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歷史主義作為活躍于20世紀末的文學批評思潮和流派,已成為當今西方批評界的顯學。其代表人物斯蒂芬·格林布萊特(Stephen Greenblatt)提出的兩個重要概念“顛覆”和“抑制”為研究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爾頓的悲劇性提供了新的視角。本文側重把握霍爾頓軟弱天真的顛覆和所遭受的猛烈真實的抑制來分析其悲劇的成因,并揭示霍爾頓實質(zhì)上是做了“文化政治性”的犧牲品。
關鍵詞:顛覆 抑制 權力分析法 文化政治性
美國作家杰羅姆·大衛(wèi)·塞林格的長篇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被稱為美國20世紀的“現(xiàn)代經(jīng)典”,該著作自1951年出版,就在評論界引起了各種爭論。該著作描述了一個由于缺少同齡人和長輩理解和關愛而在現(xiàn)代社會里感覺到沮喪、孤獨和焦慮的青少年——霍爾頓。在紐約街頭游蕩的三天經(jīng)歷中,他看清了成人世界中的虛偽和欺騙,不甘心與其同流合污,用自己瘦弱的身軀盲目無助地“顛覆”著這個“假模假式”的世界。他看透了周圍世界的虛假,企圖擺脫這個虛假的成人世界去尋找純真與友愛,因此他表現(xiàn)出一種極端的叛逆與反抗。但由于他身體虛弱和思想的不堅定,讓他無法清楚地看清未來的道路,同時又缺乏理解和幫助,更使得他不知道“顛覆”的終點在何方,再加上來自周圍世界的強大“抑制”讓他無法調(diào)節(jié)現(xiàn)實和理想之間的矛盾,最終他瘦弱的身軀無法繼續(xù)抵擋如洪水猛獸般猛烈的“抑制”,終于徹底崩潰,躺倒在精神病院,成為了一個失敗的顛覆者。
一 霍爾頓——軟弱天真的顛覆者
霍爾頓作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有其消極負面的社會影響。比如酗酒、吸毒、群居等頹廢的生活方式。但霍爾頓垮掉的并不徹底,因為他能明銳地察覺到成人世界的虛偽,空虛和假模假式,更重要的是,他對此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厭惡和反感。不難發(fā)現(xiàn),霍爾頓是一個極具叛逆、顛覆精神的青少年,他憎恨虛偽和乏味,追求真理和價值,他是美國幾代青少年當之無愧的精神領袖。
作為一個反叛者、顛覆者,霍爾頓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抵觸情緒。作為一名十六歲的中學生,潘西寄宿學校是霍爾頓主要的學習和生活的場所,然而正是這所學校孕育了他的叛逆性格。學校本應是一個健康的、純潔的、洋溢著青春朝氣的殿堂。而潘西已經(jīng)脫離了原有的高尚軌道,以培養(yǎng)一批批能“出人頭地,以便將來買輛混賬凱迪拉克”的學生為驕傲,在校生“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談女人,酒和性”。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霍爾頓的顛覆情緒必然呼之欲出,他對學校里的一切——老師、同學、功課、球賽等等,全都膩煩透了,4次被學校開除,最后一次因5門功課中4門不及格而被校方開除。他用自暴自棄的方式默默地反抗著周圍的一切,很顯然他的反抗是軟弱無力的。
“紅色獵人帽”是霍爾頓在集市上買的心愛之物?!凹t色”當然象征著他反抗的勇氣和決心,“我戴了它拿槍打人”更反映出他顛覆的力量和氣魄。但是他卻只喜歡反戴著帽子,則更能看出他的膽小,怯懦。當然,霍爾頓也不止一次地承認自己的膽怯,在他因為室友斯特拉德萊塔對女性玩弄的態(tài)度而與其打斗中更是將這種懦弱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滿臉通紅地坐在我胸脯上。那就是說他用他媽的兩個膝蓋壓著我的胸脯,而他差不多有一噸重。他兩手握住了我的手腕,所以我不能再揮拳打他,”;“他真的給了我一下子,我只記得緊接著我又躺在混帳的地板上了。”在這場打斗中,霍爾頓完全喪失了主動權,他的“顛覆”只能通過“滾,打我身上滾開,你這個下流的雜種?!边@樣的氣憤之極又心有不甘的謾罵來微弱地體現(xiàn)了。當然,霍爾頓瘦弱的身軀或許是這場打斗當中最大的不利因素,但這更從本質(zhì)上說明了一個虛弱的身體是無法承載“顛覆”使命的。霍爾頓的軟弱還表現(xiàn)在他“顛覆”的不徹底性。比如他痛恨與虛偽、自私的成人世界接觸,但為了打發(fā)時間,又不得不混跡于各種成人聚集場所;再如他討厭虛榮、庸俗的女友,卻情不自禁地和她摟摟抱抱。這一切的行為讓他的反叛飽受質(zhì)疑。
