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暉
美食天下維也納?是的!維也納不僅是音樂之都,也是美食天下。此言并非虛夸,雖然一談歐洲美味,人們的目光總愿意聚焦在法國大餐、意大利海鮮和西班牙熏肉等等之上。其實,倘若回顧歐洲美食史,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法國菜是17世紀之后才開始自成體系,跳進人們的視野;意大利菜雖秉承古羅馬宮廷遺風,并在文藝復(fù)興時期的佛羅倫薩承上啟下,推陳出新,但與維也納菜系相比,還是獨門獨戶,極具地域特征的。而維也納自古以來就是四海美食的集散地。這個地處中歐的城池,從始于公元前8世紀的哈爾施塔特文化,到幾個世紀前歐洲最強帝國哈布斯堡王朝,一直集各地美味之大全,乃歐洲名副其實的美食天堂!
公元前8世紀到前4世紀,歐洲的文化中心之一在今日奧地利境內(nèi)的多瑙河流域。那個時期,喜愛經(jīng)商的伊利里亞人取代了種葡萄的凱爾特人,開始大舉進行跨歐、亞、非大陸范圍的貿(mào)易往來。從此,東海的琥珀,英格蘭的錫,摩拉維爾(現(xiàn)捷克境內(nèi))的鐵,薩爾斯堡地區(qū)的巖鹽,萊茵河域和亞得里亞海岸的玻璃,南高盧的陶制餐具,南歐的橄欖油,羅馬的香水,腓尼基(現(xiàn)黎巴嫩、以色列和敘利亞部分地區(qū))的彩色玻璃瓶,甚至非洲的象牙和俄羅斯南部的馬轡,都在當時位于維也納郊區(qū)的羅馬行省諾里庫姆(Noricum)大量交易。此般規(guī)模的國際貿(mào)易在那個時代,可謂獨領(lǐng)風騷。
物來人往。維也納這地界兒因此聚集了全世界不同地區(qū)的不同種族,屬日耳曼族的夸地人、馬克瑪尼人和蘇維匯人,來自黑海的赫魯利人,伏爾加地區(qū)的匈人,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哥特人,意大利的東哥特人,東歐的斯基利人,東海的盧基爾人,源于斯堪的納維亞的倫巴底人,著名游牧民族阿瓦爾人,斯拉夫人,弗蘭肯人和巴伐利亞人,等等等等。到了10世紀,巴奔布格王朝(976—1246)青睞姻親政策,更是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而哈布斯堡王朝(1273—1918)秉承其志,將姻親政策繼續(xù)發(fā)揚廣大。維也納作為當時歐洲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大街小巷里穿行的,是操著各國語言的不同民族。希伯來語、希臘語、拉丁語、德語、法語、土耳其語、西班牙語、捷克語、斯洛文尼亞語、意大利語、匈牙利語、荷蘭語、克羅地亞語、塞爾維亞語和波蘭語,甚至敘利亞語和迦勒底語,都是人們?nèi)粘B牭降恼Z言。操著這些語言的居民們,家家戶戶的爐灶上,都在用食物演繹各地的飲食特征。無論皇室御用的大廚,還是平民館子里的師傅,這些不同民族文化的代言人,在有意無意地展示傳統(tǒng)手藝間,把各色菜肴及其紛呈口味,奉送給維也納。維也納成了各路英雄匯聚一堂,切磋廚藝,施展才華的好場子,那些集飲食精品大成的思想火花,隨處迸濺,往往令食客眼花繚亂,應(yīng)接不暇。
應(yīng)接不暇的結(jié)果,是被潛移默化,最后處之泰然,并漸入佳境。事實上,美食天堂維也納理所當然地使其居民成為一只只大饞貓。18世紀的德國法學家約翰·巴西里斯·庫舍貝克(1697—1757)曾經(jīng)這么描繪過當時的維也納人:“對維也納人最好的形容,莫過于他們耽于吃喝的勁頭兒。更準確地說,是暴飲暴食。無論高貴還是低賤,無論宗教人士還是凡塵俗子,絕不例外。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認為,沒什么比坐在桌邊喝小酒度日更美妙的事兒啦!”當時的德國作家和演員約翰·卡斯巴·里斯貝克(1754—1786)也忍不住說:“談到吃,我在維也納一家餐館點菜時,那跑堂一口氣報了二三十道菜肴,速度之快,讓我根本搞不清它們之間的區(qū)別……我得承認,維也納的館子真是價廉物美!”
