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平
近些年來,我國的教育有很大發(fā)展、很多成就和改善;與此同時,也染上了一些頗具特色的毛病。其中之一,有人稱為“多動癥”,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實在太熱鬧、太喧囂、太緊張了,各種新潮的教育理念令人目不暇接,各種評比、賽課、檢查、參觀、培訓、會議、表格使人不堪重負,以至于有教師說現(xiàn)在只能“抽空”上課?!斑€學校一片清凈”成為許多人內心的渴望。
李鎮(zhèn)西的新作《教育為誰》適時地發(fā)出了清醒的吶喊。他提醒“我們走了很遠,卻忘記了為何出發(fā),”他一直對花樣翻新的新潮理論心存警惕,認為那種“一抓就靈”的偏方是把復雜的教育過于簡單化了。他質疑有的校長嘴上說是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滿腦子想的都是“彰顯特色”“打造品牌”“提升形象”“擴大影響”,實際上一心追求的是辦“局長滿意的教育”和“媒體關注的教育”。他自己的學校自從成為某個“培訓基地”后,校園里每天都很熱鬧。李鎮(zhèn)西后來公開發(fā)表聲明: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謝絕任何人前來“學習”,也不接待任何參觀。因為,學校不是商場,不是超市?!白屝@寧靜些,再寧靜些”的訴求,必須面對這個問題:學校的一切行為,究竟是為了什么?教育究竟是為誰?
這一問就抵達了教育的原點和初心,這正是我們都應深刻反省叩問的基本問題。關于教育是什么,學校是什么,可能見仁見智;關于學校不是什么,恐怕更容易形成共識:教育不是表演,不是作秀,學校不是供人觀瞻的舞臺,不是馬戲團。當葉圣陶說“教育是農業(yè)”的時候,就言明了教育是一種呵護人心、順應時節(jié)和天性的自然而然的生長,是一種春風化雨、陶冶侵潤的過程,是緩慢和安靜的。學校教育既不是功利主義的競技場,也不是博取眼球的雜技表演。以人為本、以兒童為中心的學校,理應是簡樸和誠實的。學校僅為兒童而存在。
這就是歸真返璞,遵守常識,回歸常識。所謂常識,就是人所共知的常理常情。老教師們都清楚地知道,過去的學校不是這樣的,學校就是學校,老師的形象是清晰而干凈的。上個世紀90年 代“教育產業(yè)化”的大潮,使學校熱鬧起來,興奮點是改制、收費、校辦企業(yè)、經營創(chuàng)收,是以經濟為中心的。當時對學校的批評,是學校應當像學校而不是像賓館,校長應當像校長而不是像老板。當下的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如此花哨、緊繃、累人的教育究竟從何而來,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它既有來自教育自身改革提升的需求,更多的卻是來自教育之外行政化管理的驅使。例如,打造學校文化特色、創(chuàng)設品牌、經營學校之類的時尚。李鎮(zhèn)西對此非常質疑,認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公辦學校,其性質、任務、功能、教育目標是國家規(guī)定的,并不需要各自發(fā)明創(chuàng)新,本質上就是一種“沒有特色的教育”,確是真知灼見。就打造文化特色而言, 起初或許有合理的初衷,就是在改善薄弱學校、促進學校均衡發(fā)展的過程中,由此快速提升學校的社會形象。然而,一所學校真正的文化品質和特色,只能是在漫長的實踐中逐漸凝練形成,不太可能一蹴而就。各種“特色”也有高下之分,如詩歌、武術、器樂等是“器物”層面的;感恩教育、賞識教育等似乎進入了文化層面, 但屬于“一招鮮”的“流行文化”。少數(shù)學校建立了人格教育、公民教育等價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校文化。但是,這不就是教育的基本宗旨和理想嗎?
在新潮迭起、口號翻飛的現(xiàn)實中,回歸自然的教育、樸素的教育,已經成為一種需要巨大勇氣的艱難抗爭。李鎮(zhèn)西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回到教育樸素的起點,遵循教育常識,面對我們眼前的一個又一個孩子,堅守良知。我知道我的這些聲音,很不合現(xiàn)在教育的‘主旋律,我也不可能改變別人的看法和做法。沒關系,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世界,我只是努力不讓世界改變我。僅此而已?!?/p>
我把李鎮(zhèn)西的這種努力,稱為“教育正常化”,它是教育現(xiàn)代化的基礎和前提。
(作者單位:北京理工大學)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