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紅芳
[摘 要]隨著修訂版語文新課標的頒布實施,語文教學進入了語用時代。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充分挖掘文本中所蘊藏的語言閃光點、留白點、動情點和爭議點,讓學生感悟、積累、運用,提升學生的言語生命質量,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
[關鍵詞]閱讀 語用 課堂 效率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7-034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尤其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的頒布實施,語文教學正式走進了語用的時代。將課標中所提到的“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這一理念作為核心目標已經成為當下閱讀教學不容爭辯的客觀需求。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文本中所蘊藏的語言生長點,讓學生感悟、積累、運用,提升學生的言語生命質量,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
一、關注閃光點,強化閱讀體驗
能夠入選教材的文本,可以說都是文質兼美的典范之作。在充滿情韻的文本中,一些看似平常的語言在文本具體的語境下生發(fā)出別樣的光彩,可以成為學生閱讀文本時的感悟點。在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抓住這些詞語,帶領學生由語言文字表層進入文本內蘊,進行品析、感悟,增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促進語言生命的成長。例如,蘇教版課標本五年級下冊《月光啟蒙》一文,有這樣的描寫:“芳香的音韻”“卻長歌謠”……乍一看,讓人費解:“音韻”為何是“芳香”的?“歌謠”如何“生長”?這些看似矛盾的遣詞,卻隱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認知。緊扣這些詞語引導學生悉心體悟,認真品味,就能夠幫助學生真正穿越言語的藩籬,探尋文本的內蘊,獲取豐富的人生感悟。
二、聚焦留白點,契合作者脈搏
成功的創(chuàng)作并不是全盤托出,而是要根據創(chuàng)作的需要,特別是主題表達的需要,故意在文中或結尾處留下情節(jié)、情感的空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緊扣文本的這些空白點,引導學生補充、拓展,打通文本的認知脈絡,從而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感悟。例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第八次》一文,敘述了這樣的故事:布魯斯王子受到蜘蛛八次織網的啟示轉變想法,號召人民重新振作起來,最終打敗了外來侵略者。但布魯斯王子是如何宣傳和演講的,作者卻沒有提到。在教學中,教師就抓住這一文本空白點,引導學生想象補充,并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進行模擬演講,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學生的補充拓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更強化了學生對文本內在邏輯聯系的認知,促進了學生對文本意蘊的理解,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妙用。
三、緊扣動情點,實現情感共振
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語言的生命。任何語言文字都是作者自身情感的外顯,沒有情感的語言就如同沒有生命的軀殼,毫無價值意義。對教材中的文本,教師要善于從中尋找出情感的播撒點,抓住文本情感的升華點,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悉心品味,用語言浸潤學生的身心,用情感震撼學生的心靈,讓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在教學《二泉映月》一文時,為了讓學生體悟到阿炳流浪街頭,賣藝度日的悲慘遭遇,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設置了“烈日炎炎”“大雪紛飛”“狂風暴雨”“電閃雷鳴”等多種情境,讓學生在不同場景的浸潤下走進人物內心,體驗人物的真實世界。情感的激蕩讓學生真正走進課文,走進人物。此時的朗讀,成為學生自身的情感需要。在想象中,在誦讀中,學生心靈得到凈化,思想得到升華。
四、辨明爭議點,歷練閱讀思維
新課程改革呼吁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钡拇_,由于學生的成長經歷不盡相同,思維特點也不一樣,因此對同一篇課文,不可能產生相同的理解。在學生解讀出現偏差,甚至是矛盾時,也就形成爭議點。這并不是教學的失敗,而是自主學習中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資源。教師一旦運用得當,就能夠為學生思考討論、爭鳴辨析搭建橋梁,讓學生在辨析中更加深入文本,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筆者在教學《牛郎織女》一文時,一位學生不滿大家將王母娘娘這一人物定位于“心狠手辣”這一層面,他認為王母娘娘嚴格執(zhí)行天庭制度,沒有因為織女的特殊身份就網開一面,應該看做是鐵面無私和秉公執(zhí)法的典型代表。此言一出,激起千層浪。學生迅速分成兩撥。于是,我順勢而導,一場別開生面的辯論就此拉開帷幕。話越說越明,理越辨越清。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必在意答案的統一性,也不必在意是否能夠說服對方。重要的是,學生的認識在辨析中不斷走向深入,思維能力得到逐漸提升。
文本中的言語生長點可謂比比皆是。作為語文教師,在設計教學之前,應該努力解讀文本,及時發(fā)現蘊藏于文本中的語言生長點,不斷挖掘,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