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依卿
摘 要:晚報因其信息量豐富、報道風格親民,成為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徑,在科技傳播大眾化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本文以在寧波最受讀者歡迎的《寧波晚報》為例,在2013年7月1日到2014年6月30日的報紙中,運用構造周抽樣法抽取兩周的樣本,分析其科技報道的現狀和問題,進而對全媒體環(huán)境下晚報的科技報道創(chuàng)新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寧波晚報;科技報道:科技傳播
中圖分類號:G2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2-0038-03
《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yǎng)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我國公民獲取科技信息的渠道選擇最多的依然是電視(87.5%)和報紙(59.1%)。其他渠道選擇的比例依次為:與人交談(43.0%)、互聯網(26.6%)、廣播(24.6%)、一般雜志(12.2%)、圖書(11.9%)和科學期刊(10.5%)[1]。
《2013年寧波市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同樣表明,寧波市民獲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電視(54.25%)、互聯網(18.22)和報紙(17.60%)[2]??梢娫谛旅襟w迅速發(fā)展,大有與傳統(tǒng)媒體平分天下之勢時,報紙仍然是中國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2]。
創(chuàng)刊于1995年1月1日的《寧波晚報》以 “心系平常百姓,可讀可用可親”為辦報宗旨,因其信息量豐富、報道風格親民,成為寧波市擁有讀者人數最多、覆蓋面最廣的報紙,深受讀者的信任和喜愛?!?010—2011中國媒體品牌影響力檢測報告》顯示,寧波晚報品牌影響力位列都市報晚報總排行榜第25名,與羊城晚報、京華時報、揚子晚報、南方都市報等一道進入30強。在晚報系列排行中位居第12名。作為在寧波最受歡迎的報紙,被84%的寧波人首選的報紙,分析其科技報道現狀,探討全媒體環(huán)境下晚報科技報道創(chuàng)新,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一、選樣及研究方法
科技報道的選題、報道的方式、報道所在的版面、報道的篇幅、報道的數量和質量,都直接影響著科技報道的傳播效果。本文中所指科技報道包括科技新聞、科技界人物的訪談和報道、科技會議的報道等。
為了便于研究,本文以2013年7月1日到2014年6月30日發(fā)行的《寧波晚報》為總體,運用國外對報紙進行內容分析的常用方法“構造周抽樣法”進行抽樣,在一年的不同星期里隨機抽取星期一至星期日的樣本,并將這些樣本形成兩個“構造周”,對兩個“構造周”報紙的科技報道相關內容進行統(tǒng)計分析[3]。
兩個“構造周”的具體日期分別為:2013年7月1日(星期一)、2013年7月31日(星期三)、2013年8月13日(星期二)、2013年8月29日(星期四)、2013年9月6日(星期五)、2013年9月22日(星期日)、2013年10月12日(星期六)、2013年11月1日(星期五)、2013年12月10日(星期二)、2014年1月20日(星期一)、2014年2月19日(星期三)、2014年3月27日(星期四)、2014年5月3日(星期六)、2014年6月15日(星期日)。兩周14期的《寧波晚報》,共有364個版面,其中14個版面刊登了39條科技報道。
二、現狀及問題
(一)科技報道數量少
在抽取的14期報紙中,共有科技報道39篇,平均每期刊登科技類文章2.79篇。在被抽樣的各期報紙中,版面少的有12版,版面多的達40版。對于每期有幾十個版面的報紙而言,每期2.79篇科技類文章的含量毫無疑問是低的。
將報紙登載的科技類文章平均篇數與平均版數相比,計算出科技類文章的登載率,以此反映報紙對科技類文章的重視程度。通過計算,《寧波晚報》科技類文章的登載率為0.11。這一數據同樣說明在晚報,科技類文章所占比例極低。
