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丹娜
“京味話劇”的含義和特征
在作為舶來品的中國話劇的一百多年發(fā)展史上,富有地域特色的話劇流派爭奇斗艷層出不窮,其中的濫觴有“京味話劇”。
所謂“京味話劇”,一般指由著名戲劇家老舍的名作《茶館》、《龍須溝》等劇所開創(chuàng)的、由其后繼者蘇叔陽、李龍云、何冀平等人的劇作所發(fā)揚光大的、以凝練的北京方言描寫北京城和北京人的、具有濃厚北京情調(diào)、風味、文化意蘊等“北京味兒”的話劇作品,如《左鄰右舍》、《旮旯胡同》、《北京大爺》、《古玩》、《小井胡同》、《天下第一樓》等。其特征一是大都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寫北京城的老胡同、居民大院的普通人平凡生活;二是都對老北京的人情世故、老北京特有的風物和飲食等俗文化表現(xiàn)出濃厚興趣;三是都著意于民情世相的揭示;四是都強調(diào)對北京方言的把握,并運用北京方言去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這些特征主要體現(xiàn)于老舍、蘇叔陽、李龍云、何冀平等人的話劇創(chuàng)作中。
“京味話劇”的貢獻
1.老舍的“京味話劇”
建國前,老舍已經(jīng)以小說家的身份從事過話劇創(chuàng)作。1949年后,他帶著“他的對于民族祖國的摯愛和熱望,他的正義感,他的對于生活的嚴肅”1和深厚的藝術積累,開始了話劇創(chuàng)作新歷程。
1951年發(fā)表的三幕劇《龍須溝》,以北京城有名的貧民窟龍須溝四戶居民在修溝前后的生活境遇和精神面貌的變化,控訴了舊社會反動政府給勞動人民造成災難的罪惡,歌頌了共產(chǎn)黨關心人民疾苦的功績。該劇的成功,一方面體現(xiàn)了老舍高昂的政治熱情與他一貫的現(xiàn)實主義藝術精神相互“磨合”的成功,另一方面則在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塑造、鮮活精煉的人物語言錘煉方面體現(xiàn)出濃郁的“京味”特征,從而成為老舍話劇“京味”的源頭。首先,“假若《龍須溝》劇本也有可取之處,那就必是因為它創(chuàng)造出了幾個人物?!?這包括善良懦弱的程瘋子、膽小怕事的王大媽、口惡心善的丁四嫂、勤苦耐勞的程娘子和剛直勇敢的趙老頭等。該劇主要圍繞不同人物與臭溝的關系,以及他們彼此間的關系兩方面來展開。其中,程瘋子的個性刻畫最為成功。這個原本很有才能、憑本事吃飯的藝人,在舊社會因為“不肯低三下四伺候有勢力的人”,慘遭惡霸毒打,被趕出天橋,忍氣吞聲棲居在龍須溝。如今,他身上還留有諸如講究禮節(jié)、身份和穿著打扮等某些舊藝人氣息,盡管現(xiàn)實處境窘迫,乃至到了要依賴老婆才能生存的地步,他依然流露出與眾不同、甚至悲天憫人的精神優(yōu)越感。這種獨特的精神和心理狀態(tài),造成他所獨有的與實際處境不相切合、自尊而又自卑的言行舉止和性格特征。老舍不僅深刻揭示了程瘋子的性格特點,而且寫出了他性格上的變化。解放后,他一改“瘋”的精神狀態(tài),煥發(fā)出新的生命活力。劇作通過程瘋子的形象,生動而雄辯地說明了舊社會如何把窮人逼成“瘋子”,如何扭曲了人的本性,新社會如何使“瘋子”變成正常的人、真正的人。因此,程瘋子這一形象同時具有審美和認識價值。該劇的“京味”語言主要體現(xiàn)在人物對話上。無論是主要人物(程瘋子、程娘子、丁四嫂),還是次要人物(王大媽、趙老頭),其對話都符合各自的身份、性格,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恰好印證了老舍的自敘:“我要求對話要隨人而發(fā),切合身份。我力求人物不為我說話,而我為人物說話?!彼f,“對話是人物性格的‘聲音,性格各殊死,談吐亦異?!保ā独仙岬脑拕∷囆g》)3
《茶館》是以其深刻的主題和卓越的藝術標志著老舍戲劇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它不僅是老舍戲劇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當代戲劇的經(jīng)典之作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劇藝術的卓越代表。
