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江
[摘 要]國學研究經(jīng)久不衰,其精髓在現(xiàn)代依然具有推動我國社會文化進步發(fā)展的深遠意義。國學的核心表現(xiàn)為一種“中”、“用”、“和”的思維模式;其功能體現(xiàn)在價值傳承和文化浸潤兩個方面;其主要內(nèi)容則展現(xiàn)為治國思想、哲學思想、價值取向、經(jīng)驗總結(jié)等四相態(tài)。
[關鍵詞]國學 核心 功能 相態(tài)
[中圖分類號] B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12-0005-05
什么是國學?國學是相對于西學、新學而言的。
20世紀,我們從西方引進的一些學問叫西學,新文化運動中又有一些新的學問從國外引進,我們將其稱之為新學。相對于西學和新學,中國的學問稱之為國學。下面筆者試圖從國學的核心、功能、相態(tài)等三個主要方面談談筆者所理解的國學。
一、國學之核心
國學的核心表現(xiàn)為一種思維模式,即“中”、“用”、“和”?!爸小笔莾r值取向,“用”是行為規(guī)范,“和”是思想境界。
(一)中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本來自于中?!昂鸵舱?,天下之達道也”(《中庸》)?!爸轮泻汀保粋€國家能夠“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地各安其位,萬物就能夠生育發(fā)展。國學思維模式最重要的是“中”。“中”可以引申出“不偏不倚”,也可以引申出“公道”,我們說這個人很公道,就是說他不偏袒任何一方?!斑^猶不及”,超過了反而達不到,欲速則不達。正誤判斷以“中”為標準,“中”之外為錯。如:胡說八道之意為錯。這是怎么來的?因為我們把自己看作“中”,外面的人——外國人,看作是胡人,所以外國人說——胡人說,就是胡說。當時天地觀念,“天地位焉”是九重天,中國在中間一層,其余八重天的人說話叫“八道”。所以“胡說”加“八道”就是錯的意思。
至于行為判斷則以“中規(guī)中矩”為佳,引申為一視同仁為佳、一以貫之為佳。進而言之,從中到正,“依正,正己然后正人”。我們中國人講究依正,不要偏,所以“中”和“正”相聯(lián)系。“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綱舉”;“用心于邪,百補而千穴敗”(蘇洵)。從“正”又引申到“直”。孔子認為以怨報怨,不對;以德報怨,也不對。所以孔子主張“以直報怨”。實際上這邏輯線索是從“中”走過來的。
(二)用
中庸之“庸”,很多時候是“用”的意思??鬃佑芯湓挕白硬徽Z怪力亂神”,意思是不說怪東西、不講神。很多東西要實用,不要過多地拔高。所以孔子的“用”和中國儒家傳統(tǒng)的“庸”就是把自己修養(yǎng)好,這樣是為了在外面做更多的事。經(jīng)世致用,學什么東西,都要學以致用。陰陽不是表示哲學上的存在,而是強調(diào)陰陽二者的協(xié)調(diào)。在醫(yī)學上用陰陽來診斷病情。中國的氣也是用的,如通氣。我們經(jīng)常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說的就是“氣”?!暗馈?,就是指明解決事務的方向?!袄怼保F道,格物致知的道理?!靶摹?,心意要舒暢。“五行”是功能性的,金、木、水、火、土都有不同的功能?!爸泻弦弧钡摹爸?,是指學東西不是為了學而學,而是為了行?!爸泻弦弧保@就是我們中國的“用”,它構成了中國核心的思維模式。
(三)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不同中找到和,同中不和反而不好。所以“君子和而不同”,講人心隔肚皮,沒關系,人與人不同但可以和諧。“仁”,就是講兩個人之間的和諧,推及更高。此外還有人與內(nèi)心的和諧。只要內(nèi)心和諧,不需要借助外力,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而內(nèi)心發(fā)乎天性,再有人與約束的和諧。如受社會約束我們會不習慣,后來習慣了以后,就達到了比較高的境界,叫不逾矩;人與自然的和諧。順應自然是比較高的境界。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像水一樣,順其自然。最后還有人與社會的和諧。氏族社會產(chǎn)生的周禮,如德風。一般的老百姓像草,“德風”一吹過去,老百姓就跟著走。