當霍爾頓離開學校,在紐約游蕩的日子中,空虛和寂寞纏繞著他,苦于缺乏“傾聽者”,但霍爾頓始終有著渴望與同類親近、交流的愿望,因為讓他痛惡的是人類社會的種種不良現(xiàn)象,而非人類社會及本身?;魻栴D在紐約游蕩的經(jīng)歷實際上就是他尋求理解溝通的過程,因此他對溝通強烈的渴望竟然驅(qū)使他糊里糊涂地找了個妓女。按照馬洛斯的需求層次理論,同一時期,一個人可能有幾種需要,但每一時期總有一種需要占支配地位,對行為起決定作用。由此可見,霍爾頓的溝通需要是占了主導地位,為了獲得這種需要,他可以無視溝通對象的性別、年齡、身份、地位等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所以他試圖與妓女溝通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妓女對自己被賦予的新的角色并不在意,仍然扮演者她應有的角色?;魻栴D天真地以為同樣支付她金錢,就可以換取她角色的轉(zhuǎn)換,可惜對霍爾頓想溝通的渴望,妓女表現(xiàn)出極大反感和鄙夷。的確,妓女的角色決定了她只能提供給對方肉體安慰,無法給予精神撫慰?;魻栴D在紐約漫游了整整三天,他搭地鐵、逛酒吧,為了與別人交流,排遣孤獨,不斷地讓自己出入于各色的公共場合,但他一次次的努力嘗試都沒能讓他真正地擺脫孤獨和無助,甚至好幾次都想到了自殺?;魻栴D盲目的溝通渴望充分反映了他的天真幼稚,這要歸咎于他自身性格的缺陷,作為一個青少年,他既有著類似于成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準則,又保持著兒童的純真潔和天真,他在紐約看盡了成人世界的丑惡,卻又無法說服自己做到真正的逃避。生活在這兩個世界夾縫中的他顯得更加的軟弱、彷徨、搖擺不定。
二 霍爾頓——權力“抑制”下的掙扎者
新歷史主義在歷史和文本的分析策略中植入了福柯的權力分析法,揭示權力與文學、社會與文化、心靈與肉體之間的二元對立。同時,區(qū)別以往一味地強調(diào)正史、偉人和歷史事件,新歷史主義更側重于對于人性的揭露與分析,為此將一些普通人和奇聞異事作為分析和研究對象就不足為奇了。
眾所周知,二戰(zhàn)后的美國物質(zhì)世界極大豐富,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在人群中到處彌漫中著實利主義之風,酗酒、開快車、賺大錢成了人們的生活理想,自私自利、唯利是圖到處可見,但精神生活卻變得異??仗摵捅^。在這種環(huán)境下,很多人放棄了對夢想和信念的追求,轉(zhuǎn)投利益的懷抱。一時間,自私和及時行樂成為了人們的生活準則。主人公霍爾頓,這個普通的十六歲中學生正是在這個受物欲控制的世界里扭曲地成長著?;魻栴D看透了這個假模假式的世界,本能地拒絕社會為他安排的一切。他逃學,被開除,在紐約閑逛期間喝酒、抽煙、招妓,以此打發(fā)消磨時光。毋庸置疑,這種扭曲的反抗在社會權力“抑制”下所產(chǎn)生的效應是微不足道的。??碌臋嗔Ψ治龇◤娬{(diào)權力不會繼續(xù)壓抑社會各界的不同的聲音,而是通過對這些聲音進行有序地梳理和組織來進行權力運作。因此,權力并不是簡單單純的壓迫與反抗、抑制與顛覆的對立關系,而是正面的、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多角度多方位的復雜關系?;魻栴D在他“顛覆”之路上所遭受的“抑制”正是這種權力的具體體現(xiàn)。在潘西,霍爾頓內(nèi)心的苦悶并沒有得到他尊敬的老師的開解和指導,斯賓塞先生非但沒有給予他溫暖和仁愛,更是在學習、學校表現(xiàn)甚至人生態(tài)度方面對霍爾頓大加指責,并極力讓他明白,“人生的確是場球賽,孩子。人生的確是場大家按照規(guī)則進行比賽的球賽?!