《茶館》的“京味”表現(xiàn)有三:一是“側(cè)面透露法”的藝術構(gòu)思。在主題與典型環(huán)境的關系上,老舍充分考慮了以小見大、以個別表現(xiàn)一般,他為了表現(xiàn)嚴肅深刻重大的思想主題——“葬送三個時代”,未選取某個特殊的家庭或地域,而別出心裁地選擇了幾十年前北京一個普通大茶館。這首先是因為中國的茶館雖然性質(zhì)上接近于西方的酒吧和咖啡館,但是它更富中國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更富有“京味”。其次是因為舊中國的茶館是個五方雜處的地方,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可以在此自由出入,這就可以使老舍把當時中國社會各階層的人物按他的意愿“集合”起來,使他們各自“亮相”,而且絲毫沒有生硬、勉強之嫌。再次是正因為中國社會各階層人物都在茶館活動,所以各階層及各政治派別力量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必然會在茶館有所反映,各種政治訊息也常常會透露出來。如以龐太監(jiān)為代表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和以康六為代表的農(nóng)民階級的巨大反差,以秦仲義為代表的民族資產(chǎn)階級和以龐太監(jiān)為代表的封建頑固派的矛盾沖突。最后是因為茶館除了真實性外,還有象征意味。小小的茶館成了大中國的一個“窗口”,或是舊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
二是卓越精美的對話藝術。首先,《茶館》的人物對話體現(xiàn)了精煉、簡潔、富有含蓄性的藝術特征。如第一幕康順子首次來茶館的細節(jié),人物從上場到落幕,按一般戲劇描寫肯定有不少戲份,但老舍只讓她說了三個“我”字就完成了。還有戲中人物之間大量的辯論、爭論、討論都言簡意賅,往往只有三五句甚至一兩句,就達到了“張口就來”、“開口就響”的效果,然后干凈利落地結(jié)束了。如在買賣康順子的爭辯對話中,康六舉出“一家大小一天吃不上一頓飯”的事實,表明賣女兒的無奈,劉麻子則用“全村找不出十兩銀子”找借口替自己的低價辯解,這樣簡潔的論據(jù)不僅具有說服力,而且富有時代色彩。第一幕結(jié)束前的最后一句“將!你完了!”是正在下棋的茶客甲的一句棋語,老舍借它作為清帝國幾百年歷史的終結(jié),含蓄悠遠,意味深長。其次,《茶館》的對話體現(xiàn)了上口、悅耳、富有節(jié)奏感的藝術特征。老舍說“用一字,造一句,既要考慮文字的意向,又要照顧到聲音之美”,“將文字的意、形、字三者聯(lián)合運用,一齊考慮”。如《茶館》結(jié)尾,沈處長的6句(共7個帶洋味被讀成陽平調(diào)的“好”字)就將特務頭子的洋奴嘴臉和霸氣揭露得淋漓盡致,舞臺效果很好。再次是亦悲亦喜的藝術風格。如第二幕中,唐鐵嘴對王立發(fā)說:“我該抽‘白面兒啦,你看,哈德門煙是又長又松,一頓便空出一大塊,正好放‘白面兒。大英國的煙,日本的‘白面兒,兩大強國伺候著我一個人,這點福氣還小么?”帝國主義的侵略深入到國人日常生活各個角落,唐鐵嘴對抽上外國“白面兒”津津樂道,這是何等的麻木和可悲?!恫桊^》在這方面與《阿Q正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是含淚的笑,是喜劇中的悲劇。
以《龍須溝》尤其是《茶館》為代表的老舍話劇,在中國話劇史上顯示出卓爾不群的獨特樣式與濃重的“京味”風格。首先,“人物第一”是老舍“京味話劇”藝術的最鮮明特征。亞里士多德認為“情節(jié)第一”,而老舍“寫戲主要是寫人,而不是只寫哪件事兒”,“寫戲,不要只鉆到故事里。有了人物,故事自然也就出來了” 。4老舍的“人物第一”戲劇觀念和樣式就別具特色。第二,是“以寫小說的方式去述說”。作為一個擅長人物塑造的著名小說家,老舍習慣以小說的敘述性對話去刻畫人物,揭示性格,這就為他的劇作形成和他的小說一樣的“京味”創(chuàng)造了條件。第三,是劇情結(jié)構(gòu)不“抱住一件事去發(fā)展”,而是打破了傳統(tǒng)戲劇“一人一事,一線到底”的戲劇規(guī)則,采用“人像展覽式”、“坐標式”來結(jié)構(gòu)全劇。第四,是生動幽默的戲劇語言。老舍戲劇運用北京方言,俏皮、機趣,通俗易懂,精煉簡約,意蘊豐富,往往三言兩語就能描寫出一個生動的人物,喜劇色彩濃郁,給人感覺“餡兒多而皮兒薄,一咬即破,而味道無窮”。5總之,老舍的這些“京味”話劇,將中國當代現(xiàn)實主義話劇創(chuàng)作推向一個全新高度,為中國話劇贏得了世界聲譽,同時在中國話劇史上具有突出的典范意義,是劇壇“京味話劇”的開始。
