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作舟
摘 要:母語遷移是指在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中,學習者母語的使用習慣會直接影響第二語言的習得,并對其起到積極促進或消極干擾的作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表明,母語遷移是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將影響其方方面面。本文旨在從理論角度探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中母語正遷移和負遷移對習得的影響,并指出在教學中正確對待母語遷移,合理利用正遷移,減少和避免負遷移,從而更好地提高二語習得的效率。
關鍵詞:第二語言習得;母語遷移;正遷移;負遷移
1.母語遷移理論
“母語遷移” 中的 “遷移” 是來自學習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名詞。但是,現(xiàn)在 “遷移”已經(jīng)不再僅僅局限于心理學,它早已經(jīng)成為一種跨語言學的現(xiàn)象,是應用語言學和二語習得的重要研究課題。心理學家將其定義為 “學習者之前的語言習得對后來的外語學習和外語行為的影響”。
最早提出“語言遷移”一詞的是Robert Lado,他在《跨文化語言學》一書中提出,學習者在主動學習外語或者被動接受外語的時候,他們會傾向于將第一語言及其文化中的形式、意義及它們的分布遷移到第二語言的學習中去。而現(xiàn)在普遍為語言學家們所接受的關于語言遷移的定義是Od1in(1987 : 27)給出的:語言遷移是由目的語和學習者已經(jīng)習得的或者還沒有完全習得的語言之間存在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導致產(chǎn)生的。事實上,母語遷移就是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的語言系統(tǒng)構(gòu)建中,以母語為起點,通過對比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一些異同點,將母語中的一些形式、規(guī)則遷移到第二語言中,從而或積極或消極地影響第二語言習得。
2.母語遷移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
母語遷移有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和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之分。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是一種經(jīng)驗的獲得對另一種學習起促進作用。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是一種經(jīng)驗的獲得對另一種學習起干擾或阻礙作用。
(1)正遷移的影響。母語正遷移的影響是指由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存在諸如語言習慣、規(guī)則和模式等的相似性或共同性,這些相似性或共同性有利于第二語言的學習。
首先,母語和目的語之間語音的相似性可以產(chǎn)生正遷移,而這些相似性有助于學習者在學習發(fā)音的時候更快更好地掌握發(fā)音要領,提高目的語的學習效率。
其次,詞匯、句法和語篇方面的相似性或共同性,也能使母語產(chǎn)生正遷移的影響,而這些方面的正遷移,更有利第二語言系統(tǒng)的構(gòu)建。
最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在文化上的相似性可以幫助學習者對文化背景和語境有更好的理解,如中日韓就是同源文化。
(2)負遷移的影響。母語負遷移的影響是指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差異導致母語對第二語言學習產(chǎn)生的干擾和阻礙作用。若學習者缺乏目的語相應的知識體系,就會高度依賴母語,這時便會產(chǎn)生負遷移。
首先在語音方面,以漢語聲調(diào)為例,由于漢語聲調(diào)具有區(qū)分詞義和詞性的作用,且四聲聲調(diào)是漢語獨有的,所以母語是其他語言的學習者,會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
其次,在詞匯方面,母語與目的語之間的差異也可能導致母語負遷移。詞匯作為人們語言交流的基本單位,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義。語言不僅包含著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取向。因此,在理解詞匯方面,不僅要注意詞語的基本概念,還要探究其文化內(nèi)涵及聯(lián)想意義。
最后,在文化方面,由于民族、 地理位置、 宗教信仰、價值觀念、 政治制度等的不同,各國文化不盡相同。而語言是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文化的載體。因此,語言本身常常折射文化的內(nèi)涵。比如漢語中的“初戀”不能譯成“first love”,而是“puppy love”。
3.積極發(fā)揮母語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作用
首先,合理利用母語的正遷移,在第二語言的學習和教學中,充分利用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相似性或共同性,積極發(fā)揮母語對目的語學習的促進作用。其次,對于母語的負遷移,在教學中就必須盡量減少和避免,從而更好地提高第二語言習得的效率。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不應片面地禁止學習者使用母語,而是應該合理地利用它為目的語的學習服務,揚其長,避其短,從而促進第二語言的學習。如果能利用學生的母語知識,遵循學習的遷移規(guī)律,積極發(fā)揮母語正遷移的影響,將非常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宮曉偉,王曉靜.論二語習得中的母語遷移理論[J].中國市場,2011(52).
[2]鄭桂芳.二語習得中的母語遷移及對策探究[J].大眾科技,2010(11).
(作者單位:澳門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