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芬
【摘要】“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边@是老子處世哲學的總綱,對于我們現(xiàn)代生活也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個人身心修養(yǎng)、行事準則等方面出發(fā),論述老子“上善若水”對處世之道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上善若水 身心修養(yǎng) 處世之道
一、“上善若水”——老子的處世哲學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吧仙啤敝浮白詈玫纳啤?,類似于儒家提倡的“大善德”。在這里老子明確提出“水”是最接近“道”的事物。水是至柔之物,它“利萬物”而“不爭”的本性,就是老子所倡導的處世哲學。
(一)利萬物
眾所周知,水是萬物之源,它潤澤萬物,是生命存在的前提。人類歷史上的燦爛文明,都發(fā)祥于水源之地,無論黃河兩岸,或是尼羅河畔。水能滋養(yǎng)一切,在老子看來,源于它的七種善性——“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也就是說,立身處世應當如水一般避高趨下,甘居低洼之地;心境淵深多藏,含而不露,虛懷若谷;以仁愛之心對待萬物;塞必止,決必流,言而有信;治理萬物持平正衡;有效發(fā)揮才能;因勢利導,依時而動。這些品質和能力是“上善”之人應該具備的。
(二)不爭
人的最高境界是“與道合一”,老子構建的“道”的世界“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擁有著最深遠的“玄德”。水也是如此,它哺育眾生而不居功,不與萬物論短長,“夫唯不爭,故無尤”。因為不與人相爭,而沒有什么好憂愁的東西。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萬物莫能與之爭,這也是老子所追求的處世之道。
二、“上善若水”的現(xiàn)實意義
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從水的品格出發(fā),講述了一連串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世間萬物,剛柔并濟、陰陽相生。面對這個浮躁而物質的時代,我們如何自處?從老子的觀點和水的特性中,我們可以挖掘或引申出一些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的準則。
(一)在個人身心修養(yǎng)上的啟示
水的生命來自流動,一泉流動著的水,無論它是清澈還是渾濁,是來自雪山還是發(fā)自草原,都能匯入江河,兼收并蓄。不計出處,不問得失,自清自凈,出淤泥而不染。
所謂兼收并蓄,指的是水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水是包容的,它眼里沒有貧富,沒有貴賤,它可以是富人雕梁畫棟下的一池碧綠,也可以是窮人賴以為生的一井清泉;水是滲透的,萬事萬物離不開水,萬事萬物都被水浸潤,它出現(xiàn)在一花一草,一枝一葉;水又是謙遜的,它組成了你的身體,貫穿著你的每一次呼吸,卻隱藏得毫無痕跡。有水才能有生命,但它從不居功。
人也同樣需要包容與謙遜,只有包容,才能毫無保留的吸收這個世界的精華,追尋萬物的真知。要做到兼聽則明,才能不預設立場,自我局限;要做到放低姿態(tài),才能了解天外有天。一個人若為頑石,固步自封,只能沉入水底,在滾滾向前的江流中被時代拋棄,若為流水,則可千變萬化,隨機應變,不懼任何改變與挑戰(zhàn)。
所謂自清自凈,指的是不論何種污濁泥淖,都能被水凈化。這世間燈紅酒綠,并非人人都能“出淤泥而不染”,所以每個人都需要有自清的能力。其實水并非將污濁凈化,而是水輕,污泥重,一灘再混濁的水,給它一段時間沉淀,清水也自然會與污泥分離。而這便是每個人都需要學到的:如果你的心是向上的,那你終會脫離下沉的污濁,如果你的思想是輕盈的,那步履沉重的污穢就無法跟上你的腳步,如果你一路追逐卓越,那還需要懼怕什么墮落。
水是以柔克剛的,雖然水常常以一副柔弱的姿態(tài)出現(xiàn),但水真正的力量卻足以削平高山,刻出深谷。柔是水的本性,也是人生應有的特質。老子曾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彼J為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可是摧毀堅強的事物,又沒有什么能勝過水。這里的“柔”不是“柔弱”,而是“柔韌”,只有具備韌性的人,才能能屈能伸,游刃有余,適當?shù)亍笆救酢?,以退為進,也能立于不敗之地。老子還說:“柔弱勝剛強。”水是至柔的東西,卻具有攻無不破的特點,故“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比彳浀臇|西能夠在堅硬的世界中暢通無阻,所以水無孔不入、充盈于宇宙萬物之間,滋潤土地就成為土地的一部分,灌溉生命就成為生命的有機體。所以,擁有堅毅的品格固然重要,但盲目逞強卻不可取,要懂得適當示弱,化至柔為至剛。
水也有弱點:久儲必壞。水的生命來源于流動,久放的水,自然會發(fā)臭,正是因為失去了活力的水也就失去了自潔的能力,反而成為各種腐敗之物的溫床。學習也同樣是如此,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習的過程的無止境的,新的知識每天在產(chǎn)生,舊的思想每日都在被淘汰,如果我們失去了進取之心,滿足與已經(jīng)學到的東西,認為不再需要進步,不再需要補充新的營養(yǎng),那最終的結局,恐怕并非僅僅是“過時”。只有活動的水才有生命,而只有進取的人,才有創(chuàng)造力。
