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春茂
【教材分析】
本節(jié)為《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①(必修)分子與細胞》第三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主要是介紹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屬于基礎層面的內容,承接前面一章《組成細胞的分子》,并為第四章《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的學習打下基礎。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學生對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有個基本的了解,為后面學習物質的跨膜運輸和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做好準備。教材中穿插了一個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和小實驗,旨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科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培養(yǎng)動手能力和觀察等基本的生物科研能力。教材中“與生活的聯(lián)系”部分內容可以讓學生體會生物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引導學生去思考生活經(jīng)驗背后的生物學知識,提高對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
【學情分析】
學生對細胞膜并不陌生。初中生物課學習細胞的基本結構時已經(jīng)對細胞有所了解。當學生用顯微鏡觀察細胞時是很難看清細胞膜的,并且學生容易把氣泡認為是細胞膜。因此可根據(jù)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引導學生思考細胞膜存在與否的問題。另外,許多學生在生物課堂上表現(xiàn)出對科學實驗研究故事的強烈興趣,而這一節(jié)內容中細胞膜的發(fā)現(xiàn)及成分研究中都可引出一些科學實驗,對這些實驗的介紹可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讓學生間接體驗科學研究與發(fā)現(xiàn)的過程,同時也可為他們第四章的學習奠定知識和情感基礎。
【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簡述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能力目標
用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制備細胞膜,體驗細胞膜的制備方法;能進行臨時裝片的制作和熟練操作顯微鏡。
情感目標
通過對伊紅注射變形蟲確定細胞膜存在的實驗及細胞膜成分探究的實驗的了解,進一步加深對唯物主義中的“世界的物質性”的體驗,并間接體驗科學研究與發(fā)現(xiàn)的樂趣;通過實驗增加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并提高科學素養(yǎng)。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⑴ 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⑵ 細胞膜對于細胞這個生命系統(tǒng)的重要意義
2、教學難點
⑴ 用哺乳動物細胞制備細胞膜的方法。
⑵ 理解細胞膜的功能,體會細胞膜對于細胞這個生命系統(tǒng)的重要意義。
【教學方法和手段】
應用實驗探究法、講述法、談話法、比較法、指導讀書法等,引導學生思考一系列問題,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動手、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通過清晰明了的板書設計,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一目了然。
【教學準備】
課前準備好實驗器材及學習過程中需要用到的細胞圖片、細胞膜結構模式圖(在教材的第7頁、第27頁及必修一的封面圖片即可借用)。
【教學體會】
學生在學習這節(jié)課時表現(xiàn)出較高的學習熱情,對科學家的探究故事尤其喜歡,且很樂意觀察圖片理解知識。
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是以最樸素的教學條件為基礎的。即使沒有多媒體及具體的實驗操作,也可以充分利用科學故事、教材上的圖片及語言的激發(fā)功能讓課堂生動有趣。當然若配上多媒體豐富的圖片和動畫展示,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不足之處是有很多,比如學生動手參與的活動幾乎沒有。時間安排上也有點緊迫。努力改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