(二)記者自采科技新聞比重低
筆者從記者自采、通訊員供稿、通訊社或其他媒體供稿和無出處四個維度對《寧波晚報》科技新聞的來源做了分析,所得數據如下:
如表1所示,《寧波晚報》由本報記者采寫的科技報道數量僅為11篇,占總報道量的28.20%,而由通訊員供稿或通訊社、其他媒體供稿的報道有26篇,占總報道量的66.67%。這說明晚報中大量的科技報道都不是報社記者自己采寫的。表中標明“無出處”的信息指的是講座通知類信息,如“天一講堂周六講能源問題”,“七夕觀星會邀你參加”等。
(三)科技報道以文字呈現為主
從科技報道的內容呈現方式來看,《寧波晚報》的科技報道以純文字報道為主,如表2所示,平均0.33幅/篇,單純的圖片報道更是沒有,圖表、漫畫等易于讀者理解的表達方式也很少被采用。
(四)科技報道沒有固定版面
對于每天有幾十個版面的晚報而言,報道所在的版面就顯得尤為重要,這關系到它們能否被讀者順利地讀到。《寧波晚報》的科技報道所在版面及文章數量如表3所示:
表中數據顯示,9條科技報道在“要聞”版,10條在“微播報”版面,其他20條則分散在12個不同的版面,由此可見,《寧波晚報》的科技報道分散在各個版面,并沒有專門的科普版或科普專欄,這使得科技報道力量減弱,效果遞減。
(五)報道內容以環(huán)境、生活健康為主
《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yǎng)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公眾最感興趣的科技信息是“醫(yī)學與健康”(84.7%),其次是環(huán)境科學與污染治理(38%)。在《寧波晚報》的39篇科技報道中,大量的題材與醫(yī)療、生活健康等內容相關,如《大熱天午睡不要超過一小時》《游泳游出紅眼病》《誰是霧霾“真兇”?》等,這些都是與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這充分體現了晚報類報紙 “貼近百姓生活,報道百姓喜聞樂見的新聞”之導向。但與此同時,報紙上對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宣傳卻很少,這離普遍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的要求還有一些距離。
三、全媒體環(huán)境下晚報科技報道創(chuàng)新對策
“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精神”是報紙的社會責任之一。2006年頒布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強調,要“大幅度增加”綜合性報紙科技專欄的數量和版面,鼓勵大眾傳媒打造科技傳播媒體品牌。除此之外,結合對《寧波晚報》科技報道的調研分析,全媒體環(huán)境下晚報科技報道創(chuàng)新還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夯實基礎,提高記者、編輯的科學文化素質
從科技傳播的角度講,記者、編輯是科技界和社會公眾之間的橋梁,他們對科學的認識和理解水平,對題材的選擇,對內容的把握,往往影響著公眾的科學概念、觀念和公眾的科學素養(yǎng)??萍紙蟮烙质且粋€知識含量極為豐富的領域,從科學前沿到高新技術,從工業(yè)、農業(yè)到醫(yī)學、金融,這都對晚報采編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他們是具有各方面知識的雜家,又要求他們具有較強的科技題材寫作能力。
然而,時下的編輯、記者大多是文科背景,在大學沒有接受過科學教育,并不具備深厚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同時,報社里科技記者的收入相較于其他的記者較低,使得記者隊伍不穩(wěn)定,無法培養(yǎng)出專職和成熟的科技記者,這都影響著科技報道的質量。
提高記者、編輯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與科技傳播能力是做好科技報道的前提和基礎。解決這一問題,記者、編輯應樹立終身學習、與時俱進的學習態(tài)度,在工作中學,向老同志學,向專家請教;經常閱讀各類科技報刊雜志,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和論壇,及時更新、優(yōu)化相關知識。報社需建立對科技新聞的相應獎勵制度,將教育培訓機制制度化,通過進修、輪訓,多方聯動,培養(yǎng)、強化記者、編輯的專業(yè)知識和職業(yè)技能,增強記者自采科技新聞的能力,增加科技新聞的數量,提高其質量。
