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美娟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編寫者、文本之間的多重交流,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這樣的定位,使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教學煥發(fā)出新的活力與生機,文本一改過去的客體地位,成為閱讀教學中交流與溝通的主體之一。閱讀教學要重視文本的作用,正是文本給了我們無限的創(chuàng)造空間,使高中語文課程精彩連連。
1.閱讀教學要對文本進行文化層面的解讀把握,揭示文本的內(nèi)在邏輯。語文教育是人文教育,語文教育過程就是把人文精神內(nèi)化為學生個人人格的過程。文學作品所表現(xiàn)的作家情感不是單純個人的情感,它往往是時代精神的折射,往往表現(xiàn)一個民族乃至全人類的某種普遍文化心理。而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課的文化品味是建立在對文本的文化層面的開掘。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重要的文化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這準確地揭示了語文學科的本質(zhì)屬性,指出了它擁有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內(nèi)涵。高中語文選修模塊《中國現(xiàn)代詩歌散文欣賞》中有一首小詩《秋歌——給暖暖》,有老師做了這樣的文化解讀:“沒有悲涼、冷清的秋歌,如何能明白‘你就是一切的情感抒發(fā)。真的,我們聽慣了‘你就是一切的言語,而這一次的訴說,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動人?!边@樣的文化解讀,讓“落葉、荻花、七月的砧聲、踏殘的落花”這些經(jīng)典意象的鑒賞有了文化的支撐,短小的文本流淌出濃濃的中國古典文化之情。
在高中語文文本閱讀中,我們卻往往忽略了類似的文化解讀,忽略了把文本閱讀從工具性、文章學中解放出來是時代的要求。在學習《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時,我們會注意到梁先生的“風神瀟灑”,會關(guān)注“公無渡河,公竟渡河”的精彩,但往往就沒看到這風采背后的東西——民國文人的風度。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后的一代士大夫,又是沖在時代最前列的思想先驅(qū),他們厚重、沉穩(wěn)、平實,真學者,又有氣節(jié)、有擔當、真性情。這一代文人是中國文化的一道獨特的風景!惜乎,我們往往忽略了這樣的精彩。
2.閱讀教學要與學生一起提出符合實際的共同感興趣的問題,不斷地引發(fā)學生追問和探究的熱情。新課程要求以生為本,要弘揚人的主體精神,促進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文本解讀的導向就是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切身體驗,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和探究的興趣,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審美,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性體驗。
長期以來,我們重視“怎樣教”,當新課程將“教什么”放到我們手中時,我們往往或茫然無措,或人云亦云。其實,最理想的教學內(nèi)容,應(yīng)當處于學生認知心理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是學生想學、能學、學即見效的區(qū)域。我們常遇到“課內(nèi)的海明威沒有課外的海明威精彩”的尷尬,其實,文本美麗依舊,只是我們忽略了學生的需求。記得一次《祝福》的課堂上,“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的觀點一下子激起了師生的學習探究的興趣,學生們共同探討,發(fā)現(xiàn)祥林嫂在春天亡夫、在春天被婆家捆回去賣掉、在春天沒了兒子、在春天被賀家大伯趕了出去,一切都發(fā)生在春天,春暖花開,對祥林嫂不啻于數(shù)九寒天。課堂自然走向了深入:“春天”的象征意義,從而欣賞魯鎮(zhèn)(環(huán)境)的“嚴寒”——周遭的人只是咀嚼賞鑒她的痛苦,連“我”面對她的發(fā)問也只是落荒而逃。原來她的心中不曾有過春天駐留,原來她注定要死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原來她逃不脫萬家團圓時孤寂離去的宿命。這樣在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生成的文本閱讀,讓課堂靈動起來,而我們傳統(tǒng)所固守的小說要素亦得以學習、鞏固、升華。
