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長副
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幾乎每位教師都明白“問”的重要性,然而對提問方式方法的探究,提問語言的設計與加工,則不一定都有理性的思考。筆者認為有以下四點值得注意。
一、要注意準確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尤其要注意問點的確定,這樣才能問得明確。問得準確恰當,學生才能有比較確定的答案。如,蘇教版小語《大江保衛(wèi)戰(zhàn)》一文中第4自然段:“解放軍某部四連連長黃曉文正扛著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覺得腳底一陣疼痛,抬腳一看,原來是一根鐵釘扎了進去。團長見狀,馬上派人去找隨隊軍醫(yī)。黃曉文大聲說:‘來不及了!說著,一咬牙,猛地把鐵釘一拔,一股鮮血涌了出來。黃曉文隨即從身上扯下一綹布條,三下兩下把腳捆了個結實,二話沒說,轉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在那幾十個難忘的日日日夜夜,有多少這樣感人的事跡啊!”課文出現(xiàn)了動詞“拔”“扯”“捆”“扛”“爬”,若教師問:“這些動詞,說明了什么?”學生則難以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教師將問題改為:“這些動詞,說明了黃曉文即使在那樣疼痛的時刻,也沒有休息或等待醫(yī)生,這說明了什么?”這樣,學生就有可能說出教師期望的答案。后一個提問語,通過一些提示性的詞語顯現(xiàn)的意味,帶有方向地限制了學生的答域。
二、要注意難易
教師在提問時,一定要注意提出問題難度要適宜。有人曾用摘果子作比,“跳一跳,摘得到”的問題難度是適宜的。筆者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有的教師在一節(jié)課中所提問題達50多個,而絕大多數(shù)問題是極其簡單的問題。如:“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大家看第一句話,有一個什么動詞?”這樣的問題問得多了,教師提出一個較難的問題,學生可能會半天也反應不過來。因為,學生在課堂上思維沒有調(diào)動起來,學習情緒沒有興奮起來。由此可見,教師不明了問題的深淺,隨口相問,最終效果不好。
三、要注意量度
問題要適量,這已是共識。然而,我們還是看到課堂上“滿堂問”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這里的“量”有兩種:一是一次發(fā)問的問題數(shù);一是整節(jié)課問題的總量。根據(jù)人們聽話時的記憶特點,短時記憶在一定時間內(nèi),如果記憶的事件太多,就不可能作出恰當?shù)姆磻?,有?jīng)驗的教師,會從容不迫地將一串問題在教學問答中逐漸推出。一堂課如果提的問題太多,往往會淹沒主要的問題,讓一些次要的問題占據(jù)了學生的思維空間。當然,如果教師注意突出一節(jié)課中主要的問題,再圍繞主要問題設置一定數(shù)量的次要或相關問題,使這些問題形成一定的整體性,即使問題稍多一些,學生并不會覺得有太大的負擔。
四、要注意角度
陶行知先生說:“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比绻處熢谔釂枙r,適當采取逆向提問的方式,或采用迂回式提問,或采取假設的提問方法,或采用鋪墊式提問語,或采用說明式提問語,那么,提問的角度就會多出很多。例如,《二泉映月》一文中“無錫的惠山,樹木蔥蘢,藤蘿搖曳。”這里的“曳”字是什么意思?問得就比較直白。若改成問:“藤蘿是否一動不動?”就比較有意思;《大江保衛(wèi)戰(zhàn)》一文中“大江,永遠銘記著1998年的夏天,銘記著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边@里的“銘記”是什么意思?”問法就較直白,“‘銘記換成‘記著,行不行?”就比較靈活了;也可以問:“為什么不用‘記著?”這是逆向的提問語,角度有所變化。另外,我們還可以用多種辦法進行鋪墊或說明,然后再提問,這樣比孤零零的一個問句自然得多。這些鋪墊可以是描寫,可以是抒情,可以是插入性的對學生答語評價,可以是一個階段性的小結。在這些基礎上推出的提問,學生的反應會靈活得多。
(作者單位: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三尖鋪德仁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