同組成、不同坡位、不同經營強度等因子設置了三十多塊標準地,每隔2~3 a調查研究不同經營措施對林木直徑、樹高生長的影響。通過連續(xù)進行課題研究,掌握了橋山林區(qū)油松林分密度與直徑、樹高的內在關系。
橋山林區(qū)位于子午嶺山脈東側,地理坐標東經108°31′~109 °28′,北緯35°21′~35 °50′。地貌類屬黃土高原上為隆起的土石山區(qū),海拔高920~1 760 m,相對高度200~500 m,地面覆蓋厚度不等的黃土。土壤屬褐土,主要土壤有褐土及灰褐土。年均降水量614 mm,多集中在7、8、9月,年蒸發(fā)量為1 202 mm。相對濕度60%左右,年均氣溫9.3℃,最高35℃,最低-20℃,年≥10℃的積溫3 559℃,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2 526 h,無霜期184 d,初霜期多在10月上中旬,終霜期多在4月下旬。植被屬半濕潤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為典型次生林區(qū)。
2.1 標準地布設采取多點、區(qū)組試驗,結合油松林的立地條件,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布設標準地。分別在建莊、腰坪、雙龍、柳芽林場按不同林分組成、不同經營強度、不同坡位、不同起源、不同齡組設置40塊,每塊面積0.067~0.2 hm2。每個區(qū)組4塊標準地,相互間隔距離(垂直或水平)在20~50 m。
2.2 研究目的是獲得最佳油松林分的經營密度,為提高油松林生產力、科學確定森林資源經營措施提供可靠依據(jù)。
2.3 對設置的標準地5~7 a復測直徑、樹高、蓄積量指標,核算單位面積內平均直徑、平均樹高、蓄積量達到最大化的林分密度。
3.1 密度與直徑生長的關系
研究分析林分密度與直徑生長變化效應時,將布設的40塊標準地復測每木檢尺平均直徑為基數(shù),代入合乎它們之間關系的曲線方程 p=16146.448 d-1.844(p為單位面積株數(shù),d為平均直徑)[2]。
試驗標準地復測表明,平均直徑與單位面積內林分密度關系密切。單位面積內林木株數(shù)越多,則平均直徑越小,反之愈大。天然油松林和人工林間伐起始年限、間隔期不同,則直徑相對生長率不同[3]。林齡為40年的天然油松林間伐后,20年內直徑相對生長率最大為49.6%(密度1 650~1 950株/hm2)、最小為21.6%;而林齡為17年的人工林間伐后,11年內直徑相對生長率最高為68.3%(2 370~2 700株/hm2)、最小為51.4%;林齡為23~25年人工林間伐15年后,直徑相對生長率最大為69.3%、最小為44.38%。所以,人工林中齡林每公頃最合理經營密度2 370~2 700株,平均直徑才能達到最大化。詳見表1和表2。
表1 試驗期內油松天然林林分密度與直徑變化
表2 試驗期內油松人工林林分密度與直徑變化
3.2 密度與樹高的關系
從試驗結果來看,不同林分密度,相對樹高生長率變化幅度不是很明顯[4]。林齡為40年的天然油松林間伐20年內樹高相對生長率最高為33.4%、最低為18.6%;林齡為17年的人工油松林間伐11年內樹高相對生長率最高為62.7%、最低為42.7%,而23~25年人工油松林間伐后15年樹高相對生長率最高達22.5%、最小13.1%。詳見表3和表4。
表3 試驗期內油松天然林林分密度與樹高變化情況表
表4 試驗期內油松人工林林分密度與樹高變化情況表
3.3 密度與立木蓄積量的關系
油松同齡林間伐后不同密度的林分單位面積上的蓄積量和增長率不同。不論天然林或人工林,蓄積增長率是隨著密度的增大而下降的。林齡為40年的油松天然林間伐后每公頃1 030~1 330株,20年內蓄積增長率為115.7%,每公頃3 010~3 310株,增長率為24.3%;林齡23~25年人工林間伐后每公頃1 440~1 740株,15年內蓄積增長率89.4%,每公頃 5000株增長率僅為34.3%。40年生天然林間伐后20年每公頃保留1 340~1 640株的增長率為152.7%,17年生人工林間伐后11年間保留3 430~3 730株的增長率為238.2%??梢姛o論天然林或人工林保留密度在同齡級大于上述密度的,其蓄積增長率都會降低[5]。
表5 試驗期油松天然林林分密度與蓄積量生長變化情況表
表6 試驗期油松人工林林分密度與蓄積量生長變化情況表
由試驗項目實施來分析,油松林分密度與直徑、樹高、蓄積增長率都存在著內在聯(lián)系,合理間伐經營措施能提高林地生產力和林分質量,以及林分生態(tài)效益的最大發(fā)揮。油松天然林15年前連年生長量緩慢,20年后呈下降趨勢;油松人工林21年后連年生長量呈上升趨勢。所以天然林撫育起始間伐期應在20年前進行,人工林撫育應在15~17年前進行,合理確定單位面積保留株數(shù),以提高林分生長勢[5]。
[1] 趙延德.延安橋山林區(qū)森林經營措施探討[J].陜西林業(yè)科技,2014,(5):58-60.
[2] 殷鳴放.基于近自然林業(yè)經營的不同密度林木競爭關系比較分析[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3(5):149-153.
[3] 烏吉斯古楞.大青山油松人工林生長與林分密度關系的研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6(12):19-21.
[4] 曹旭平.陜北黃土高原油松人工林林分結構及個體生長[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1(2):155-160.
[5] 高云昌.黃龍山林區(qū)油松人工林間伐效果的綜合評價[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3,(5):1313-131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inus tabulaeformis Stand Density and Tree Diameter and Height in Qiaoshan Mountains
TANG Wen-zhang, SU Xuan-zhang, Xu Shuan-ping, Fu Xiao-bin, Yang-jie
(QiaoshanForestryBureau,Yan'anShaanxi727300)
Pinus tabulaeformis stand density was studied in relation to tree height and diameter.The result provides a reliable basis for rational management of Pinus tabulaeformis stands.
Pinus tabulaeformis stand density; tree diameter and height; relationship
2015-03-10 作者簡介:唐文章(1968-),男,陜西西安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經營及園林綠化工程施工管理工作。
S791.255
A
1001-2117(2015)04-00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