二、國學之功能
把“中”、“用”、“和”這三個詞掌握了,在邏輯上推延,可以推出價值傳承和文化浸潤兩個功能。
(一)價值傳承
價值靠什么傳承?曉以名與利。所以中國對“中”、“用”、“和”的思想傳承是“曉以名與利”。名不正的話,你講的話別人就不聽,不順。所以名不正則言不順實際上就是“曉以名與利”。中國人非常講究一個人的價值傳承,別人記住你靠的是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就是給你傳承,而且還光宗耀祖。漏夜趕考場,就是為了光宗耀祖。族里為什么給孩子讀書,就是為了讓你通過光宗耀祖來實現(xiàn)價值傳承。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黃金屋就是利。
1.教化分為三種
第一,求成仕。通過科舉傳承,猶如考公務員。求仕靠什么來實現(xiàn)?一是發(fā)蒙的教材。如我們經(jīng)常講小孩發(fā)蒙了嗎?6歲去讀書沒有?發(fā)蒙教材中有《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等,其作用是發(fā)蒙,為考試打下基礎。二是題庫教材,就是“四書五經(jīng)”。把“四書五經(jīng)”的一些話讓你理解,理解“中”、“用”、“和”。
第二,求修為。價值傳承是人,人和動物不一樣,人是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要有修養(yǎng),求為人的一些行為,這就是求修為。修為包括《弟子規(guī)》、《增廣賢文》、《菜譚根》、《六藝》?!读嚒钒◣撞糠?。其一,禮,即禮儀。這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小孩第一節(jié)課在學校都要學禮儀,學怎么向老師敬禮。上課時不能歪著身子、斜著身子,要正襟危坐。上課時,學生的衣服不需要很高級,笑爛不笑補,打補丁沒關系,但如果一個袖子長一個袖子短就不正襟。危坐,指碰到師長的時候,坐凳子只能坐三分之一,所以很危險,很容易掉下去。正襟危坐就是禮儀。進教室不能穿拖鞋,因為那樣就不正襟。其中政治禮儀類包括:祭天、祭地、祭宗廟、祭先師先圣,尊師鄉(xiāng)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而生活類禮儀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儺儀、誕生禮、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比如說禮尚往來,也是屬于生活類的。其二,樂,以五聲八音為樂。西方國家是七聲,中國是五聲,即宮、商、角、徵、羽。中國沒有半音節(jié),我們只有幾個完整音。八音為器樂之分類,即塤、笙、鼓、管、弦、磐、鐘、柷等。這些都是屬于我們的樂,中國修身養(yǎng)性需要靠這些東西。其三,射。射為一種體育活動,是修身養(yǎng)性的,是培養(yǎng)君子風度的好辦法。所以一般體育活動既要有肢體動作,也要動靜相結(jié)合。其四,御。御為使馬之術。現(xiàn)在講駕車。其五,書,書法。一般一個人到國外去,表現(xiàn)自己修為的時候,總是說請你寫一個“字”,這實際上就是表現(xiàn)你的修為的一個側(cè)面。其六,數(shù),術數(shù)。要有了解數(shù)的計算方法,中國的數(shù)那時候沒有那么發(fā)達。
第三,求啟蒙。我們的價值觀隨著時代的變化,會與時俱進。比如說書院,除了求是以外,還啟蒙。比如說一些新觀點,就是書院提出來的。黃宗羲提出“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這是非常了不起的觀點。以前劉邦和項羽打天下,劉邦獲得勝利,所以國家是“劉家”的。黃宗羲在書院里提出的觀點,是從氏族社會,走向家國社會,再走向共和社會的思考。共和社會,“萬民之憂樂”,不是為了保衛(wèi)皇帝的江山,而是保衛(wèi)大家的國土。這些就是書院啟蒙,中國很多思想是通過書院啟蒙的。又如王船山認為,因為順必然之勢者,理也;理之自然者,天也。他告訴我們一個發(fā)展規(guī)律,順必然之勢,即我們要順其自然,不要和自然對著干。
