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彥
一、課程整合勢在必行
1.語文課程的學時越來越少,要求它擔負的責任卻越來越重
除了考試的高分之外,知識的淵博、談吐的高雅、心態(tài)的陽光、人格的塑造、品德的鍛造、情感的蘊藉,乃至國學的傳承、人生的引領(lǐng)等,都成為人們對語文的期望。作為語文老師也確實應該給我們的孩子帶來這些人生的珍寶。顯然,再糾纏于應試和分數(shù)是非常愚蠢的,再糾纏于單篇教學的一招一式、一板一眼也是不明智的。
2.單篇、板塊、專題及模塊的學習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課程整合則是集團軍作戰(zhàn)
以單篇教學為主的課堂,充斥著雷同。比如散文單元,學完朱自清的《春》賞析其精妙語句,下節(jié)課再學老舍《濟南的冬天》還是以賞析精句為主,兩節(jié)課就有很大的重復。學生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就像打游擊一樣,收獲不會太大。在小小的一畝三分地上再怎么精耕細作也不可能收獲滿倉的糧食,但若是有沃野千頃,同樣精耕細作的話,則一定能糧如山積。課程整合實行大單元教學,能無限地拓寬語文的廣度和深度,將文章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有機整合在一起集中研究學習,讓學生在更高的位置看得更遠、更全面、更細致、更客觀。這樣,學生就不再是游擊隊員,而是特戰(zhàn)精英;老師也不再是游擊隊長,而是集團軍司令。
3.真正實現(xiàn)“授人以漁”,真正解放學生,培養(yǎng)能力,我們培養(yǎng)的不再是大學生,而是大師
課程整合迫使老師和學生拋棄小米加步槍,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知識教學,而更注重閱讀鑒賞的方法研究,不可能再字詞句篇章的條分縷析,只能重視引領(lǐng)學生自己去閱讀、去體驗、去賞析、去探究,從而真正實現(xiàn)“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真正解放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無限拓寬課堂的容量,真正培養(yǎng)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每一篇文章都不再孤立,而是一個突破點,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將魯迅的文章有機整合在一起,學生收獲的就不僅僅是魯迅的一篇或幾篇文章,收獲的是整個魯迅的一生,是魯迅的整個思想。那時,我們培養(yǎng)的就不僅僅是三年后的大學生,而是十年后的文學大師、思想大師。
4.推動老師專業(yè)成長,使其成為教育家
我們一直都說不做教書匠,要做教育家?,F(xiàn)在機會來了!無疑,課程整合給我們老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教材整合就像庖丁解牛,絕對是個技術(shù)活!庖丁那種目無全牛的本事是建立在對牛的骨骼脈絡了然于胸的基礎(chǔ)之上的,那樣才能以無厚入有間,得心應手,游刃有余。要想做好課程整合,必須有兩個前提,首先,要吃透課標精神,高度能上去,行動能下來,因為理論的高度要以實際的教學實踐為支撐。其次,是精研教材,深挖核心能力點和育人點。只有做到這兩點,整合教材才能真正做到實處,做到高效。沒有對教材深入細致的挖掘,沒有對教材高屋建瓴的把握和高超的駕馭水平,整合只能是云深不知處,只會適得其反。
二、課程整合的目標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zhì)與地位”中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和科學文化素質(zhì),為終身學習和個性發(fā)展奠定基礎(chǔ)?!?/p>
據(jù)此,我將目標一設定為:
1.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審美和探究能力,培養(yǎng)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還指出:“教科書應突出語文課程的特點,要便于引導學生自學。內(nèi)容的確定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掌握自學的方法,養(yǎng)成自學的習慣,不斷地提高獨立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據(jù)此,目標二設定為:
