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 黃淀一 陳曉麗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是我國建設較早的,
以民族文物為收藏、展示和研究對象的一座民族學專業(yè)博物館。
館藏有各個民族的服裝服飾、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宗教器物、文獻、樂器等文物。
赫哲族魚皮衣
赫哲族,是55個少數民族中唯一以捕魚、狩獵為謀生手段的民族,赫哲族的魚皮衣頗具特色。為什么赫哲族使用魚皮作為制作衣物的原料?現在普遍被接受的說法是:赫哲族居住區(qū)域附近的烏蘇里江中有肉質鮮美的大馬哈魚,大馬哈魚的魚皮非常柔滑,當赫哲族人穿著大馬哈魚制成的魚皮衣捕魚時候柔軟而舒適。
因為魚皮材質的特殊性,用魚皮制作服飾比傳統(tǒng)服飾加工要復雜繁瑣得多,包括剝魚皮、干燥、熟軟、拼剪縫合、藝術修飾等一整套加工過程。為了不刮破魚皮,通常用的工具是竹器,而不是刀子。皮子取下后經風干變硬,用刮刀整理,使之成為熟皮子??p制的針用魚骨做成,縫制的線是用魚皮切成細絲搓成的。由于魚皮的大小有限,在剪裁上要充分考慮魚皮自然色彩的搭配以及魚皮接口的對稱性,每件衣服都需要反復多次拼料。整個縫制過程必須全部手工制作。由于魚皮材料質地厚、硬,每一針都要用力才能扎透。做一身魚皮衣褲需要幾十條魚的魚皮。赫哲族視云朵為吉祥的象征,所以,每件魚皮衣上都會用魚筋線縫制上美麗的云紋圖案。美麗多變的云紋圖形和魚皮材料構成了赫哲族服飾的主要特征,具有獨特的魅力。
1950年代以前,赫哲人大都喜歡穿用魚皮制成的服裝,后來逐漸被其他材質的衣服所取代。
高山族貝珠衣
臺灣高山族泰雅人的貝珠衣是臺灣少數民族文化展廳最值得推崇的展品。貝珠衣是高山族中泰雅人獨特的衣飾文化,也是權力、地位和財富的象征。貝珠衣有多種形式,最尊貴的一種是部落領袖或獵首英雄于凱旋歸來參加盛會時所穿,也是結婚時重要的聘禮。貝珠衣由兩幅專門織制的苧麻布在背部和袖下縫連。衣長1米,布幅闊24厘米。貝珠以串珠形縫綴于苧麻布上,貝珠是用貝殼琢磨成外徑約3~4毫米,內孔1毫米左右,厚度為1~2毫米的小圓片,從取料、磨外圓到鉆孔全用手工完成。每件服裝所用的貝珠達6萬余枚,重10余斤。制作一件貝珠衣非常復雜困難,要花很長時間和很大精力才能完成。
目前在中國大陸,貝珠衣僅民大民族博物館和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有收藏。民大民族博物館珍藏的貝珠衣是民族學學者在臺灣考察時收集的。
哈尼族箭毒木樹皮衣
箭毒木樹皮衣服是哈尼族人獨有的服飾,被譽為“服裝活化石”,頻頻出現在一些民族服飾展覽會上。它是用被稱為“見血封喉”的箭毒木樹皮制成,據記載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哈尼語箭毒木為“密滴霞豁阿檗”,稱箭毒木樹皮為“霞豁”。箭毒木的樹汁是有毒的,經過特殊加工,人們穿上箭毒木樹皮衣作成的衣服并不會中毒。箭毒木樹皮衣的制作方法是:選擇粗直的樹木,先用木錘將樹皮錘松后把樹砍倒,從樹干上褪下完整的樹皮筒,然后把樹皮筒放在清水中揉軟,再用樹枝將其撐壓曬晾,之后即可剪裁縫制了。
箭毒木樹皮衣發(fā)現于上個世紀80年代,據說,云南某個文物管理所剛成立時,民族學家去民間搜集民族歷史文物途中,聽說了關于樹皮衣的故事,還聽說橄欖壩有一位傣族老藝人會制作最原始的樹皮衣。民族學家就找到這位老藝人,花了1000元人民幣請其為文物管理所做了一套樹皮衣。
箭毒木樹皮衣只是人類早期服飾的殘余形式之一。過去西雙版納地區(qū)的哈尼族穿著比較常見,現在已無人穿著。目前,存世數量尚無從考證。收藏于民大民族博物館的箭毒木樹皮衣曾在2012年時展出過一次。
鄂倫春族狍頭皮帽
民族博物館現存的狍頭皮帽是鄂倫春族的傳統(tǒng)男帽,這款狍頭皮帽除了保暖、偽裝兩個功能之外,還非常美觀。鄂倫春族不論是兒童、青壯年乃至老年人,戴上狍頭皮帽,都顯得英姿勃勃,格外精神。
鄂倫春族現有人口約8700人左右,主要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和黑龍江省。鄂倫春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現在通用漢文。鄂倫春族起源于室韋,元代時稱“林中百姓”,明朝時被稱為“北山野人”,清朝時,從黑龍江上游遷徙到黑龍江南岸的嫩江一帶,逐漸和后來的鄂溫克、達斡爾族雜居在一起。鄂倫春族曾經是典型的森林狩獵民族,現在以農牧業(yè)為主。他們最具特色的服飾是用狍子皮做成的,在眾多的獸皮衣中袍皮衣以保暖功能最佳而著稱于世。
鄂倫春人獵取的野獸中,絕大多數是狍子,狍頭皮原料非常豐富。于是鄂倫春族婦女就把獵取到的整狍子頭顱,去掉骨肉后,保留狍頭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制而成,與狍子的頭一模一樣,故稱其為“狍頭皮帽”。東北地區(qū)有個說法是“傻狍子”,狍子非常傻,看到自己的同伴就會靠近過來。所以鄂倫春族同胞正是利用了狍子的這種習性,用栩栩如生的狍頭皮為帽誘惑狍子,提高了捕獵成功的幾率。
2013年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來自內蒙古的鄂倫春族全國人大代表何勝寶,頭戴狍頭皮帽趕赴會場,引人注目。
赫哲族樺樹皮帽
樺樹皮制作技藝是我國北方游獵民族的獨特手工技藝,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主要流傳在內蒙古自治區(qū)東北部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的聚居區(qū),以及古代黑龍江流域的赫哲族聚居區(qū)。
傳統(tǒng)的樺樹皮加工技藝有四個步驟:一是剝取樹皮;二是將皮子浸軟或煮軟;三是剪裁縫合;四是裝飾圖案。裝飾手法有用砸壓的,也有用剪貼的,各民族都把象征吉祥、喜慶、平安、豐收的圖形裝飾在樺樹皮制品上。圖樣多源于生產、生活,有花草、樹木、山峰、蟲魚、石崖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樺樹皮具有很好的防水、抗腐蝕性能,以此制成的器皿輕便、易攜帶,不易破碎,是狩獵民族喜歡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這些用品上面還刻壓著各種圖案和花紋,它們不僅是重要的生產、生活用品,同時也是精美的藝術品。
劉青,畢業(yè)于民大英語系,現在是民大民族博物館志愿者服務中心主任。聊起母校博物館這浩如煙海的藏品,劉青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特殊的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