2.術用
價值的傳遞是靠術用傳遞的。比如說巫術,巫術也是傳遞的。武術,少林就是學武術。醫(yī)術,它沒有上升到學問,但是起碼可以治點頭痛感冒。筑術,中國是江河之大國,不像希臘,是海洋之國。江河之國最大的特點,就是需要修堤壩,使洪水不要泛濫,所以中國的筑術很發(fā)達。匠術,我們的木匠、鐵匠。藝術,像繪畫、唱歌等。樂術,就是器樂。經(jīng)營術,就是經(jīng)常講的如何把“家”管好,以前員外家有管家,管家要掌握的就是經(jīng)營術。巫術很神秘,但融合性強,可和其他的術相結(jié)合,如和筑術相結(jié)合。清朝修運河,要打樁子,但樁子總是打下去就飄走了,打樁的人因此沒有了積極性。后來把筑術和巫術結(jié)合起來,把樁子前修得尖尖的,前面包一塊布。然后問打樁子的人,你最仇恨什么人,把那人名字、長相畫在布上,然后包在樁子的尖頭上,明天你打一錘,你的仇家就會疼一次。這樣,打樁的人就很高興,一棒一棒地打進去,每一根樁子都很結(jié)實。此外,巫術和醫(yī)術相結(jié)合也常見。
3.體驗
比如說墨家、兵家。曾國藩搞團練成功,有賴于兵家的思想,老百姓都可以體驗保衛(wèi)家鄉(xiāng)的感覺。中國的兵家有如何修碉堡和城堡的教導,團練就是讓老百姓體驗兵家的教導。鄉(xiāng)規(guī)、民約、家規(guī)是把自己這一家人過去的一些經(jīng)驗教訓,用體驗來傳承,大家身體力行。如王羲之家的家訓“夫言行可履,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恰恰;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兄弟之間講“恰恰”,宗族之間講“欣欣”,夫妻之間講“涓涓”。實際上就是講在中國,兄弟之間要恰到好處,親兄弟,明算賬。宗族欣欣,家族人丁欣欣向榮。信、德、孝、悌,這都是家規(guī),是要去做的,不是嘴上說,而是要落實在行動上。族訓,如“吾家王氏、首重孝悌,忠義勤儉、謹信親睦:耕桑之外,漁樵畜牧;讀書明理、不強求仕;仕行兼濟,止以遠恥”。這就是中國長期以來的價值傳承。可謂家有家訓,族有族訓。
4.外王
“王”就是管理的意思。中國以前的王,上面是天,中間是人,底下是地,把天、人、地結(jié)合起來,把它攏在一起,是治理能力?!暗馈?,孔子《論語》中寫的“道千乘之國”,“道”即治理,治理一個多少人口的國家,需要“敬事而信”,自己一定要專心致志把事做好,人家才會相信你。不少人在網(wǎng)站上說,自己很委屈,不受重用。筆者以為,你發(fā)點牢騷沒關系,但首先,你自己要把工作做好,比如你考試成績是否及格,會計的規(guī)則是否清楚。你說你是管大事的,但孔子說,要外王先要敬事,把自己的事做好。現(xiàn)在總經(jīng)理總是關心副總經(jīng)理干什么事,副總經(jīng)理總是關心中層干部干什么事,中層干部總是關心員工干什么事,員工只好關心國家大事。其次,“節(jié)用而愛人,而后使民以時”,節(jié)約愛人,使民有休息時間、工作時間。
孔子還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边@就講了兩種方法,第一種用政、刑,老百姓會怕,但是他還是不知道為什么不對,不知其所以然。如果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讓他不僅知道不對,而且自己會規(guī)范自己。中國的外王,治理能力也就是在“用”上起作用的。
(二)文化浸潤
中國的國學是通過追根溯源感受到文化底蘊的。這是中國國學的第二個功能。我們說通其源流,明古今之變而知所以然。追根溯源,通其源流,你才會明白?!拔釓闹堋?,周朝,氏族社會做得比較好。我們經(jīng)常講“古人云”、“圣人言”、“老人言”,講“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都是文化浸潤,耳濡目染。所以這些都是追根溯源,要找到一些源頭。
