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一丹
摘 要:闡釋學是關(guān)于理解和解釋文本意義的理論。它的代表人物斯坦納提出的闡釋學翻譯四步驟,彰顯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主體性的發(fā)揮。《追風箏的人》一書中文譯本自2006年在國內(nèi)出版后便廣受讀者歡迎,它不僅是一部阿富汗的政治史詩,也是一個關(guān)于童年選擇如何影響成年生活的極度貼近人性的故事。本文從喬治·斯坦納提出的闡釋學的視角下,以李繼宏的《追風箏的人》中文譯本為例,分析譯者主體性在其中的體現(xiàn)。
關(guān)鍵詞:斯坦納;闡釋學;譯者主體性;侵入;補償
在傳統(tǒng)的翻譯研究中,譯者主體性常常被忽略。自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現(xiàn)“文化轉(zhuǎn)向”以后,翻譯研究經(jīng)歷了“語言——文化——人”的轉(zhuǎn)變,人們逐漸意識到,在翻譯這個以人的思考和創(chuàng)作為中心的藝術(shù)活動中,最不可或缺的主體就是譯者,至此譯者主體性得到應有的重視。因而,在尊重原作和原作者的前提下,為實現(xiàn)翻譯目的而適時彰顯譯者主體性的研究變得十分有意義。
一、譯者主體性和闡釋學
任何翻譯都始于理解,充分理解原作是翻譯的首要前提。而哲學闡釋學正是對意義的解釋和闡釋的研究理論,因此和翻譯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從闡釋學的觀點來看,翻譯的過程便是對意義的理解和闡釋。喬治·斯坦納將翻譯分為信任、侵入、吸收與補償四個步驟。在國內(nèi)譯學界,有眾多學者對“譯者主體性”加以界定。陳大亮(2004)從哲學角度對主體和主體性的概念進行了界定,認為主體性是能動性和受動性的的辯證統(tǒng)一。查明建、田雨(2004)將譯者主體性定義為,“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實現(xiàn)翻譯目的而在文學翻譯中表現(xiàn)出的主觀能動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譯主題自覺的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chuàng)造性”。而許鈞(2003)將譯者主體性界定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體現(xiàn)的一種自覺的人格意識及其在翻譯過程中的一種創(chuàng)造意識。這種主體意識的存在與否,強與弱,直接影響著整個翻譯過程,并影響著翻譯的最終結(jié)果,即譯文的價值?!?/p>
二、譯者主體性在斯坦納闡釋學四步驟中的體現(xiàn)
斯坦納認為,語言的產(chǎn)生和理解的過程是一個解釋的過程。在《巴別塔之后:語言與翻譯面面觀》一書中,喬治·斯坦納將翻譯闡釋學分為四個步驟,即:信賴、侵入、吸收、補償。“信賴”是譯者翻譯的第一步,即譯者最初對于原作的選擇建立在對此“信賴”的基礎(chǔ)上,譯者“相信”原作中有可以被理解的有價值的東西。因此,在這一選擇中,譯者便無意識地發(fā)揮了譯者主體性。《追風箏的人》以其巧妙驚人、扣人心懸情節(jié)設(shè)計及對阿富汗種族問題和宗教問題深刻的反應,受到全球讀者的廣泛關(guān)注。因此,李繼宏先生定是被這本書的情節(jié)和內(nèi)容所震撼,認為這本書值得閱讀、值得介紹給中文讀者。此外,李繼宏先生定是相信他能給中文讀者提供一個全新的看世界的視角。因此,他選擇將此部作品介紹給中文讀者,在這一過程中便體現(xiàn)在他作為譯者的主體性。
在譯者開始翻譯原作之前,譯者首先作為讀者服語言文化障礙“侵入”原文,“提取”出意思,也就是說,譯者“理解”原作的過程是一個“侵入”原作的過程。因此,在“侵入”這一過程中,譯者充分發(fā)揮譯者主體性。《追風箏的人》一書中講述了有關(guān)阿富汗的歷史、文化、政治和宗教,因此避免不了出現(xiàn)一些有關(guān)阿富汗的文化詞和文化負載詞。如何“理解”這些詞,即如何將這些詞展示給中文讀者,采取什么翻譯方法和策略以及選擇什么措辭,都體現(xiàn)了譯者的主體性。
吸收,即是譯者“侵入”原作,將從原作中“提取”出來的東西在譯作中加以呈現(xiàn)。原文已被“改頭換面”,即用譯語文字表達且賦予譯者自己的想法。如上文提到,《追風箏的人》一書講述的是阿富汗的故事,書中出現(xiàn)大量蘊含穆斯林文化詞和文化負載詞,而這些詞對于生活在漢文化中的大多數(shù)中文讀者來說比較陌生。因此,譯者在處理之時,必須先基于自己的文化意識和積累理解這些詞,然后用易于中文讀者理解的方式將這些詞譯給中文讀者,同時達到英文讀者或阿富汗讀者理解原作的效果。
斯坦納認為,所有譯文都是對原文的“豐富”。事實上,在經(jīng)過譯者的“侵入”和“吸收”之后,呈現(xiàn)在譯文中原文是“殘缺”的。因此,這是譯者仍要發(fā)揮譯者主體性,給譯文進行一定程度的“補償”,使其在形式上符合譯語規(guī)范、易于譯語讀者理解,在意思上達到與原文同樣的表達效果,是原文與譯文達到“等效對等”。
三、結(jié)論
譯者作為翻譯主體,不可避免會在翻譯中留下自己的“腳印”。本篇論文以《追風箏的人》的中譯本為例,將譯者主體性滲透在喬治·斯坦納翻譯闡釋學的每一個具體步驟中,將理論與文本實際案例賞析有機結(jié)合、逐步推進,以期獲得譯者主體性是如何作用并影響翻譯的,從而充分肯定譯者主體性在文學翻譯中的所起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Munday,Jeremy.Introdu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查明建,田雨.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談起.中國翻譯[J].24(1):19-24.
[3]陳大亮. 誰是翻譯主體.中國翻譯[J].25(2): 3-7.
[4]許鈞.“創(chuàng)造性叛逆”和翻譯主體性的確立,中國翻譯[J].24(1): 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