我們承認,任何形式的文本都是由詞和句子組成的,但文本不只是由表層句子構(gòu)成,文本內(nèi)涵并不是詞和句子的簡單相加,因此文本的閱讀,要驅(qū)譴學生的生命原動力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事:我們教師所認為的重難點并不是學生學習興趣點困惑點,例如,《蘭亭集序》學習中,學生糾結(jié)于“豈不痛哉”之“痛”是“痛心”還是“痛快”,學生往往在教師無疑處生成了呈現(xiàn)其生命態(tài)勢的問題。所以,當我們徜徉留連于《故都的秋》的畫面之美時,也許更吸引學生的是郁達夫那特有的中國士大夫的文人情懷;當我們教師糾結(jié)于《在橋邊》這小說寡然無味時,學生想弄清楚的可能是這小說是個單戀暗戀的故事嗎?人總是對未知的領(lǐng)域充滿好奇,文本閱讀,讓“最近發(fā)展區(qū)”進入我們的視野。
3.閱讀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文本資源,選擇恰當?shù)那腥虢嵌?。每個文本都有著豐富的內(nèi)容、豐富的資源。這兒有顆珍珠,那兒有粒鉆石,我們往往無所適從,但是,我們不能忘記,有選擇才會有效益,當眉毛胡子一把抓時必然是一團糟。
不可否認,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的文本都有其豐富的精妙之處,面對泰戈爾的小說《素芭》與單元話題“人物”這樣的組合,你尋找怎樣的切入角度讓學生感受這個人物的魅力?可以從人物描寫方法,可以從圓形人物與扁平人物,可以從故事情節(jié)——但當以“從素芭的角度,小說的結(jié)局是悲劇還是喜?。俊边@樣一個問題為“支點”撬起整個文本時,又會怎樣呢?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熱情迅速地釋放出來,既對人物做了深入而獨道的分析,也對悲喜劇的審美效果有了初步認識。
我們常說長文要短教,卻往往長文長教,短文亦長教,課堂拖沓,內(nèi)容駁雜。其實,語文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知識,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我們真的不必讓一個文本背負起所有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重擔。一個文本選擇最精妙的一兩點,細細品讀,而其余的,也許很美,也把它留給其他的文本吧。如一曲《春江花月夜》氤氳了多少心靈?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雅士從多少個角度品味鑒賞過?有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有多少幅春江花月夜的美圖?我們可以學習此詩的美景、思鄉(xiāng)、哲理于一體的深刻,也可以欣賞春江月夜的美景,還可以探究人生之有限,宇宙之無窮。但我認為,我們不必貪多,選取一點,它就是一個引子,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一旦被點燃會有無限的力量、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
選擇恰當角度,有舍才有得,這樣的人生哲理同樣適用于文本閱讀。
4.閱讀教學中要有整體的構(gòu)想、明晰的思路和靈動聰慧的教學智慧,要讓課堂不斷地生成精彩。
作為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是天職,但要注意傳授知識其本質(zhì)意義是完善人和提升人,使自在的知識有目的地進入人的自覺領(lǐng)域,不斷地推動人由自在走向自為。同時鑒賞的重點是作品,學生面對的是一篇完整的作品,是一個個充滿藝術(shù)魅力的生命體?,F(xiàn)在有些閱讀課的課堂上,常常有“請你選出最喜歡的一句并欣賞”這種自主學習的環(huán)節(jié),但由于鑒賞之后沒有總體建構(gòu),這樣的學習成了放羊式的、零碎的學習。但是,如果我們閱讀文本時有整體觀,情況會大有不同。例如《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如果僅僅停留在“找出孩子在生長過程中愛的能力發(fā)展的內(nèi)容”“討論母愛與父愛的不同”等零碎問題上,文本就被肢解了。便如果嘗試著以“愛”為主線構(gòu)建閱讀呢?①速讀感受愛——②精讀明確愛——③疑讀辨析愛——④寫讀升華愛,因有一個整體構(gòu)架,四個層次有序流暢。其實任何文本都是用文字承載了作者或靈動或嚴謹?shù)乃季S的,這是我們閱讀文本實施閱讀教學的一個基石。如《合歡樹》是一曲愛之歌,母愛之河逐漸匯成愛的生命之海;《騎桶者》似有窮苦人在寒冷中的顫抖,更是人類溝通交流的悲劇。在閱讀教學,請以文本的精妙去建構(gòu)課堂的精彩吧。
精妙的構(gòu)思還需要靈動的教育智慧來呈現(xiàn)。新課程將傳統(tǒng)的傳授式轉(zhuǎn)變?yōu)閷υ捠?,而對話是一種哲學思想,也是一種教學策略。沒有預(yù)設(shè)的課堂是缺少整體構(gòu)思、無法呈現(xiàn)明晰的思路;沒有生成的課堂沒有彈性、沒有生氣。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猶如師生間接力比賽,彼此間不斷轉(zhuǎn)換著的話語就如接力棒的交接,要接得穩(wěn)、接得巧,這是急智,更是功底。例如閱讀課之始,學生會提出許多問題,是將這些問題板書之后置之不理一股腦地按早先的預(yù)設(shè)講下去,還是將這些問題迅速整合成為課程資源,這是智慧的體現(xiàn)。又如課堂面對學生精彩的表現(xiàn),僅僅是一個“好”字抑或“請大家給點掌聲”,還是藉此彰顯文本之美,這需要反應(yīng)能力更需要厚積薄發(fā)。
閱讀,是一段生命歷程。深讀文本,體悟人生,精彩在文本中,精彩在閱讀中。
作者單位:湖北宜昌葛洲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