1.內(nèi)省
孔子說“行為發(fā)乎人性,不靠外力”。孔子的觀點是我們很多東西都是發(fā)自內(nèi)在的東西,要追根溯源?!叭曛畣省保改赣H死了,小孩要守喪三年,即使當官的也要回來守喪。然后大家就說守喪三年太浪費了,能不能不搞?孔子說不行,為什么呢?三年之喪的原因是什么?“因子生三年然后免于三年之懷”,小孩子生下來三年后,才能夠脫離母親的懷抱,母親一把屎一把尿養(yǎng)了你三年,你還不報恩?三年時間不報恩,你對得起父母親嗎?所以這就是發(fā)乎人性,并不是說一定要這樣做,而是說你不這樣做,自己就會覺得難受。后來我們又研究過,三年之喪,是25個月,兩年零一個月,這個時間正好和現(xiàn)在的母親生小孩后發(fā)出來的本體荷爾蒙時間一致,也是25個月。母親生完小孩后,會有本體荷爾蒙,這就是親情荷爾蒙,離開小孩半天,她心理就會難受,心都不會歸位,這是因為她的本體荷爾蒙在起作用。所以中國古代守喪三年也是25個月。可見這是孔子發(fā)乎人性的經(jīng)驗總結(jié)。朱熹理學及王陽明心學都是屬于內(nèi)心的。朱熹“存天理滅人欲”,而王陽明心學主要是講良知,每個人都有良心。有一次他的鄉(xiāng)里有人抓到一個小偷,這個小偷偷了一個老人的東西。有人說,你這個家伙偷東西沒有良心,老人的東西也偷。那個小偷說,什么叫良心?良心是什么?拿給我看看。王陽明過去說,什么叫良心,我告訴你。你把衣服脫掉,把褲子脫掉。小偷就把衣服、外褲脫掉了,只穿了一條短褲。最后王陽明說,把短褲也脫掉。小偷說,這可不行。王陽明說,為什么不行?這就是你的良知在起作用,短褲你不敢脫,說明這就是你最后的隱私。這就是內(nèi)省的辦法。
2.感悟
中國的文化傳承很多是靠感悟,成語、詩歌這些都是感悟。這些感悟首先來自于《詩經(jīng)》,它在感悟中國周朝及以前的文化。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是一種感悟。如對聯(lián)就反映了中國的文化傳承。在北京很多胡同里,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對聯(lián):“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有一人家,父親春節(jié)前去世了,他寫了一副對聯(lián),表達了自己的哀傷: “年在嚴不在,春回椿不回”。意思是年來了但是“嚴”(嚴父)不在了,春天已經(jīng)回了,但“椿”(父為椿,母為楦)沒有回。對聯(lián)有一種悼念之心,寫得相當好。中國人這種感悟,跟西方人不同,它由實而境,進而由境而美。由實而境衍生出不同層次,例如:取境,“雨中山果落,燈下草叢鳴”;造境,“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源境,“情多而不暗,才瞻而不疏”。由境而美則表現(xiàn)為:探美,“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審美,“踏花歸來馬蹄香,蟲聲新透綠窗紗”;追美,“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
3.反思
《道德經(jīng)》就是一種反思,“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怎么解讀?“道”是規(guī)律,或者是認識的內(nèi)在機制,“道”是“說”,“非”就不是我們認識的規(guī)律和機制了。當時的“道”沒有“說”的意思,“老子說”是“老子曰”、“孔子說”是“孔子曰”,所以理解為道可道,非常道,實際上是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還不到位?!兜赖陆?jīng)》是對人類社會重要的反思,不是玄學,而是哲學,是對規(guī)律的認識。應該解讀為,道可,道非常道。正所謂,人間正道是滄桑。閉著眼睛往前面走,肯定走不直。所以道可,道非,是常道。所謂道路,即道是直的,路可以是彎的。喜馬拉雅山的山頂是“道”,但是我們登喜馬拉雅山時可以從很多路走上去。所以“道”是基本的東西,是方向;路,就是達到“道”的途徑。