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文人墨客大都將成為一名圣人當成畢生追求,然而要想成為一個圣人,不僅在言行品德上得成標成榜,在學問上更是需要自成體系、有所建樹。故從古至今,能被稱之為圣人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那么到底何為“圣人”?下面我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儒家的圣人觀
圣人這個詞最早見于《禮記》,言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其中“止于至善”則點名了圣人的標準之一,即為人方面,要不斷建筑自己的德行,而學術(shù)方面則要不斷擴寬視野,提升知識水平。試想這兩點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人總是有惰性的,即使某一階段確實努力過,但當小有所得時,又有多少人能繼續(xù)堅持,不斷地去追求新的境界?是故,很多人總是棄于半途,可惜可嘆。再者,有的人在人前總是表現(xiàn)得有德有行,令人欽佩,但當獨自一人在時又會如何呢?所以自古以來一直強調(diào)著一點,即“慎獨”,無論人前人后,都要是同一個人。而以上也都是成為圣人的必要條件。與圣人有些類似的另一類人,即君子。何為君子?在孔子之前,君子一語主要是從政治角度立論的,其主要意思是“君”。 “君”,從尹,從口?!耙?,表示治事;“口”,表示發(fā)布命令。合起來的意思是:發(fā)號施令,治理國家。它在當時的含義和今義相差甚遠,而在儒家的思想體系中,君子具有德行上的具體意義?!熬又勒呷覠o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由此句可知,仁、知、勇是成為君子的條件,而仁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本邮且腥实?、需備道義的,而君子也是孔子的一種人格理想,讀《論語》,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孔子就在當中制定了許多關(guān)于君子的言行標準,如上述所說的仁智勇等,而他的君子,主要也都是從道德品質(zhì)上立論的。那么君子與圣人的區(qū)別何在呢?在《論語·述而》篇中講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由此可知,在孔夫子心中,圣人是比君子更高一層次的人,是更難去追逐的,所以他說只要能見到君子就可以了,至于圣人他并不奢求,或許正是由于孔子這種謙虛的姿態(tài),方能使其在學術(shù)上不斷進取、人格上不斷完善,最終成為一個歷代為人所敬仰的圣人。是故,個人認為,君子和圣人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學術(shù)上,所謂“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君子不茍求,求必有義。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倍潭踢@三十六字點名了君子的要義,也說明了君子之宗旨主要在于德,而圣人呢?不僅要有德,更是需要學識和才能,故方能以才學濟天下,以德行服天下,故在孔子心中,只有堯舜禹等人能被稱為無愧于天下的大圣人,而在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像堯舜禹這樣的圣人已很難求見了,故而他只得退而尋求君子了。
二、老子筆下的圣人
縱觀老子的《道德經(jīng)》,其中有很多內(nèi)容都在講述圣人應(yīng)該怎么做。現(xiàn)在我們來看幾個句子: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p>
這段話主要講述的便是圣人該怎么做,那么圣人所為是什么呢?首先“處無為之事”。其次“行不言之教”,據(jù)南懷瑾先生所言,此處講的便是言教不如身教,以身作則,而非一味地言說,這才是圣人該有的作風。再者“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弊隽撕檬?,有了成就,卻不引為己功,這樣的精神境界很高。這也說明人的意念的關(guān)鍵性,如果一個人一味地執(zhí)著于心中所求,如一心想著成為一個圣人,往往最后無功而返。因為在他努力的過程中,無形之間圣人已經(jīng)成為他的一種負擔,一直想要占有這么一個名號,最終只會身心俱疲,無所得。相反,如果保持著一種良好的心境,做應(yīng)該做的事,事成之后亦不認為是自己的功勞,這樣方可成大業(yè),亦方是圣人之所為。是故“唯弗居,是以不去”。
除了這一句,《道德經(jīng)》中還有許多關(guān)于圣人作為的句子,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則無不治?!庇秩纭笆且允ト撕笃渖矶硐龋馄渖矶泶?。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這些說的都是圣人該有的做法和行為,其中蘊含的為人處事之道發(fā)人深省。如果說儒家的圣人致力于追求德行和學術(shù)的建樹,那么道家的圣人則主要在尋求一種無為,無為才有所為,天下才無不治。
三、管子筆下的圣人
管子即管仲,他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被稱為“春秋第一相”,并輔佐齊桓公成為了當時的一大霸主。關(guān)于何為圣人,管子他也有自己的一套看法?!胺参镏?,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于胸中,謂之圣人。”這說明要想成為一個圣人首先要吸收自然界萬物中的精氣、道氣,藏于胸中,為我所用,練就一副強健之軀,此乃圣人之本。
再者“圣人之所以為圣人者,善分民也。圣人不能分民,則猶百姓也。於己不足,安得名圣!是故,有事則用,無事則歸之於民,唯圣人為善托業(yè)於民。民之生也,辟則愚,閉則類。上為一,下為二。”這句話說明了圣人能被稱之為圣人的一大原因是善分利于民,把自己的財富分給百姓,讓大家一起分享這份成果,如果不能有這種胸襟,而一味地占著財富,不懂得民乃國之根本,這樣的人是無法成為圣人的,所以這也說明了一個圣人應(yīng)該是以天下之樂為樂的人,善于想民所想,善于分權(quán)于民,如此當其有難之時,民眾也才愿意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眾志成城,為其所用。這樣的人方能成為圣人,同時也正因為他不占有,故沒有思想上、物質(zhì)上的負擔,如此也方能瀟灑自如、運籌帷幄,個人認為此處的觀點和老子所講的“唯弗居,是以不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當你不執(zhí)著于一樣東西,大方地對待一切事物,努力地做著自己該做的事時,成功也就離你不遠了。當然,那時的你對于成功可能也不會有多么大的喜悅,而是以平常心待之,這方是人生逍遙自在的一大境界。以上管子短短的兩小段話便向我們道明了成為圣人的物質(zhì)基礎(chǔ)和精神境界,言簡意遠。
圣人,想必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是一個很神圣的詞,因其遙不可及、因其德知,故成其偉大。上文講了很久關(guān)于圣人的定義及做法,對于圣人究竟是什么樣的人,其實言簡意賅點,我們可以引用常大群老師的觀點來予以小結(jié),即圣人其實就是一個三好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并且都達到一個很高水平的三好學生。當然,這樣的三好學生也不是好當?shù)?,需要下苦功夫于學識,需要慢慢磨練自己的德行,故大家都應(yīng)對其抱有“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態(tài)度。自然而然地去做自己該做的事,當年老時,回首往事,能說一句無愧于心,其實這已是自己心目中的圣人了,這樣的人生亦是無憾的、完滿的。
作者簡介:許偉(1989—),男,江蘇揚州人,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