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小學生認識事物帶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較多的具體事例,使他們在思維過程中積累起豐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幫助他們逐步學會抽象出數學概念的方法。下面談談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
在培養(yǎng)兒童觀察力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不僅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而且要透過現象觀察事物的本質。要指導他們逐漸懂得看問題應該從什么角度看。同時,要教會他們特別注意進行分析、比較。例如:在講對長方體、正方體認識的時候,教師手里拿著一個長方體教具告訴學生,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幾何圖形長方體,然后要求學生觀察后說一說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長方體的?教師將學生舉出的物體貼在黑板上,再引導學生觀察,使學生認識到雖然這些物體的形態(tài)、大小不同,但都是長方體。這時,學生只看到了長方體的表象,在這個基礎上,還要引導他們觀察長方體的本質特征??蓪W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將課前準備的長方體物體拿出來,要他們從三個方面觀察(面、棱、頂點)長方體共有幾個面?有幾條棱?相對棱的長度怎樣?有幾個頂點?然后由各小組報告觀察結果,教師將這些數據分別板書出來。據此,教師進一步要求學生觀察長方體有什么特征?這時已有許多學生能夠說出長方體的本質特征就是: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面的面積相等;有12條棱,相對棱的長度相等,有8個頂點。教師在肯定了學生對長方體的認識后,把幾種長方體斜放在不同的位置,問學生是否還是長方體?通過觀察,學生認識到判斷長方體要看面、棱和頂點,與放置無關,這樣就加深了對長方體本質特征的認識。這時教師拿出正方體教具讓學生再觀察,并說出現在這個形體與長方體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觀察后,學生認識到它們都有6個面,相對面積都相等;都有12條棱,相對棱長度相等;都有8個頂點。不同點是長方體每個面一般都是長方形,而這個形體,每個面都是正方形。由此引出正方體的概念。
為了把問題引向深入,接著教師拿出一個長方體活動教具問學生這是什么圖形?當學生肯定是長方體后,教師把長方體切下一塊變成正方體問:“這個圖形是長方體嗎?”在仔細觀察后學生發(fā)現,現在6個面都是正方形了,并且其它都符合正方體所有特征,所以說:“不是長方體,是正方體”。到這時,學生的觀察能力有了進一步發(fā)展,已能在變化中觀察出本質特征。為了鞏固成績并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教師又拿出一個泥做成的長方體,然后請學生觀察并想一想從哪里切下后,可轉化為一個正方體?有的說:“6個面都是正方形時”。有的說:“棱長都相等時”。有的說:“長、寬、高都相等時”。至此,可以說學生已從觀察表面現象發(fā)展到觀察本質特征,同時比較牢固地形成了關于長方體、正方體的概念。這種先用教具給學生一個清晰的形象,再通過語言的解釋,使學生在觀察、比較中建立形體的概念,學生易于接受,又發(fā)展了觀察事物的能力,教學效果較好。
二、動、靜交替,講、練結合,優(yōu)化課堂教學
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在教學中,通過動、靜交替,講、練結合,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于學習,使學生的大腦始終保持興奮狀態(tài),這樣,有利于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
例如,在學習“分數的意義”這一內容時,可先讓學生把一張正方形的紙對折,平均分成2份、4份、8份;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4份;把一個圓平均分成3份、6份;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5份、10份;……在操作中,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一個整體”、“平均分”、“每一份占總份數的幾分之幾”的意義。在以上操作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操作完成以下填空練習:
1、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這個蘋果的(),單位“1”是()。
2、把一個圓平均分成3份、6份,每份分別是這個圓的()、()。
3、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5份、10份,每份分別是這條線段的()、(),單位“1”是()。
教師在教學中著重講清單位“1”和自然數“1”的不同之處:分數中的單位“1”可表示一個物品,也可表示一個整體,如一個蘋果、一堆沙子、一個班集體、一件工程等,被分的那個整體被看作單位“1”。再通過“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比較,強調“平均分”的意義。通過以上操作、練習、講解,使學生對“把單位 ‘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者幾份的數,叫作分數”這一定義有較為深刻、準確的理解。
三、通過知識遷移,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靈活解答數學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是一個多層次、多方面的知識體系。運用知識的遷移規(guī)律,有助于學生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深入鉆研教材,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對知識進行類化,使之有利于知識的遷移,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靈活解答問題的能力。
例如,除法、分數、比是三個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的概念。通過知識的遷移,既有利于學生掌握新知識,又使學生弄清這幾個概念之間的異同:雖然“比”的前項相當于除法中的被除數、分數中的分子,后項相當于除法中的除數、分數中的分母,“:”相當于除法中的除號、分數中的分數線,它們都可表示兩數相除的關系,但除法是一種運算,分數是一個數,“比”既可表示同類量之間的相除關系,也可表示不同類量之間的相除關系。根據三者之間的聯系,在解這三類應用題時,通過靈活轉換,化難為易,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把一種農藥和水按照1∶2500配成藥水。在1000千克的水中,應放這種農藥多少千克”這道題時,可用比、分數、除法三種方法解答:
用比例方法解:1∶2500=x∶1000x=0.4
用分數方法解:1000×(1/2500)=0.4(千克)
用除法解:1000÷2500=0.4(千克)
通過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進行解答,溝通這三類應用題之間的聯系,打破思維定勢,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