如,名字。名,名正言順,字是調(diào)整。名好,可以名正言順。但是名不好,那怎么辦?不是取消它,而是加“字”調(diào)它。所以中國人都是三個月取名,三歲以后才取字。三個月取名能使小孩名正言順。為什么三歲后取字?因為三歲以后人會形成“兩向四型”。第一個是外向,第二個是內(nèi)向。外向又成為兩型,第一個是活躍型;第二個是急躁型。內(nèi)向也分兩種,一種是認真、仔細的內(nèi)向;還有一種是自責的內(nèi)向。小孩三歲以后一般會變成“兩向四型”,這時候要根據(jù)他的名來加以調(diào)整。如果小孩是外向的,名也是外向的,就要用“字”調(diào)內(nèi)向;如果小孩是內(nèi)向的,名也是內(nèi)向的,就要用“字”調(diào)外向。
比如諸葛亮,諸葛是姓,亮是名。亮字很好,意思是使大家光明。但是亮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它浪費資源嚴重,事無巨細。所以諸葛亮屬于內(nèi)向認真型,什么事都不愿意當頭,他總是當?shù)诙咽?。他辦事很認真,認真到事無巨細,家人在他三歲的時候就看出這個毛病了,所以給他取了一個字“孔明”,意思是在一個“孔”里面搞明白就行了。
顧祝同,中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參謀長?!白M笔鞘裁匆馑??祝賀普天同慶。祝賀普天同慶的意思是好,但是“?!币部梢院汀叭凇贝钆?,即“祝融”。“祝融”是火,火一燒,同歸于盡,不好,所以要調(diào)。顧祝同字“墨三”,“墨”,用黑來調(diào)紅,不要太打眼;“三”,狡兔還有三窟。歷史講“經(jīng)緯”,“經(jīng)”就是基,“緯”就是調(diào)整的意思?!敖?jīng)”是“四書五經(jīng)”,是基礎的東西;“緯”就是把它串起來。
4.夢尋
夢是對未來的追尋,其有“三延”。其一,塵世延。比如說中國有神與仙。神,中國把有權利的人叫做神,他的能量比較大,所以叫做神。沒有權利的人叫仙,所以我們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因為八仙是沒有權利的。何仙姑、鐵拐李是仙,中國把有權和無權塵世的劃分放到神話里去了。其二,功能延。就是順風耳、千里眼?!段饔斡洝钒讶说捻橈L耳、千里眼進行功能延。其三,緣分延。很多有緣沒分,或者有分無緣都很難受,所以我們總是想有緣分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比如說螺絲姑娘,找不到老婆的就想找一個螺絲姑娘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類似的還有七仙女、鏡花緣。中國很多的思想,都通過這些文化得以傳承。
三、國學之相態(tài)
(一)治國思想
1.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跟西方國家的管理學最大的差別是:西方國家講短板效應,儒家思想講桶底效應。西方國家講管理,桶子裝水,高和低的板子,桶能裝的水量由最低的那塊板決定,這就是短板效應。儒家認為,如果板子是一樣的,很好看,但桶底漏水,那么什么水也裝不住。所以儒家從孔子到孟子,最重要的治國思想是立本??鬃诱f“本立而道生”,桶底清楚了,方向就明白了。孟子說“天下之本在于國,國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身”,一個國家最后要落實到人,以人為本。
儒家思想的閃光點體現(xiàn)為生命的禮讓,把國家治理好,便是禮讓。國學學得好不好,開口說話就知道。有領導說,“治不好霧霾,提頭來見”。霧霾是治理的對象,治理的目的是圍繞對生命的禮讓,治好霧霾,能使大家生活好一點?,F(xiàn)在為了治好霧霾,卻要把人的腦袋都砍掉,那“本”都搞錯了。還有人說,“為了10月1日通車,不惜一切代價”。代價包括什么?包括人嗎?又如計劃生育口號,“寧養(yǎng)一頭豬,不生一個娃”。如果我們了解中國以人為本的理論,就不會說這些話。我們應當時刻記住對生命的禮讓。
