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維會
【中圖分類號】I20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8-0196-02
李清照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是一代詞宗。她的詞作獨樹一幟,將真摯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交融一起,渾然一體,在藝術(shù)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她將“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的婉約風(fēng)格發(fā)展到了頂峰,贏得了婉約派詞人“宗主”的地位。她的詞作之所以給人以強烈的真實感,,是由于詞中的情感和生活都是她的親身經(jīng)歷與體驗,年輕時的活波俏皮,成年后的獨守空房,晚年的以淚洗面讀來宛在目前。
少女時代的李清照不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閨房繡樓之內(nèi),而是踏出重門深院劃小船、蕩秋千,與家人游東京、觀花燈、逛街景,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現(xiàn)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氣息。在早年所作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寫道: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p>
這首小令真實地描述了她年少時一次愉快的郊游。幾位少女駕舟游玩,不覺天色已晚,卻絲毫不擔(dān)心回家受家長的責(zé)罵,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綠水紅蓮這些著名的景物,好像一幅清新別致的圖畫。透過這首詞,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李清照少女時代的成長環(huán)境,她無拘無束,無憂無慮,自由健康地成長著。 這個時期由于社會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個人心情舒暢,因此李清照的詞作內(nèi)容和格調(diào)都是歡快無憂的,其詞境也充滿著樂趣。加上其細膩的筆法,景物和感情的交叉描繪,使得這個時期的詞作個性鮮明,充滿浪漫主義情懷。
成人后,嫁給了志同道合的趙明誠,丈夫在外做官,李清照留守在寂寞的深閨之中。作為一個有著豐富情感的女性,她也有無法排遣的寂寞之情,刻骨的相思之苦。在《一剪梅》(紅藕香殘)中,她真誠地表達著自己的思念情懷: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p>
李清照一改往昔活潑俏皮、不知憂慮的少女形象,成了終日思情悠悠,愁腸蕩蕩的思婦,她劃船已不再“驚起一灘鷗鷺”,而是“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已不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而是等待“云中誰寄錦書來”。她送別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舉目所見,不管白云、飛雁、明月還是落花流水,時時處處皆與丈夫聯(lián)系起來,這種感情既執(zhí)著又纏綿,擺脫不開,又放不下,“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夫妻之間的相思之情被描寫得細膩委婉,使我們仿佛看到她眉頭的一顰一蹙,心頭的一震一顫,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躍然紙上。而在同時的《醉花陰》(薄霧濃云)中,李清照曲折委婉地抒寫離別之怨、相思之苦: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其中“瘦”字是“詞眼”,為全篇畫龍點睛之筆。作者先以“簾卷西風(fēng)”一句作動態(tài)描寫,借助西風(fēng)把簾兒卷起,讓簾外的黃花與簾內(nèi)以花喻比的人相互輝映,達到了花與人渾成一體,花瘦便人比花更瘦,形象地表達了閏中人愛情之深,相思之苦,寫情至此,堪稱極至。
歷史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到了1127年,李清照44歲時,發(fā)生了“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兵荒馬亂之中,趙明誠與李清照先后南渡。國破家亡的苦難又讓她更深切認識社會,再次拓展了她的視野,豐富了她的詞的創(chuàng)作空間。我們來看看她被稱為“千古絕唱”的《聲聲慢》(尋尋覓覓):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fēng)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詞描述了她在凄風(fēng)苦雨的黃昏到處找尋,似乎尋找昔日蕩過的秋千和歸來堂讀書品茶的樂趣以及與她志同道合的親人,然而一切都消逝了,眼前只有冷清凄慘的氛圍。她只好借酒消愁,寒風(fēng)中,曾為她傳送過佳音的雁兒此刻從北國飛來,帶來的卻是北地淪陷的壞消息。她俯視滿地凌亂的菊花,憶起自己曾自比黃花作詞寄與丈夫的事,可嘆花已殘、人已老、寄無人,心更感凄楚,時間更覺漫長。而窗外不住敲打著梧桐葉的細雨,仿佛滴滴震顫自己充滿憂思的心弦。這也正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曲折而又典型地概括了她南渡后飄零的生活、凄苦的處境和充滿悲哀的內(nèi)心世界。
晚年的李清照,朋友邀她春游散心,她人未出游,一想到溪上一對對游人追逐嬉戲的情景會使自己陷入辛酸的回憶,她便打消了泛舟的念頭,含著淚水,寫下了一首《武陵春》:
“風(fēng)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wù)f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p>
流離失所、飄泊天涯的疲憊令她“日晚倦梳頭”,國破家亡的悲痛使她“欲語淚先流”,心頭的酸楚郁悶使她想通過泛舟雙溪來排遣,但是國家的破碎、身世的漂泊、孀居的寂寞,晚年的凄涼,種種深埋于她內(nèi)心的沉重愁緒又怎是那小舟承載得起的呢?李清照把自己沉痛的生命體驗深植于她的詞作中,傾吐了歷史受難者的內(nèi)心痛苦,使《武陵春》的“愁”更有內(nèi)蘊,讓后人千古傳唱。
李清照的人生道路充滿了坎坷的。自小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身心得以健康發(fā)展;受到大自然熏陶,心靈純潔如天空;繁華的都市生活開闊了她的視野;在父親影響下,她廣泛涉獵詩詞歌賦;成婚后的她,婚姻的幸福美滿。靖康之后,她的生活被徹底改變了,國破、家亡、喪夫的打擊接踵而來,使她顛沛流離、孤寂清苦、痛不欲生。她把自己親身的經(jīng)歷和體驗融入了她的詞作中,“文人不幸文章興”,苦難的遭遇,不幸的生活使她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達到了高峰,贏得了“一代詞宗”的美譽,一首首錐心氣血的詞作,今日讀來,我們不能不為作者的才華感嘆,也不能不為作者的坎坷扼腕頓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