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在清正廉潔的基礎上,必須鍛造一支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干部隊伍,才能實現(xiàn)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
近日召開的中央深改組第十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引導大家爭當改革促進派”,“把那些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來,激勵干部勇挑重擔”。在當下的改革關鍵期,如此明確的用人導向,可謂有的放矢,恰逢其時。
當前,中國依然處在兩期并存的階段:一是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二是社會矛盾凸顯期。這使得全社會的改革期待日益積聚,由此形成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又一個新的改革窗口期,全國上下業(yè)已形成齊心改革的熱烈氛圍。在改革關鍵期來臨的當口,最高層的回應與引導擲地有聲。
以歷史視角觀察,成功的改革從來都是改革關鍵期與改革促進派“耦合”的結果。30多年前,正是在全民期待之下,一批改革闖將勇于創(chuàng)新、善于突破,成就了舉世罕見的發(fā)展奇跡。以政治眼光觀察,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如何在改革大勢中順勢而為,推動改革事業(yè)穩(wěn)步進入“深水區(qū)”,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無疑是重中之重。
十八大之后,高壓反腐對厘清權力邊界,制約權力濫用起到了顯著成效,也受到全社會的高度評價;但與此同時,部分官員不作為的現(xiàn)象亦見苗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為,李克強總理提出要整頓“庸官懶政”,這都說明,不思進取、當太平官的現(xiàn)象值得警惕。干部隊伍中的害群之馬雖然正在漸被清理,但改革大業(yè)的推進,還需要不斷涌現(xiàn)出領頭羊、拓荒牛。在清正廉潔的基礎上,必須鍛造一支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干部隊伍,才能實現(xiàn)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
應該看到,相較于對貪腐官員的懲治,整治和破除改革懈怠癥,也非朝夕易事。
其一,改革涉及利益格局調整,必然會遇到風險和阻力;改革成效是各種作用力的結果,事先難以對個人和局部作出精準預期,因此對于部分官員來說存在觀望心態(tài)。
其二,對改革的懈怠遠比對利益的貪腐更難界定,例如,自改革開放以來,處理改革發(fā)展與穩(wěn)定的關系,既是對改革智慧的考驗,也難免成為一些疏于改革者的借口,不做不錯、少做少錯的心理在部分人中仍有一定市場。
其三,對改革的懈怠更為隱蔽,各地的改革舉措并不少見,但其中也不乏虛與委蛇的“偽改革”,形改實不改,改一半留一半,甚至發(fā)個新文件充當改革馬甲了事。要識別改革真?zhèn)?,還需擦亮雙眼,去偽存真,改實質,改根本,不懼怕自我革命。
中央此次旗幟鮮明地強調重用改革促進派,已發(fā)出明確信號,必將賦予改革促進派們更大的勇氣,提升其信心,凝聚其士氣,進而激發(fā)出強大的改革力量。可以預期,隨著越來越多改革促進派勇立潮頭,改革局面必定會更加生龍活虎。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正如水上行舟,行至河灣激流之處。啟動改革促進派引擎,中國改革的大船必將迎風破浪,奮進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