2.蘇叔陽、李龍云、何冀平的“京味話劇”
新時期劇作家中首先提出向老舍學習的是蘇叔陽,他創(chuàng)作于1980年的三幕劇《左鄰右舍》就是有意識地向老舍學習的結(jié)果。該劇選取1976、1977、1978年的三個國慶節(jié),通過北京一個居民大院里幾戶人家日常生活的喜怒哀樂、命運的悲歡離合和被扭曲的鄰里關系的描寫,揭示出中國社會在噩夢初醒后發(fā)展前進的曲折艱難。該劇的“京味”主要表現(xiàn)在截取生活的橫斷面,以風俗畫般的劇情結(jié)構(gòu)展現(xiàn)生活的真實、兩種思想和勢力的交鋒,以及對李振民、洪人杰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廠黨委書記兼廠長李振民在“文革”中遭受批斗而家破人散,“反擊右傾翻案風”時又被批判為“唯生產(chǎn)力論”,被勒令在家“反省”。然而重新工作后,他沒有更多顧及家庭,而是充滿了現(xiàn)代化建設的緊迫感,要拼老命將生產(chǎn)搞上去,因此不可避免地觸及了“文革”既得利益者的痛處,他們污蔑他政治上“管、卡、壓”、“拉幫結(jié)伙”,在生產(chǎn)方面則是掐脖子扣原料。面對邪惡勢力,李振民堅持原則,不卑不亢,向中央反映情況,提出建議,堅信時代潮流是任何勢力也阻擋不住的。劇中作為和李振民對立的邪惡勢力的代表是“文革怪胎”、占領了上層建筑的“工人階級”洪人杰,這個滿口“革命”、“斗爭”的小混混視“革命”、“斗爭”為“較勁兒,對著干”、“就是要亂”,他好渾水摸魚。他勢利自私,尖酸刻薄,落井下石,幸災樂禍,在大院里看見誰高興他就不痛快,在社會上對解放思想、“真理標準”的討論滿腹怨憤。這樣的人在不正常的歷史時期能夠如魚得水,并與其他同類糾結(jié)起來形成一股不小的社會勢力,這體現(xiàn)出作者對“文革”的深沉思索。該劇標志著蘇叔陽的創(chuàng)作在經(jīng)歷了長期的政治禁錮和藝術摧殘后的復蘇,并開始向著“人”的返現(xiàn)、恢復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的努力。
然而,公認頗得老舍京味話劇神韻的,主要是李龍云的《小井胡同》和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樓》?!缎【繁豢醋魇恰啊恫桊^》的續(xù)篇”,描寫北京南城小井胡同幾戶人家從舊中國崩潰前夕到1980年夏天這三十多年的生活變遷,深刻表現(xiàn)了當代中國的歷史發(fā)展和社會下層人民的思想性格、內(nèi)心情感。首先,該劇從“某片鄉(xiāng)土特定時代的風土人情”和“歷史造成的特定時期的人的精神”6兩方面強調(diào)了作品的歷史感。前者,就是劇本在民俗風情的描寫中體現(xiàn)出時代風云激蕩。作者以散漫體戲劇的恢宏畫面,將小井胡同的劉家祥、石掌柜、許六、陳九齡、小媳婦五戶人家,以及滕奶奶等眾多與小井有關系的老街坊們的富有民俗風情的生活,置于舊中國崩潰前夕、大躍進的1958年、“文革”初期、1976年秋天、1980年夏末等當代中國的歷史轉(zhuǎn)折點上去描寫,從這些市井細民的日常生活中,深刻反映了1949年以來新中國的社會歷史變遷。恰如小井胡同是北京城的“五臟六腑、七十二經(jīng)絡”中的“一根細筋”,小井胡同居民三十多年來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同樣也與北京城乃至整個國家民族的命運休戚相關?!皻v史造成的特定時期的人的精神”,表現(xiàn)為對小井胡同居民的性格與心靈的真實刻畫。作者將“普通人”、“小人物”看作是“中國的脊梁”,“在‘小人物身上寫出人的偉大,在‘市井細民身上寄托對祖國的愛,從民俗畫卷看歷史風云”7因此,他一方面揭示了這些人心靈的美好與善良,另一方面又揭示出他們在遭受欺辱而忍無可忍時的倔強與堅韌。這種性格化特點在小井胡同的“歷史的碑石”和“良心”的騰奶奶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生動感人。這個心地善良、疾惡如仇的老人對老街坊們極力愛護,對那些欺辱者、強暴者,她則像是憤怒的天神。