一家普通的維也納館子當時都有哪些美味?我很好奇。于是四處查詢,終于找到一張18世紀末維也納館子用的菜單:面疙瘩牛肉清湯、水煮牛肉配山葵面醬和紅泡菜、炸馬肉、清水河蝦、炒鴿肉、燒羊肉塊、烤雞、炒鵪鶉、烤鵝肉、炸小牛肉、炸豬排、塞肚扒雞、烤火雞、煎鯉魚、燒鱒魚,還有各種或綠葉、或彩色、或加沙丁魚的色拉菜、土豆配菜和剛出爐的面包,以及添加了各種香料的肉末涂料。當然不可不提的,還包括令人無法拒絕的各色精美蛋糕。
一家老百姓館子里的菜單就已如此豐富多樣,那么皇宮貴族的宴席上會有怎樣的景致?18世紀,歐洲正值巴洛克藝術(shù)的巔峰。但如果大家認為巴洛克只限于文化藝術(shù)作品,就大錯特錯了。中國古代有“環(huán)肥燕瘦”,說明不同的時代,審美標準大相徑庭。歐洲同樣,巴洛克時期的美艷女子,是不能有“骨感”的,必須“肉感”,后者才性感。所以,宮廷女子個個富態(tài),人人玉環(huán)。既然女人男人都不怕吃胖,那有什么山珍海味,自然統(tǒng)統(tǒng)下肚也!于是,一個侯爵家里的標準晚宴上,必須有下列幾道菜:
第一道是湯。包括牛肉清湯、魚湯、土豆?jié)鉁?、勾芡的蘑菇雞湯和朝鮮薊湯等。
第二道是腌制肉類。包括火腿腸、五香肉片和魚片、牛舌、香腸和野味等。
第三道是大炒。包括野雞、山鶉、火雞、野兔、家兔。這些美味上桌時,盤中都配以檸檬、橙子和橄欖。
第四道是小炒。包括山鷸、云雀、野鳩和其他小鳥等。
第五道是水產(chǎn)。包括三文魚、鱒魚、金槍魚、鯉魚、河蝦和老鱉等。
第六道是蛋類。包括烤蛋品、鹽鹵蛋和炒蛋類。
第七道是水果、面包加奶酪。
第八道是甜品。包括夾心糖果點心、干果、果脯、拌糖杏仁泥、黃蓍小圓餅和各種蛋糕。
當然,自始至終陪伴著道道美味的,是來自奧地利、德國、匈牙利和意大利等國的葡萄美酒。
我寫著寫著,竟心有余悸:怎就這么奢華呢!找出這樣的單子不易,而把它寫下來的過程,似乎更不易??赡切┟朗痴孀屓擞T不能,還想接著贅言幾句。
首先要說的是維也納的湯。維也納人熬湯是出了名的,尤其是有別于法國濃湯的那些個清湯??纯磁H馇鍦陌局瓢?,用高壓鍋是大忌,必須取最好的一塊牛肉,小火煨它三四個小時,看湯里慢慢冒出讓食客心儀的清亮油花,然后舀進瓷湯缽,添入牛丸,或手搟蛋面絲,或米團,或玉米面團,或牛腦,或牛骨髓,或火腿肉絲,或牛肺片,或餅干片,或蔬菜片等,上面再撒上一層精工細切的小香蔥。維也納的很多餐館叫restaurant。如果說這個法語詞原意在于“休憩”的話,那么維也納人借用它后的含義,可就與熬湯脫不了干系啦,它意味著熬湯要放松心情,耐心等待,把湯熬出“加重、加濃”的滋味來。德語里另有一詞表達餐館(Gasthaus),也就是說,如果一家館子被命名為restaurant,它那兒熬制的牛肉湯想必錯不了。
事實上,一頭牛在維也納食客的眼里,全身都是寶。在維也納最著名的牛肉餐館普拉胡特(Plachutta)的菜單首頁,印有一頭大牛,牛身每個部位都標明說法,以便大家點菜時使用。都說中國人無所不食,其實維也納人也差不多,包括內(nèi)臟和腦髓。當然,他們心愛的寵物狗除外。
除了湯,值得一提的還有魚類珍品,它們遠不止于上述奢華菜單上的那幾種。多瑙河及其以南地區(qū)的紐西德勒淡水湖曾經(jīng)有大量可食魚種。聽說后來因引進美洲河豚,破壞了生態(tài)平衡,許多魚類絕種。如今,人們食用的河魚無外乎鱒魚、鱸魚、金槍魚和鯉魚等幾種。但18世紀,維也納人還能品嘗到種類繁多的鮮美河魚,包括河鰻、眼鰈、鱸魚、鱒魚、金槍魚、鮭魚、鯉魚、淡水三文魚、七鰓鰻、梭鱸、鱘魚和六須鲇等。還有大量湖魚,比如西洋鱈、鯡魚、黑線鱈湖金槍、湖三文魚、大菱鲆等。除了炒燒煮烤煎之外,維也納人也酷愛魚湯。魚湯制作與牛肉清湯就很不一樣了,屬濃湯類,輔料包括檸檬、面粉、黃油、洋蔥、紅肉椒、果醋、大蒜頭、番茄醬和酸奶油。諸位讀者聽起來,是否也覺得很饞人?