(二)內容為王,科技報道應注重選題多元化
科技報道之所以被關注,是因為其內容是被大家所需要的。在全媒體環(huán)境下,科技報道依然是“內容為王”,其傳播的第一步是如何在內容選題上創(chuàng)新。調查數據顯示,《寧波晚報》的科技報道大多與環(huán)境、生活、健康有關,對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宣傳卻很少。
受眾的科學需求會隨著時間發(fā)生變化,日常生活中種種和科學有關的問題,都可以列入選題范圍。對科技政策、方針的報道,可以讓讀者及時了解最新科技思想與精神;對國內外重大科技新聞的報道,可以讓讀者了解各領域的科技新動態(tài);揭露封建迷信和偽科學的科技報道,可以消除不良影響,免使讀者上當受騙;健康、醫(yī)療、生活類的科技報道,可以幫助讀者樹立科學的生活觀,提高市民生活質量……
報社還可以根據不同版面策劃相應選題,甚至在同一版面設置多種選題。報道不能單獨地集中在科學方法、科學技術、科學精神、科學政策的某一方面,要注意選題的多元化。當然,選題定位的正面和準確,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不能為了多元化使選題存在誤導、獵奇傾向。
(三)結合熱點,以專題報道形式解讀科技問題
2014年2月19日,《寧波晚報》在“中國/聚焦”版整版轉載了新華社有關霧霾的報道《誰是霧霾“真兇”?》《長三角等三大區(qū)域污染源解析年底將初步完成》,比較全方位地解答了市民關心的霧霾問題;2014年3月27日,報紙在“世界/聚焦”版又整版轉載了新華社有關馬航的報道《衛(wèi)星又發(fā)現122個疑似漂浮物》。這兩條科技新聞都抓住了人們關心的熱點,但均未形成系列報道或專題,信息量有限。
以專題形式出現的科技新聞,能彌補單條新聞信息量有限的缺點,擴大報道的深度和廣度。一些重大的、有較多可挖掘信息、受眾關注度較強的科技新聞,報紙若能精心策劃,一定可以發(fā)現許多值得報道的亮點,從而形成報道的合力。
彭蘭教授認為,“專題信息的構成包括三個層次:核心信息、周邊信息和輻射信息?!薄昂诵男畔ⅰ睗M足受眾對信息的基本需求,實現報道的主要目標,是直接針對新聞事件或主題的信息;“周邊信息”是指與新聞事件或主題相關的背景信息、相關知識等,它們有助于豐富人們對當前對象的認識;“輻射信息”是指從當前新聞事件或主題引申出來的信息,如同類事件的信息,它們可以幫助人們進行縱向或橫向比較,在一個更大的坐標系上認識當前對象。[4]”科技新聞專題的信息也大致如此。以“嫦娥一號”探月衛(wèi)星專題報道為例,此類專題報道中有關“嫦娥一號”探月衛(wèi)星的構造、運行的軌道設計、地面應用系統(tǒng)等科技知識屬于核心信息和周邊信息,能夠給受眾提供專業(yè)背景知識;而月球的結構、其他國家探月的成果則屬于輻射信息中的科技知識,不但豐富了專題報道的內容,還滿足了不同受眾的多層次閱讀需求。
科技新聞應抓住社會熱點進行專題策劃,運用大標題、大圖片、頭版頭條、整版連版等形式,集中版面優(yōu)勢,以最快的速度推出新聞報道,多角度、多側面地展開深入報道。版面編排集消息、言論、特寫等于一體,將片斷的、零散的信息聯系起來,為那些超出人們認知范疇的事件提供合理的解釋,這樣的科技報道方能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
(四)細分受眾,選擇讀者關注的內容進行差異化傳播
傳播學的“使用和滿足理論”告訴我們,受眾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體,他們?yōu)榱藵M足自己的需要接觸和使用媒介,這種需要和社會因素、個人的心理因素有關。不同性別、年齡、職業(yè)、地域、文化程度的讀者,因為自身需求的差異,感興趣的科學話題也不同,對科技信息的關注程度不同。如男性對國家經濟發(fā)展(71.12%)和科學新發(fā)現(65.54%)最感興趣,而女性在醫(yī)學新進展、公共安全和節(jié)約資源和能源方面的興趣程度稍高于男性[5];城市老年人對保健信息比較關注,年輕人則對科學規(guī)劃職業(yè)生涯更感興趣;知識分子關注環(huán)境治理、食品衛(wèi)生安全,農民則想看的是科學種田、科學養(yǎng)殖、品種優(yōu)化與改良等知識。喻國明教授說:“受眾的分化形成了許許多多受傳者群落的‘碎片,傳播致效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必須開始特別重視每一細分的個性化族群的特征,以及每一位單一消費者的個性和心理需求。[6]”科技傳播既要遵循普惠制,也要注重差異性。科普就是要有針對性地從不同受眾的需求出發(fā),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他們喜歡的傳播形式進行宣傳,以達到最好的傳播效果。
