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海南省的兩會上,省人大代表邢詒川“曬”出了他制作的“行政審批長征圖”,這張圖長達5頁A3紙,詳細記錄著一個投資項目從獲得土地到辦完手續(xù),需經(jīng)過30多項審批,蓋上百個章,全程最少需歷經(jīng)272個審批日。
不得不說,隨著去年第三輪巡視13個巡視點的巡視問題“賬單”全部曬出,讓大眾為之震驚。結(jié)果顯示,8大央企普遍存在關聯(lián)交易、利益輸送問題;環(huán)保部、文化部兩大國家部委,同樣被指出違規(guī)審批、利益輸送、利益交換等貪腐隱患……那么,到底是誰在為“紅頂中介”暗做“嫁衣”?似乎成了大眾心中久久的疑問。
我們欣然看到,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過去一年多來,國務院相繼取消和下放7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本屆政府減少三分之一行政審批事項的目標提前實現(xiàn)。
然而,面對中央對簡政放權(quán)的強勢推進,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既得利益的考量,只是將部分審批權(quán)力下放或者轉(zhuǎn)移至中介機構(gòu),甚至是有政府背景的“紅頂中介”,“官辦”色彩濃厚。
那些有著政府背景的中介機構(gòu)、社會團體,或是與政府有著特殊利益紐帶的中介機構(gòu)、社會團體,都可算作是“紅頂中介”。也正是因“紅頂中介”的普遍存在,攪渾了政府工作的井然有序。
揪出為“紅頂中介”暗做“嫁衣”的作祟“使者”,已是刻不容緩。由此觀之,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大道至簡,有權(quán)不可任性”,既要將權(quán)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又要真正讓“該放手”的權(quán)力回歸本位。減少政府對資源特別是優(yōu)質(zhì)資源的占有權(quán)、控制權(quán)、審批權(quán)、決策權(quán)和分配權(quán)等,必須把相關的權(quán)力及其利益放還給企業(yè)、社會和市場,唯有如此,才能簡政并放權(quán),永葆生機與活力。
(海外網(wǎng)2015.3.13陳小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