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書平
新課程高考在河南省已經進行了四年,試題承載著新形勢下全新的人才選拔責任,所以命制更加謹慎、題型更加靈活、區(qū)分度更加明顯、和熱點聯(lián)系更加密切、能力考查更加突出、師生反映更加強烈……在新形勢下,純粹靠原來的“填鴨式”教學,死記硬背學習已經不行了。隨著時間推移,高考題命制“站”的越來越高,而備考方式卻不怎么改變,勢必距離會越拉越大,老師的教學現(xiàn)狀和學生的做題能力會離高考越來越遠,慢慢會感到力不從心,進而會對高考備考產生迷茫、彷徨。我們要想在歷史高考中出奇制勝并非沒有出路,只要我們徹底弄清高考試題的命制特點,探索真題背后命題專家的真實意圖,剖解每道試題所要考查的能力類型,就一定能在歷史備考中“柳暗花明”“峰回路轉”“豁然開朗”“神清氣爽”的。我們就以近兩年河南省歷史高考選擇題為例來談談試題命制特點及2015年備考策略:
一、試題命制特點
1.基礎性——隱性考查基礎知識
近兩年高考試題緊扣課本基礎知識,而且越扣越緊、越扣越巧、越扣越出神入化。命題專家們總能在歷史發(fā)展的重大轉折時期圍繞基礎知識命制試題,而試題所考查的知識從現(xiàn)行課本表面文字是看不出來的,需要對該段歷史有通史性了解且經過自己反思沉淀過了方可輕易選準答案。例如,(2013年高考全國卷I第30題,4分)1928年中共六大通過《政治決議案》指出:各省自發(fā)的農民游擊戰(zhàn)爭,只有和“無產階級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聯(lián)結起來”,才可能變成“全國勝利的民眾暴動的出發(fā)點”。這反映了當時中共中央()。A.主張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B.堅持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方式;C.重視農民戰(zhàn)爭與城市暴動的結合;D.認為農民階級是取得革命勝利的主導。本題難度系數(shù)為0.216,正確答案為B。本題旨在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調動、運用所學歷史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命制較好、迷惑性很大。該題考查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黨中央依然堅持“城市中心論”的革命策略。具體史實:大革命失敗。中共從失敗的慘痛教訓里認識到掌握軍隊的重要性,但尚未認識到“城市中心策略”不符合中國國情。1927年9月,毛澤東率領部隊到達井岡山,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但未得到黨中央的認可。一直到1935年遵義會議,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該道路才真正被黨中央認可,而現(xiàn)行教材并未明確告訴學生這一觀點而是講了一系列史實。其實,該題正是對課本知識的隱性考查,考查的依然是課本的主干知識。因此,在高考歷史備考中決不能放松對基礎知識的備考。
2.技巧性——技術考查無處不在
作為國家大型考試、世界第一大考——中國高考,要在全國選拔出優(yōu)秀人A-就必須命制出有技術含量的試題來。近幾年高考命題新題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其實仔細分析我們會發(fā)現(xiàn),高考題并不是盲目求新,它一般新得有理。從近期高考試題來看,高考試題推陳出新的地方往往都是命題專家思維火花閃現(xiàn)的地方,非常值得研究。近兩年高考試題設計得非常巧妙,具體表現(xiàn)在:材料新;設問活;緊切時代脈搏。所以,學生要想做對高考試題,就必須掌握相應的方法。只要我們遇山鉆洞、見河架橋、見招拆招,就一定能戰(zhàn)勝高考。
3.能力性——能力立意貫穿始終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時代的變化,當今社會需要更加思辨性的人才出現(xiàn)。那么高考就要迎合這種形勢的需要,具體到歷史學科能力究竟體現(xiàn)在哪里?《2015年考試大綱》給出了能力四大層次: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事物的能力;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
二、高考歷史選擇題備考策略
1.“咬定青山不放松”——扣緊記牢基礎知識
高考備考中究竟我們應該怎樣去復習基礎知識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筆者認為,高考試題對基礎知識怎么考我們就怎么去備考。高考出題往往以通史形式命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通史形式復習;高考試題往往考查歷史現(xiàn)象背后宏觀的知識,這就要求我們在復習時要對知識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整合。
2.“三十六計多掌握”——讓技巧與學生同行
前面我們分析新課程高考試題體現(xiàn)靈活的技巧性,那么我們應該在備考中格外注意解題技巧的培養(yǎng)。具體可以從四個層次人手:
第一層:講技巧。先有老師對高考歷史試題所要運用的做題技巧歸納到位,讓學生充分思考各種技巧的特點。
第二層:練技巧。在學生了解到各種技巧之后,通過各種練習讓學生對技巧熟練運用。
第三層:反思技巧。反思技巧的來源、反思技巧的特點,讓技巧在反思中得到沉淀,在沉淀之后得到升華。
第四層:用技巧?!翱嗑氈苿佟睉嘈拧熬\所至,金石為開”的道理。
3.“直掛云帆濟滄海”——備考的最終目的是能力的提升
歷史思維能力既包括分析歷史事件、評價歷史人物、比較歷史事物異同、概括歷史進程、歸納論證某些歷史觀點等方面的思維能力,也包括從歷史角度分析問題的思維觀念和方法。具體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培養(yǎng):
(1)引導學生多角度認識歷史。歷史本來就是多面體,是豐富多彩的。在平時教學中應該經常引導學生多角度認識歷史。
(2)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新課程試題設計體現(xiàn)了材料的多樣性、設問的開放性、思維的多面性及答案的非唯一性。所以,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這就要求老師講課時應多引導學生對不同模塊、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等大跨度的歷史知識進行縱橫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和運用能力以及發(fā)散思維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歷史理論和歷史方法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建議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將歷史理論簡單化、歷史方法簡要化、理論運用常態(tài)化、方法講解通俗化、歷史訓練平時化、反思總結及時化。只要在平時功夫下得深,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提升絕對能成真。
總之,當今形勢下高考以全新的面孑L襲來,我們必須以全新的策略應對它方可制勝!只要我們明確方向、堅定信心,就一定能在新課程高考道路上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