(五)深入淺出,“軟化”科技新聞,讓受眾好奇閱讀
科技報道有很強的專業(yè)性,涉及的內容往往生澀難懂,比如一些新的概念、新的技術、新的發(fā)明,這要求讀者要具備一定的知識背景,如何把難懂的問題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表述清楚,化“硬”為“軟”,讓受眾好奇閱讀,是值得每個科技記者、編輯去研究和琢磨的問題。
1.人文化??萍夹畔I(yè)、深奧,對讀者的吸引力弱,這是其先天不足。但晚報若能摒棄科技新聞報道的傳統(tǒng)模式,在新聞中注入人文情懷和人文樂趣,這不僅可以使科技報道通俗化,也可以使其更加充滿人情味[7]。如《寧波晚報》的《近期我市發(fā)生多起一氧化碳中毒事故 醫(yī)生提醒:冬季洗澡要注意安全》,副標題“醫(yī)生提醒:冬季洗澡要注意安全”就非常具有人文關懷。
2.形象化。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長文章已經越來越不受歡迎了,現代人進入了“讀圖時代”。一張好的科技新聞圖片能起到“一圖抵千言”的作用,科技報道若能重點開發(fā)和利用圖片優(yōu)勢,用生動易懂的圖片來表達科學研究的專業(yè)內容,那么受眾必能在輕松愉悅的狀態(tài)下接受科技的熏陶。如《寧波晚報》的科技報道《“120”急救屢陷困境:高層住宅電梯容不下救命擔架 深轎廂電梯可贏得寶貴的搶救時間》,記者在報道時就制作了高層電梯和救護擔架的仿真示意圖,采用了圖文并茂的形式,將高層住宅電梯的困境清晰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另一篇報道《49歲男子昨重度中暑不幸身亡 最近一周我市熱衰竭和熱射病病人激增 預防中暑降體溫補體液最要緊》則直接附了橙色為底的“熱射病分解圖”,解讀了熱射病的病因、癥狀和易患病人群,圖片醒目,科學性和通俗性兼?zhèn)洹?/p>
3.生活化。科技涉及到每一個人的生活,讀者在生活中會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現象,記者要善于觀察,及時發(fā)現這類現象和問題,請有關專家和學者幫助讀者釋疑解惑,引導和指導市民的生活消費。如住房的科學裝修、綠色環(huán)保建材的選擇、瓜果蔬菜農藥殘留的去除、飲食的科學調配……如《寧波晚報》中《100名成年人中57人的眼鏡“超期服役”了鏡片使用年限一般不超過五年》《“感冒”久治不愈,當心亞甲炎》等主題就非常貼近民眾的生活。
許多讀者在面對科技報道時都會疑惑:這個科學研究有什么作用?對我們生活的意義在哪?如果記者在報道時能用具體的生活案例去充實和豐富抽象的科技信息,在生活案例中提取深刻的科學原理,相信報道更能引起受眾的重視,使他們產生共鳴。
參考文獻:
[1]王學健.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yǎng)調查結果公布[N].科學時報,2010-11-26.
[2]2013寧波市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主要數據[R].寧波市科學技術協(xié)會,2014(5).
[3]任學兵.信息傳播中內容分析的三種抽樣方法[J].圖書情報知識,1999(3).
[4]彭蘭.網絡新聞專題的特點、發(fā)展及編輯原則[J].中國編輯,2007(4).
[5]2013寧波市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主要數據[R].寧波市科學技術協(xié)會,2014(5).
[6]喻國明.解讀新媒體的幾個關鍵詞[J].媒介方法,2006(5).
[7]董玉芝.科技新聞報道要有人文意識[J].青年記者,2013(2).
[責任編輯:東方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