(二)在為人處世準則上的啟示
與人相交,貴在以誠相待,真誠是溝通的前提。作為一個有著謙遜傳統(tǒng)的民族,中國人在處理人際關系時,也有如水一般謙卑處下的特質。
水是謙遜的,它組成了你的身體,貫穿著你的每一次呼吸,卻隱藏得毫無痕跡。水乃萬物之源,有水才能有生命,論功勛它當?shù)闷痦炥o千篇、豐碑萬座,炫耀的資本不可謂不多,但它從不居功,不僅不張揚,反而自謙處下。它總是往最低的地方去,往最幽靜的地方去,心甘情愿流淌在那最低洼之處,如此的平靜、豁達、與世無爭,是許多世人所向往卻又無法達到的境界。水正是憑借著這樣的天性,才能由小溪匯成大河,再由江河匯為大海。以此為鑒,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一個人如果高高在上、居高臨下,對人趾高氣揚,那勢必在社會中會處處碰壁,導致人際關系緊張。正如老子所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老子》六十六章),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表現(xiàn)出謙虛、低調的品質,保持寧靜、達觀的態(tài)度,從不居功自傲,肆意炫耀,才能真正受人尊敬,獲得他人的青睞,人脈才能如溪谷之水匯于大海一般積少成多。這不僅是個人修養(yǎng)和素質的體現(xiàn),更是處理好人際關系的關鍵。
水有一個重要特點:隨物賦形。蘇軾說“萬物皆有形,惟有水隨物賦形”。它沒有固定的形狀,也就可以成為任何形狀,能依據(jù)環(huán)境的不同而改變自身。它因時而變,一年四的雨各有特色,即使是在一日之內,水也有不同的姿態(tài)與情緒。它因勢而變,溪水的跳躍活潑,瀑布的陡峭磅礴,深潭的幽靜神秘,江海的浩瀚連綿,都是水在不同地理條件下的表現(xiàn)。它因器而變,遇圓則圓,遇方則方,直如墨線,曲如盤蛇。不論外部環(huán)境如何變化,水都能迅速適應,與環(huán)境貼合,以合適的姿態(tài)展示自己。同時,水自身也有著不同的存在形式,它可以是液體,也可以是水蒸氣,也可以一夜之間,變成飄揚著空中的雪花,或者河面上堅固的冰層。正是這種變化,賦予了水靈動和生機,賦予了水萬千種可能。
而在生活中,我們做事也不能自我設限,自我定型,被各種條條框框束縛。我們需要勇于常規(guī),跳出窠臼,要依據(jù)不同環(huán)境制定合理的策略,依據(jù)不同的情況調整應對的辦法。幾乎每個從象牙塔中邁入社會的學生,一開始總會有種種不適應,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生活上,過去在學校中熟悉的人和事都一夜之間消失。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做的,是去發(fā)掘社會的規(guī)則,因為我們不能要求規(guī)律適應自己,只能把自己融入社會,我們要發(fā)揮水“隨物賦形”的精神。當今社會發(fā)展迅速,競爭激烈,要求我們抱著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執(zhí)的態(tài)度去靈活應對,如水一般,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根據(jù)不同的情況,確定自己做事的方法。
不僅僅是為人,一個公司的經(jīng)營之道亦是如此。市場上的事物無窮無盡,市場上的人也是形形色色的。而這些人與事交織起來,更是變化無窮。如果一個公司,一個組織沒有彈性去適應,就無法在這個游戲中存活。成功的方法有千百種,但成功的規(guī)律是不變的,能否在面對千變萬化的局勢時保持彈性,便是一個人,一個組織的生死存亡所在。
水還有一個特色:“上波下靜”,所謂“靜水流深”,再波濤洶涌的大海,在表面上雖是起伏不止,底下卻是平靜無波的。那表面的起伏著的千鈞之力,來源于深處的深厚積累,一個沒有底蘊的水池興不起大浪,一個沒有內涵的人無法做成大事;一個沒有積淀的公司沒法樹立品牌,贏取認同;而一個沒有文化的國家,則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人要積累, 公司要積累,國家,更要積累。
三、小結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老子以水的品德要求世人,處下不爭,用自己的全部身心默默為萬物終生服務,不圖一己私欲,不求回報,不爭得失。無疑,老子“上善若水”的處世哲學在今天我們的道德修養(yǎng)和立身處世,是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的。
【參考文獻】
[1]常大群,中國文化[M],山東友誼出版社,2010,4.
[2]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M],香港中華書局2005 ,10 .
[3]肖菊,上善若水:解讀老子的處世哲學與現(xiàn)代意義[J]。傳承。2007,5:94-95
[4]吳海明,上善若水—遷徙老子《道德經(jīng)》所蘊含的師德觀[J],教育科學.1995,2:54-59
作者簡介:李文富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 環(huán)境藝術專業(yè) 11級學生 主要從事室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