2.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其核心是言與嚴。言必行,行必果。法家講搬木賞金,誰能把木頭從這里搬到那個地方去,就賞他一千兩黃金。開始大家都認為這是亂說的,但有一個人真的把木頭搬了過去,結(jié)果他就得獎了一千兩黃金。“搬木賞金”就是法家思想的案例?!耙谎约瘸觯嗰R難追”,嚴一步,海闊天空,而不是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就是法家思想。
3.兵家思想
兵家思想其關鍵是戰(zhàn)與利。如《孫子兵法》指出:打仗要和利益相關,無利不戰(zhàn),戰(zhàn)要有利,不打無利之戰(zhàn)。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是最高境界。中國的兵家思想,講究勢、謀、全,講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講究謀戰(zhàn)和利的關系。然后是全,從多方面考慮問題,全面考慮問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是全面的考慮。善后,就是戰(zhàn)后怎么休養(yǎng)生息。勢好,成本就會低,順勢而為。全,講究六合,東西南北上下。
4.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講究邏輯與空間思維,講兼愛,講非攻。不強調(diào)一定要打仗,通過大家兼愛去解決問題。最后變成普天下都是兄弟,講究的是生存的體驗。
5.道家思想
道法自然,治大國若烹小鮮。治大國,就像烹小魚一樣,慢慢地翻,不要急躁、狂躁,然后講究對生靈的舒展,而不是生靈涂炭。
(二)價值取向
1.警語
一般選自于“四書”,來自于“七經(jīng)”。以前我們說“四書五經(jīng)”,中國的國學應該是七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儀禮》、《樂經(jīng)》、《周易》、《春秋》、《孝經(jīng)》。《樂經(jīng)》好像失傳了,《孝經(jīng)》后來取消了。價值傳承也是價值取向。
2.為人處世的誡勉
中國的為人,可以概括為“五為人”。一是人格立起來,一以貫之,一視同仁。你對別人是怎么做的,對自己是怎么做的,人格立起來很容易,一以貫之,一視同仁。二是人性透出來,對父母親的孝順,是人性透出來的。三是人品雅起來,山不可無泉,花不可無蝶,人不可無趣。人品雅起來,最重要的就是幽默。所以說人生最高的雅就是幽默。所謂幽,就是幽幽地調(diào)侃一下自己,不傷大雅,也不故作驚人之語。所謂默,就是默默地等待上帝的召喚,不要著急,也不要去證明自己,這叫幽默。所以人能達到這種境界,就是真正的雅。四是人志強起來,一專之能,一技之長,一得之見,一事之效。一個人總要做一件事,從開頭到結(jié)尾都是自己設計的,最后做完又做成了,這時候說事情才有底氣。事情只做了一半,然后設計好給別人做,是不行的,一定從開頭到結(jié)尾把它做好,你才有說服力,別人才會服你。為什么大家服李光耀,就是李光耀設計的新加坡,最后做成了。五是人心暖起來,我們學有用的知識,還要學大用的知識,即具有人文關懷。
中國人的處事,可以理解為六方面。其一,無事不惹事。小和尚就是學了一點殺生、罪過,就到處用。他和老和尚過河,坐船人催艄公發(fā)船快一點,艄公果然發(fā)船快,一棒打死一條魚。小和尚馬上說:“罪過殺生?!彼麊柪虾蜕校骸白镞^是誰的?是艄公的罪過還是坐船人催艄公的罪過?”老和尚說:“他們都沒有罪過,是你的罪過?!毙『蜕胁唤獾卣f:“為什么是我的罪過?”老和尚道:“因為你沒事找事。”其二,有事不怕事,既來之則安之。其三,大事不了事,不敷衍了事。不是“鴕鳥政策”,而是要總結(jié)經(jīng)驗,下一次碰到事情,我們預防它。其四,小事不添事,就事論事。其五,好事不誤事,順水推舟。鄧小平值得我們學習。1977年討論高考,說高考很好,沒有高考,很多人就沒有發(fā)展前途,沒有讀書的機會了。鄧小平說,好事就要馬上做。當時的教育部長說來不及了,現(xiàn)在計劃都搞好了,還是搞工農(nóng)兵推薦吧。鄧小平生氣了,說既然是好事,就要馬上做,不要誤事,你做不成這事,我知道有人可以做這件事,可以找人做這件事。其六,壞事不入事,坐懷不亂。因為人性總是有弱點的,有一些是擋不住的,比如吸毒、賭博、色情,所以不要涉足。