焙翢o疑問,這給他原本灰暗的心理又加上了一層陰霾。在他離開斯賓塞先生房間的時候,沒有得到任何心理勸慰的霍爾頓反倒安慰起自己的老師,“我現(xiàn)在只是在過年輕人的一關。誰都有一些關要過的,是不是呢?”可見,除了安慰之外,霍爾頓深知自己處于一個泥潭當中,在通向成人世界的關口時,霍爾頓的猶豫、彷徨、迷茫、無助顯得尤為珍貴,因為這是他“顛覆者”身份的特質(zhì),他此刻最需要的是來自他最信賴的老師安多里尼先生的正確指引,然而這位老師卻毫不避諱地聲稱:“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yè)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yè)卑賤的活著?!边@句話把資本主義社會唯利是圖的利己主義赤裸裸地展現(xiàn)了出來。
霍爾頓的小妹妹菲苾似乎是唯一能夠撫慰他心靈傷痛的天使。在霍爾頓的眼中,菲苾是可愛的,懂事的,讓人不由自主地疼愛和憐惜的。在她面前,霍爾頓沒有秘密可言?;魻栴D與菲苾之間推心置腹的談話讓他十分享受,菲苾的坦誠、活潑、溫柔與聰慧在周圍的虛偽、庸俗、冷酷與世故中越發(fā)顯得彌為珍貴,霍爾頓只有在妹妹那里才能感受到溫情和愛,這是在成人世界里無法體會的奢侈品。但菲苾畢竟是個小孩子,她對霍爾頓的愛是出自于對于親情的愛戀與安撫,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霍爾頓心靈上的愁苦,并不能對霍爾頓的“顛覆”起到真正意義上的積極推動作用,相反卻會起到“抑制”的作用。在小說的結尾,菲苾知道霍爾頓打算去過隱居的生活的時候,毅然做出 “我要跟你一塊兒走??梢詥幔砍刹怀??”這樣的決定,這并不是說明菲苾真正明白霍爾頓出走的原因并打算共享其“顛覆”理念,而是出于妹妹對哥哥的深愛,是一種濃厚的親情的表現(xiàn)。菲苾愛的感召是巨大的和有魔力的,因為霍爾頓打消了出走的想法,在家里反思自己的心智,馴服地接受心理治療?;魻栴D躺在病床上,腦海中閃現(xiàn)著他所談論過的每一個人,每一個他曾憎恨不已的人,在某種程度上他已經(jīng)完全妥協(xié)于這個世界,抑制反叛的力量似乎占了上風??梢姡耙种啤辈⒎窍窈樗瞳F般兇猛,而是往往狡猾的像狐貍一般,通過各種形式偽裝,并達到使其對立面喪失激進的銳氣,失去其破壞和攻擊能力的目的。
三 結語
顛覆不但要對思想和權力進行顛覆,更要對權力的原則和意識形態(tài)統(tǒng)治進行顛覆?;魻栴D身上的孤獨、無奈、徘徊以及對傳統(tǒng)價值觀的憎惡與排斥,這種復雜又矛盾的情緒不僅僅反映其個人的感受,更反映出戰(zhàn)后美國社會極度空虛、麻木的社會現(xiàn)實,其社會作用和意義不容忽視,這也是小說能夠引起極大共鳴并被視為現(xiàn)代主義小說經(jīng)典的原因。《麥田里的守望者》中所反映的政治性,并不是在現(xiàn)實社會中去動搖和推翻現(xiàn)存的社會制度,而是在精神文化領域質(zhì)疑社會制度所賴以生存的政治內(nèi)容,并進一步挖掘被主流的文化思想所壓抑的一些異化的元素。小說主人公霍爾頓正是這種“文化政治性”的犧牲品,但是它所折射出的“顛覆”特質(zhì)是值得我們提倡和推崇的。文化統(tǒng)治也是處于不斷變化中的,文化統(tǒng)治是權力的敏感區(qū)域,它的成敗也由權力話語之間的均衡感決定。而小說的魅力就在這受壓抑的聲音和主宰的聲音所構成的歷史沖突中不斷地散發(fā)著。
注:本文系2014年度黑龍江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重點研究課題(外語學科專項)“外語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及學習者的價值觀”(WY2014052-C);牡丹江市社會科學課題項目“華裔美國文學——中西方文化的沖突與融合”(141125)。
參考文獻:
[1] 洪增流、王靜:《〈麥田里的守望者〉的悲劇性解讀》,《安徽理工大學學報》,2003年第12期。
[2] 咸世榮譯:《麥田里的守望者》,漓江出版社,1983年版。
(呂威,牡丹江師范學院西方語言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