劇中最傳神地寫出滕奶奶這一性格特征的,是她為劉家“呼號募捐”那場戲:劉家祥在地震中被砸斷腿,劉女二妞為悼念周總理被抓,二妞之子小六九被嚇出毛病,小媳婦還要當著眾街坊的面斗爭二妞。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滕奶奶為劉家“呼號募捐”的嘶啞、急切、悲壯的呼喚聲就像驚雷般炸響在胡同上空,代表了小井人民對苦難的同情與關愛,更體現(xiàn)出小井人民對黑暗勢力英勇抗爭的“底層人的尊嚴”。其次,該劇以工筆與寫意相結(jié)合的筆法去寫生活,而形成散漫體戲劇那種氣度恢宏的大畫面,以新鮮生動的細節(jié)去“堆”人物,往往三兩筆就勾畫出栩栩如生的老街坊形象。這體現(xiàn)出李龍云受《茶館》的影響而做的獨特創(chuàng)新:“從空間說,前者以茶館為中心,三教九流、男女老少可以隨時上下,通行無阻;后者是個大雜院,人們就難以進出自如了。從人物數(shù)量上說,兩者也是眾多。前者從各階層里選擇來的,各具典型;后者都是市井細民,要塑造出各個不同的典型,困難更多。再者,前者有許多人物是‘子承父業(yè)的,如劉麻子之有小劉麻子之類;后者大都三十年一貫制,從頭寫到尾。難度也更大了!”8
《天下第一樓》將民國初年京城烤鴨老字號“福聚德”的一段興衰史搬上了舞臺,不僅展示了北京烤鴨的美食文化和舊北京的民俗風情,而且以福聚德作為近代中國社會的縮影,其興衰更是寓意著人生的滄桑與無奈,寄寓了作者對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反思與批判。正如著名表演藝術家于是之所說:“何冀平創(chuàng)作《天下第一樓》,走的正是老舍先生《茶館》的路,但是她并不亦步亦趨地模仿《茶館》,而是另辟蹊徑?!?主題內(nèi)涵上,它不像老舍從茶館中折射出社會政治的風云變幻,而是將筆觸伸向人的性格和心靈深處,去反思和揭示民族傳統(tǒng)文化,分析國人深層的文化和心理結(jié)構(gòu);劇情結(jié)構(gòu)上,《茶館》是散漫、開放式的,《天下第一樓》則是集中、閉鎖式的,圍繞盧孟實寫福聚德的興衰和人生的蒼涼。
“京味話劇”的地位
“京味話劇”雖然作家作品不多,但是名家迭出,名作頻現(xiàn)。它作為中國話劇史上第一個成型的具有明顯地域色彩的話劇創(chuàng)作流派,弘揚了嚴肅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體現(xiàn)出獨特的藝術構(gòu)思特征,塑造了較為豐滿的戲劇人物形象,表現(xiàn)出濃郁的民族戲劇風格,在劇壇上豎立起“京派”的大旗,與“京派”小說等其他“京派”文化產(chǎn)品遙相呼應,為中國話劇和北京文化的繁榮作出了突出貢獻,在中國話劇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作者為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講師,本文為旅游興市下河北舞蹈旅游資源的開發(fā)與應用課題,項目編號:201407037)
注釋:
1.茅盾.光輝創(chuàng)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J].抗戰(zhàn)文藝 第9卷第3、4期合刊,1944.
2.老舍.《龍須溝》的人物[J].文藝報 第3卷第9期,1951.
3.李贛 熊家良 蔣淑娟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A].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4.老舍.人物、生活和語言[J].河北文學·戲劇增刊,1963(1).
5.老舍.戲劇語言[J].劇本,1962(4).
6.李龍云.學習·思索·追求[A].荒原與人[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449.
7.董健.從民俗畫卷看歷史風云[J].南京大學學報,1981(4).
8.陳白塵.重讀《小井胡同》[J].鐘山,1984(2).
9.史美令等.重振雄風——北京人藝人談《天下第一樓》[N].光明日報,1988-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