至于豬肉,更是維也納人酷愛之肉食,怎么吃都好。炸豬排,烤排骨,肉桂五花烤肉,烤豬肘,熏豬腿等等,都是維也納人百吃不厭的美味。有一回,我在維也納商會參加活動,商會里一位主管亞洲事務(wù)的先生說,據(jù)他觀察,奧地利與中國有兩個特別相似的地方,一是兩國人民都懂得做事時如何“曲線救國”,另一個便是兩國皆為豬肉大國。
當然,豬肉吃法不盡相同。西方人不會做東坡肉、梅干菜扣肉或紅燒肉,但西方人做菜講求醬汁的做法,一塊精瘦的豬排,澆上精制的醬汁,也會被伺候得細嫩可口。醬汁藝術(shù)別有洞天,也歷史悠長。醬汁意指肉汁。19世紀的普魯士美食家尤根·馮·瓦額斯特(1792—1855)在他的名著《飲食哲學》(1851)里寫道:“有了肉汁,才有了對廚藝的完美追求。”如果說英語里的sauce一詞來自于法文,那么法文里的sauce一詞,則來源于德語詞Salse,意即加鹽肉汁。當然,追本溯源,這個詞源自拉丁文salsa。12世紀初(1101年),一部有關(guān)飲食的手繪本如此形容salsa的成分:鼠尾草、蒜頭、鹽巴、胡椒、荷蘭芹和葡萄酒??梢娔菚r的醬汁還未添入肉的元素。但到了14世紀,歐洲人便開始將熏肉加入醬汁。據(jù)一家寺院1350年的手繪本記載,他們做菜時,上好的醬汁里包含熏肉、蛋黃、果醋、葡萄干、鹽巴和藏紅花等調(diào)味品。時至今日,維也納的普通人家都懂得用黃油、面粉、雞蛋、葡萄酒、果醋和果汁等,加上可以購買的牛肉湯塊、雞精和蔬菜汁塊等成品,為各類菜肴調(diào)制不同口味和不同稠度的肉汁。
談飲食天下,不可繞過去的另一個重頭戲,是維也納的蛋糕傳統(tǒng)。常有維也納人寧愿不吃午餐,也不肯錯過下午去咖啡館喝咖啡、吃蛋糕的機會。雖然聽起來不太健康,但維也納人懂得自嘲:“那就到圣誕節(jié)時節(jié)食吧!”維也納最著名的薩赫賓館雍容華貴,其自產(chǎn)的薩赫蛋糕百年聞名。這種內(nèi)裹加糖杏仁泥的巧克力蛋糕,屬當年的皇室貢品。不過很遺憾,我們中國人屢嘗屢敗,就是不愛。為何?太甜膩!薩赫蛋糕之外,維也納還有好幾家傳統(tǒng)的皇室蛋糕房,如德莫爾等,它們制作的各式精美蛋糕令人嘆為觀止,食來細膩無比、入口即化,而食后,果真唇齒留味,余香不散。據(jù)我多年觀察,中國人在維也納比較愛吃的幾類蛋糕,包括果子類蛋糕,如榛子蛋糕、核桃蛋糕、栗子蛋糕和艾斯特哈西蛋糕(內(nèi)含多種果子);可可類蛋糕,如可可泥蛋糕、松露蛋糕和巴黎尖頂;餅干類蛋糕,如林茨蛋糕和馬拉可夫蛋糕。另外,莫扎特蛋糕也頗有人緣,里面的加糖杏仁泥做得很細膩,疊層置放,口味很特別。還有一種蛋糕很可口,它表面厚厚一層的小圓黑粒,是罌粟籽;若不仔細看,還以為是黑芝麻。說到罌粟籽,人們或許畏于它作為鴉片原料的麻痹性。其實,罌粟籽在維也納的超市隨處可購得,是用來做面包和蛋糕的常見配料,口感也很好,且并無副作用。
