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晶
春節(jié)期間,央視推出《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么》系列報道。
節(jié)目中,有富家子弟回答,家風就是“不啃老不坑爹”;
有香港影星說,家風就是“退一步海闊天空,國比家大”;
有小孩說,家風就是“爸爸每周打我一次”;還有小夫妻回答,家風就是“老公掙錢老婆花”;
更有網友給出“神回答”:“我家風很大”……
調查得到的回答千奇百怪、五花八門,讓人感慨良多。
所以今天,我們也想給大家拋出這個問題,你家的家風是什么?
我們追問家風家訓,就是回過頭來尋找自己家庭的主流價值觀。
也許你當場不能給出回答,但回頭會思考;
也許你看到了其他小伙伴們的故事,也會去總結一下自己的家風。
希望我們的這次提問,可以讓你反思:我有沒有讓父母失望?是不是無愧于我的家風?
在這個新學期到來之際,希望大家不帶過多的行李,不帶相互攀比的蘋果N件套,
而是帶著你們的家風家訓前來報道吧。
家風就是……
也許,你對“家風”這個詞既熟悉又陌生,仿佛只存在于一些影視劇中,每每提及總有一種恍如隔世之感。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長期以來形成的能影響家庭成員精神、品德及行為的一種傳統(tǒng)風尚和德行傳承。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的家訓,不管是一個詞、一句話,還是幾句格言,也都承載著一段關于家庭的記憶。
中國有記載的家訓始于距今3000多年的周公《誡伯禽書》,之后的《顏氏家訓》《朱子家訓》《曾國藩家訓》更是為世人所知。家訓的初衷是端正門風,因其情真意切,容易讓人有所觸動?!对鴩視纷掷镄虚g督促晚輩“勤、儉、謙”;摘編了傅雷夫婦寫給孩子的180多封書信的《傅雷家書》,將中國知識分子的家教心得展現得淋漓盡致。錢學森赴美求學,父親錢均夫在臨別之際掏出一張紙,上書:人,生當有品,如哲、如仁、如義、如智、如忠、如悌、如教。錢學森說,這一留言讓他受用終生。無論時光如何推移,諸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等名句,它們早已不是某個家族規(guī)范族人的守則,而成為一種潛在的、無形的綜合力量,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滋潤著每個家庭。
口述史中的家風家訓
2015年5月,漢口學院近現代史老師朱曼給大一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yè),要求學生們通過跟長輩交流,了解自己家的歷史,完成“我家的近現代口述史”報告。談起布置這個作業(yè)的初衷,朱曼老師說:“之前我年過八旬的父親住院,我照顧他的時候,他給我講了很多平時沒怎么提過的往事。長輩真實地講述個人史可以有效地展現歷史的細節(jié),父親的經歷也使我更近距離地認識了中國近代歷史?!币惨虼?,朱曼老師希望同學們通過了解自己家庭經歷過的風霜雪雨,從中找到自己的根。
在探訪家史的過程中,不少同學才發(fā)現自己的家人也曾經是譜寫歷史的那一份子,也對家人口中常念的幾句“老掉牙”的家訓有了新的感受。張文君爺爺的故事讓她感受到抗日戰(zhàn)爭的殘酷和老百姓的不易,讓她明白了“生命是生活之基,生活是生命之本”這句話真正的意義所在。鄒子豪曾對爺爺的“吝嗇”非常不解,直到聽完爺爺一家因為窮只能眼睜睜看著叔公病死在家里的故事后,才知道“節(jié)約”二字對爺爺來說有多重要。黃金麗了解了她的爺爺由于時代原因沒上成學,但在艱苦環(huán)境中堅持終身學習的故事后,那種努力的精神更是讓她有了繼承爺爺的夢想繼續(xù)奮進的動力。完成作業(yè)后,同學們紛紛表示,“真不知道我們的祖輩竟有那么多豐富多彩的故事,也從中體會到了歷史與個人命運微妙的關系?!?/p>
但凡了解一些自己家史的同學都知道,長輩們幾乎都是“苦”過來的。他們經歷過生命受到威脅的年代,經歷過沒飯吃餓肚子的窮日子,也經歷過什么都得“計劃”的特殊時期。也因此,許多家庭的家訓雖然不那么“成文”,卻會在長輩們的許多生活習慣中透露出來。他們也正是用這種言傳身教的方式感染、影響著晚輩們,甚至有時候連我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下踐行著家風和家訓的教導。揚州大學王春元的奶奶為了家操勞了一輩子,讓現在的她深知“走滿天下端著碗,喜勤不喜懶”,并養(yǎng)成了勤勞的習慣。浙江工商大學錢珊珊的大姑幾十年如一日堅守著醫(yī)生崗位,讓她明白了工作的背后還有比錢更重要的東西。隨著改革開放的一步步深入,許多家庭還逐漸形成了有著鮮明時代特色的家風家訓。比如江蘇職業(yè)建筑學院王冠文從父親身上學到了“錢是掙來的,不是攢來的”這樣的金錢觀,又比如西北師范大學陳子明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養(yǎng)成了愛讀書的習慣。但不管經歷過什么樣的風霜,處于什么樣的時期,長輩們這種以小見大、以身作則的示范,都是傳承家風家訓最好最有效的方式。
為什么要重提家風
某國際小學招生,面試與家長面談,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家的家訓是什么?”為的就是考察每個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學生成長以及性格養(yǎng)成的影響。往小了說,從中可窺孩子們是否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大了說,其匯聚而成的城市精神、民族精神,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可以匯成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正能量。
有人說,如今古風不復,家庭單元日趨縮小,父母也不再像文人墨客那樣滿口文章,再談家風家訓已不合時宜。話聽上去有一點道理,實則本末倒置。家風家訓,只關乎德行,無關乎其它。北大教授張頤武說過,中國傳統(tǒng)家庭教育中詩禮傳家的內涵會隨時代變化,但核心價值不改。比如歷代家訓都諄諄告誡后人要厲行節(jié)儉,“始于儉,卒于奢,自然之理也”“治家舍節(jié)儉,則無所經營”“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之類的治家格言,隨處可見。這些表面看好像不屬于社會公德范疇,其實節(jié)約資源、愛護生態(tài)正是社會公德的表現,對于我們今天所提倡的節(jié)約資源和生態(tài)文明都有積極的意義。
正因為弘揚好的傳統(tǒng)家教可進一步潛移默化傳達社會規(guī)范,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中特別指出,要“大力倡導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家庭美德”, 習近平總書記在羊年新春也發(fā)表了“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的重要講話。這些基本要求和內容,也都可以從傳統(tǒng)家訓文化中得到呼應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