2.開發(fā)資源,優(yōu)化組合,掌握自學的方法,養(yǎng)成自學的習慣,不斷地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同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還要求:高中語文課程應遵循共同基礎(chǔ)與多樣選擇相統(tǒng)一的原則,精選學習內(nèi)容,變革學習方式,使全體學生都獲得必需的語文素養(yǎng);同時,必須顧及學生在原有基礎(chǔ)、自我發(fā)展方向和學習需求等方面的差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增強課程的選擇性,為每一個學生創(chuàng)設更好的學習條件和更廣闊的成長空間,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fā)展。
據(jù)此,目標三設定為:
3.拓展視野,激發(fā)興趣和潛能,創(chuàng)設更廣闊的成長空間,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fā)展
三、整合原則:以點破面
1.能力點
對比、襯托、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寫作手法類似的文章。
2.可比性
共性閱讀和對比閱讀,讓學生跳出狹隘的小圈子,用更全面的眼光把握整體。
3.契合點
并不是整合的篇目越多越好,關(guān)鍵是找到教材間的契合點,進行有機組合。
四、課程整合的形式
1.以“專題”形式整合
魯迅小說專題、老舍散文專題、汪曾祺散文專題、李白詩歌專題、蘇辛豪放詞專題,柳永清照婉約詞專題等,一個專題,解讀一個人物,汲取整個人生的智慧。
2.以“主題”為依據(jù)整合
以詩歌為例,登臨詠史懷古詩專題、游子思鄉(xiāng)行役詩專題、閨怨懷遠送別詩專題、軍旅邊塞詩專題四大類詩歌專題基本可以涵蓋詩詞的主要類別。每個專題中精選幾篇典型詩歌讓學生去自主欣賞、探究、總結(jié)歸納,其余讓學生自學賞析即可。剩余時間可開展詩歌朗誦會、專題報告會、詩歌鑒賞征文大賽、詩歌創(chuàng)作大賽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體驗,學以致用,激發(fā)興趣,點燃激情,樂在其中。
主題整合與專題整合相結(jié)合,就像紀傳體與編年體互相補充,方才完美。
3.整合方案舉例
如果將蘇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的教材分主題的話,我嘗試著分成了以下幾類:家國、戰(zhàn)爭、青春、生命、人性、理性。
以家國主題舉例:
《五人墓碑記》《黃花崗烈士事略序》《指南錄后序》,引領(lǐng)學生領(lǐng)略從底層民眾到王侯將相抗爭的意義,學習他們舍生取義的豪情和為國捐軀的慷慨,從而通曉家國大義。
以戰(zhàn)爭為主題舉例:
整合《一個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非攻》三篇文章為一課?!兑粋€人的遭遇》從協(xié)約國、正義者、獲勝者一方視角談戰(zhàn)爭:沒有成功的喜悅,只有深受創(chuàng)傷的心靈。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從納粹德國、戰(zhàn)敗者的視角談戰(zhàn)爭:深重的悲哀、深重的災難。再通過自讀深化《安東尼日記》《落日》《勃蘭特下跪贖罪受到稱贊》三篇文章,引領(lǐng)學生對戰(zhàn)爭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止戈為武,鑄劍為犁?!斗枪ァ分小凹鎼?、非攻”的育人立意由此得以實現(xiàn)。
再如,以“理性之美”為主題,可以整合以下文章:
(1)解讀自我:《相信未來》《我的四季》《我的五樣》《我與地壇》《人是能思想的蘆葦》《我為什么而活》《陳情表》《項脊軒志》《報任安書》《勸學》。
(2)我與歷史:《阿房宮賦》《寡人之于國也》《諫太宗十思疏》 《師說》。
(3)我與自然:《像山那樣思考》《神的一滴》《赤壁賦》《始得西山宴游記》。
總之,教材整合是大勢所趨,前景廣闊。教材整合是老師的福音,是解放老師的先聲。教材整合就像編寫史書一樣,整合的方式就像編寫體例,無論是編年體、國別體還是紀傳體,都有其缺陷所在,好在書是死的,人是活的,我們可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去彌補缺陷。研無止境,究無窮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祝每一位老師都能在教研路上越走越寬,笑口常開,陽光燦爛!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