對維也納包羅萬象的美味,其實早在16世紀,美食家們便垂涎三尺地捉筆著文,贊不絕口。有一位名叫沃爾夫?qū)な┻~勒策(1500/05—1564)的奧地利作曲家和教會神父說了句話:“誰若放言在維也納營養(yǎng)不良,那他想必是個朽木之軀!”這話竟成了世紀名言,流傳至今。而16世紀的德國著名詩人和戲劇家漢斯·薩克斯(1497—1576)也忍不住寫道:“這座城市啊,人口稠密。而令人眼花繚亂的,是他們天天美食,日日大餐,從五谷雜糧到山珍海味,從空中的鳥兒到地上的禽類?!?/p>
如今,坐落在維也納的奧地利國家圖書館里,還保存著一本15世紀的手繪菜譜。那里面最突出的菜肴,不是今天的炸豬排配土豆,而是針對多瑙河里的各種魚類,以及維也納森林里的飛禽走獸而研究出的五花八門的烹飪法。當時每道菜講求原汁原味和清淡口感,那是姻親政策帶來的意大利和西班牙食譜影響。同時,雖然土耳其大軍兩次對維也納的掃蕩,給這兒帶來了各方面的巨大破壞,但土耳其燒烤飲食的文化痕跡也被保留下來。所有這些,都為維也納人發(fā)展自己的“滿漢全席”做出了貢獻。
即便今天,維也納人依舊對形形色色的創(chuàng)意料理(Fusion Cuisine)情有獨鐘。如果說古拉什濃湯、清煮牛肉、灌血腸、小茴香熏肉、烤豬肘子、炒牛肝、煎魚、新鮮小土豆和燴什錦蔬菜,外加一杯好酒、一瓶山泉水和一杯奶油咖啡,是上了年紀的維也納人愛點的家常菜,那么,年輕的一代可就一頭鉆進既有亞洲風情,又不失歐洲口味的新式餐館,饕餮狂吃了!在如雨后春筍般四處林立的新式館子里,人們可以要杯奇特的應(yīng)季飲品,然后點一盤Tapas(西班牙式的小碟冷盤,主要由海鮮和熏腸組成),大吃Antipasti(意大利式冷盤,主要有各色腌制橄欖、西紅柿、茄子、朝鮮薊、八爪魚、貝殼和其他海鮮等)的同時,也少不了Dim Sum(港式早茶點心)!
無論是古典歐式的裝潢,還是簡潔明快的格調(diào),無論是華貴的餐廳,還是老式的咖啡館,無論酒莊,還是酒吧,維也納老老少少手執(zhí)酒杯,面對美食,耳聽小曲,你一言我一語,消磨時光,生活那個悠閑啊,不在話下。前來歐洲游玩的中國朋友品嘗真正的西式美味時,也會發(fā)出如此感慨:“民以食為天”一說,并非中國人的專利!德文有句諺語,叫“愛情穿腸而過”,言外之意:想表達愛意嗎?整出一頓大餐吧!若抱怨在歐洲吃不到美味佳肴,“中國胃”因此備受折磨,我想,那恐怕還是未得機會領(lǐng)略歐洲美食的風采。想想吧,如若無緣于歐洲美食“深度游”,在英國只吃炸魚薯條,在奧地利只食炸豬排,到了法國永遠是長棍面包加鵝肝,到了意大利只點番茄汁通心粉,拒其他菜肴于門外,那么,歐洲數(shù)不清的舌苔精品當然慘遭忽略,被無辜打入冷宮,不見天日了。美食天下維也納,眼見為實,大家來品嘗吧。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2014.11.08完成于維也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