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海玲
【摘要】隨著中國教育教學制度的改革方案落實,素質教育已經(jīng)成為了中國教學的新方向,那么以往老師單方面性質的傳授性教學模式,就需要改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第一課時,是引發(fā)學生學習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所以第一課時中老師教學的內容和提出的問題,也應當是以調動學生學習欲望的,促進學生思考為目標??梢哉f第一課時是基礎,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第一時間。
【關鍵詞】小學語文 第一課時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9-0165-01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第一課時的教學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有一個最有效的思考過程,即以本篇文章為基礎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讓學生在未來的課時中通過解決問題來學習相關的語文知識。無論是現(xiàn)代的新課改、新課標等教育改革制度,還是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首先都要從第一課時的引發(fā)學習開始,而學生最后要做的也是接到在第一課時中遇到的問題。而小學學生,因為玩樂心較重,所以在第一課時的有效性關鍵在于老師是否正確引導學生進入到的學習積極的狀態(tài)中。
一、語文課堂教學的問題分析
在語文教學中,老師應當是把屬于自己的“教”和學生的“學”相結合,而不是把語文教學當做“背”,包括反復的背誦現(xiàn)代文、古文、詩詞等,這樣單一而枯燥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的大腦產(chǎn)生疲勞感,心理產(chǎn)生厭煩感。部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多的使用背誦的方式進行語文教學,這就令小學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時,失去了感受文學魅力的機會,讓原本豐富多彩的文學變得沉重而無味。有的老師在語文教學第一課時中的提問,過于簡單,提問的方式則是直接在詢問學生答案,比如:誰能翻譯這句話、這首詩,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而當學生思考的時候陷入瓶頸的時候,老師沒有幫助學生思考,而是直接公布的答案,并且設定了一個固定的答案,這讓學生失去的探究語文知識的樂趣。第一課時的教學的核心與目的,是引發(fā)學生思考建立自主學習意識的開始,但有的老師提出的問題,卻過于表面,沒有讓學生真正認清該問題涉及到的語文知識的真意。比如:當在詢問古詩詞的含義時,大部分學生只說出了詩詞的字面意思以及作者當時的心情,但卻忽略了詩詞中所表達的作者的氣節(jié)及思想,對于作者的經(jīng)歷只是草草帶過,因為只有深刻了解了作者的經(jīng)歷和思想才可以看清其作品的內在。語文第一課時,應當是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入口,一個令學生可以進入文學內在并感受和探索其含義的入口。
二、如何提高小學語文第一課時教學的有效性
(一)豐富課本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語文課本因容量有限,所以無法達到面面俱到,很多小學學生在學習散文等文章時,只了解到了這篇文章講的是什么,但對于作者為何要這樣寫,即寫作的目的和意義,學生就不太清楚。語文老師在教學時,應以語文課本為中心,向外擴展,對每一篇文章進行全面的解讀。比如:在講到魯迅的文章時,為了令學生可以更加直觀的理解文章的意義,在講課時,可以加入對魯迅成長經(jīng)歷以及時代背景的講解,學生通過了解魯迅的性格和其知識結構,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創(chuàng)作出的文章,就可以了解到文章具體的時代意義,在講到古詩詞、文言文時這一點尤為重要。大部分的古代文人,所創(chuàng)作的古文、詩詞,都是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的靈感可能在一瞬間出現(xiàn),這樣老師對前因進行全面的講述后,學生就可以更加清晰的感受到古文、詩詞中所包含的作者的靈魂和思想,當學生有了足夠的理解,在記憶方面也自然的會牢固許多。同時還減輕了古文與現(xiàn)代學生之間因年代久遠而產(chǎn)生的距離感。
(二)啟發(fā)教學,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這句話雖然未必正確,卻說明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語文、文學,不是一個人的學習,而是不同人思想的相互影響,課堂上,老師的提問,也不應局限于一個人的提問,小組討論很多老師都用過,但效果并不理想,因為學生沒有學會不帶情緒、不帶個人喜好的去看問題。老師在提問的時候,可以把學生分成兩個陣營以辯論的形式進行作答,但這里需要注意,分陣營的時候,不是以學生自己支持的觀點而分,而是以與學生相反的觀點來劃分正反雙方,以此讓學生學會客觀的分析問題。
比如:在講到愚公移山的時候,往往是把愚公堅持不懈的精神放在絕對的正面,而智叟則是反面。但以現(xiàn)代教育和文化發(fā)展來看,愚公單方面的決定了自己子子孫孫未來的生活,這屬于舊社會的思想,不利于現(xiàn)代小學學生的成長。針對這方面,老師可以讓學生分成兩個小組進行辯論。而辯論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正常的辯論,學生可以表達自己支持的觀點,第二部分則是交換觀點,以此來讓學生學會理性的客觀的思考和學習。而老師則可以通過第一課時中學生的辯論來收集需要解答的問題,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也為老師接下來的教學課時做好了鋪墊。通過客觀的提問,來讓學生學會客觀的思考和客觀的辯論、交流,這樣可以令學生更全面的運用自己的知識以及更靈活的思考。老師的提問,最怕的是學生會出現(xiàn)統(tǒng)一的思想和答案,而不同的思考和想法,不代表相反和對立的想法,學生的思考可以相近,因為相近也意味著更加的準確。
(三)主動思考,拉近學生與語文教學的距離
部分小學語文老師,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和自我表達、自主學習意識,就拿出課堂上的前五分鐘,讓學生分享自己喜歡的名人名言或簡短的詩詞,并且簡述學生自己對這些知識的看法,但部分學生因為本身對語文興趣不大,所以找的語文知識,都是同學代替找的,或是通過網(wǎng)絡上以完成任務的心態(tài)隨便找的。這只是看似提高了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的現(xiàn)象,實質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依然依附于老師,離開了老師的安排和吩咐,學生又會變回原樣。所以老師在規(guī)定學生分享自己喜歡的語文知識時,應當最大限度的擴大范圍,其內容可以是任何形式的文學作品,如:科幻、懸疑、探險等學生真正感興趣的內容,以此拉近學生與語文課堂教學的距離,提高語文第一課時教學的有效性。
三、結語
語文第一課時的有效性教學,老師需要注意對于學生心態(tài)的把握,在開始一篇新文章的時候,應引導學生的思想進入到新課中,而不是單一的打開教材,開始新的課文。第一課時教學的有效性,不會在一堂語文教學中就體現(xiàn)出其效果,并且老師還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而不斷改進教學內容,令語文第一課時教學的有效性可以一直促進小學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
參考文獻:
[1]李穎飛.小學語文第一課時教學任務分析[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2年02期;79
[2]常麗艷.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模式探究[J].才智.2013年28期:186
[3]張海燕.試論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J].求知導刊.2015年01期: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