(三)經(jīng)驗總結(jié)
1.總結(jié)各方見識
《詩》、《書》、《禮》、《樂》、《易》、《春秋》,是總結(jié)的學問?!对娊?jīng)》,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一部現(xiàn)實的詩歌總集,它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即公元前1100-600年的詩歌,約305首?!对娊?jīng)》一般分為風、雅、頌,反映愛情生活、生產(chǎn)勞動、傜役征伐等方面的現(xiàn)實。如,“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國是疆,幅隕既長?!保ā对娊?jīng)·商頌·長發(fā)》)其表現(xiàn)的是當時怎么抗洪搶險,大禹怎么做的,中國與外國的一些關系等。
《書》,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國學里的學問基本上是講“四書”。其中《論語》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現(xiàn)今存本共有20篇,表達了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仁、禮、義?!睹献印穭t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如仁政、王霸之辯。孟子很早就提出,當國王應該怎么當,要尊重民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而《大學》就闡明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質(zhì),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境界才能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jié)。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至于《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這就是說既不要狂躁,也不要無所作為,就是中庸。中國“中”和“庸”在這里面體現(xiàn)出來了。
《禮記》,它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秦漢以前)情況、典章制度、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
《樂記》。在中國已失傳了,樂為內(nèi)修。不同的音可和諧。禮為外在的規(guī)范。如:“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詩經(jīng)·小雅·鹿鳴》)一個人唱歌唱得好,“孔”就是馬上可以讓你知道,德行比較好。德音和內(nèi)修相聯(lián)系。
《周易》,它是一部中國古哲學書籍,是建立在陰陽二元論的基礎上,對事物運行規(guī)律加以論證和描述的書籍。陰陽并不是說簡單的本體論,而是使用的功能。
《春秋》是儒家的經(jīng)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2.追問成敗根源
兩漢經(jīng)學,就是在研究成功與失敗的原因是什么,漢武帝獨尊儒術,特別看重《春秋公羊傳》。為什么?因為其中寫道:元年春王正月。按照董仲舒的解釋是: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所有的東西能大一統(tǒng),才能使這個國家存續(xù)下去。大一統(tǒng)的思想很符合漢武帝的口味,因為從中可以引申出維護中央集權制、維護皇權的觀點,從而作為統(tǒng)一政治和思想的依據(jù)。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