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華芳
內(nèi)容摘要:大學詩歌教學與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之間的關系異常密切,我們必須時時處處讓“我”出現(xiàn)在詩歌閱讀活動的所有的現(xiàn)場,從而關照生命、追求生命的存在感和舒適度。本文即從審美和有我兩個角度闡述教學策略。
關鍵詞:詩歌教學 存在感 舒適度 審美 有我
詩歌作為四大文學體裁之一,無疑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自從這種體裁形式誕生以來,一直呈現(xiàn)出旺盛的生命活力。為此,筆者試水詩歌教學,探討詩歌教學與生命意識之間的關系。
一.詩歌教學的本質(zhì)探察
《詩·國風·關雎序》說:“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睎|漢許慎在《說文》中云:“詩,志也?!绷頁?jù)《國語·魯語》載:“詩所以合意,歌所以詠詩也。”可見,“詩言志”之說早成定論,簡明地告訴我們,詩歌快速便捷地幫助我們表情達意;詩歌與人文因素緊密相連,共榮共生??疾臁对娊?jīng)》《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乃至現(xiàn)代自由詩的蓬勃發(fā)展,我們便會認識到,中國是一個詩歌國度,始終用多樣的詩歌記載著中華民族的情感史,抒寫著悲喜榮辱。所以,詩歌是我們的表情,是內(nèi)心情愫的符號,是思想夢想的外顯,是我們可以憑借用以浸潤生命的寶貴資源。
當詩歌作為教學資源進入課堂之后,它就具有了教育的價值。一方面詩歌的言語形式區(qū)別于散文、小說,具有韻律美、節(jié)奏感,能使學生習得相應地表達能力,并且學會用詩歌的語言和表現(xiàn)手法抒情言志,一方面學生能夠借助詩歌,進一步親近傳統(tǒng)的文化,了解社會、歷史,陶冶性情,升華人格,提高品質(zhì)。詩歌的教學本質(zhì)其實也應當是言語本位,和其他教學資源一樣都是服務于語文本體性質(zhì)的呈現(xiàn),使學生獲得語文能力。從具體實踐而言,詩歌尤其注重吟誦品味,自讀自悟,更加彰顯學生主體重構價值。
二.詩歌教學與生命意識的內(nèi)在關系
詩歌教學如果過分注重言語價值,忽略了它所承載的人文性,就會產(chǎn)生枯燥感,使原本生動鮮活的語言材料變得冷冰冰的。事實上,我們無法排斥寄寓在語言文字之中的人文因素。豐富的人文信息反過來能夠使詩歌的言語研讀變得有滋有味。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關注詩歌教學的意義與生命的內(nèi)在的關系,即時時處處讓“我”出現(xiàn)在詩歌閱讀的所有的現(xiàn)場,從關照生命、追求生命的存在感和舒適度。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用一顆心去喚醒另一顆心,生命教育就是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加強對自我存在的認識、把控,創(chuàng)造性地生活,享受生命的美好。再回過頭來考察詩歌教學的含義,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詩歌里每一個文字都是充滿溫情的,都帶著濃厚的情感色彩、人文氣息,都有著生命的因子。詩歌是生命的歌唱,生命必須詩意的存在著,詩歌與生命相伴而生。詩歌教學如果剝離了生命的含義,就必然蒼白、枯燥而毫無活力,詩歌也就不能成為詩歌,生命因而會黯然失色,至少失去了重要介質(zhì);詩歌教學也就不能稱之為真教育的教學,生命的濡染、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也就變成了無以為憑的空中樓閣。引領學生,詩意地棲息在詩歌的王國里,淘洗著靈魂,以保持它的圣潔和美好,這便是為詩歌教學找到了應有的境界。
三.詩歌教學落實人文素養(yǎng)的策略
發(fā)揮詩歌資源的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價值,必須切實和詩歌的有效閱讀緊密結合起來,順著詩歌的言語規(guī)律,觸摸詩歌的溫度。教學法告訴我們,適宜的教學策略符合教育規(guī)律,可取得教學效益的最大化。為此,筆者提出,從以下三個角度尋找最佳的實施策略:
1.審美策略。“審美是人類掌握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指人與世界(社會和自然)形成一種無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關系狀態(tài)?!币虼藢徝阑顒邮侨祟愔饔^世界與客觀世界的和諧通融的主動修為,關乎心理、態(tài)度、價值觀、情感和智力、技能等復雜的因素,是一項綜合性活動,既有很強的人文性,又有很強的技術性。審美活動這些通常的特點同樣也適用于詩歌審美教學活動。大學生經(jīng)歷高中階段的習得活動之后,總體上具備了詩歌鑒賞的一些技術技巧,但總體上尚處于“術”的階段,還沒有提升至“道”的境界,即尋覓詩歌資源中的人文修為因素,在習得更進一步的詩歌創(chuàng)作技能的基礎之上,獲得豐厚的人文信息,從而升華生命的內(nèi)涵。所以,教師有必要引領學生走進詩歌文本的核心,探察詩歌作者內(nèi)心的幽深處,從而開掘到巨大的人文資源寶庫,反思生命的存在。
從詩歌文本的蘊涵來看,每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都是作者心智的體現(xiàn)、靈魂的呼喊,都有著一段段觸動人心的故事。一部《離騷》就是屈原的心路史,人生演繹的現(xiàn)場記錄。我們了解這些詩歌文字背后的內(nèi)容就會感受到蘊藏在詩歌內(nèi)容之中的悲情故事,從社會學、哲學、心理學和文學藝術等多種領域立體審美,醒悟到屈原的悲劇根源在哪里,領悟到屈原何以以花比喻的良苦用心,領悟到“離騷體”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和所具有的審美價值。有了這些多角的審美活動,學生就會生成諸多認知,獲得寶貴的審美體驗。
審美當然需要一定的技術和技巧,比如:披文入情、知人論世這些傳統(tǒng)的審美方法,自然需要學生熟知并熟練運用的。初次之外,吟誦、考證、質(zhì)疑、專題定向研究、仿寫、改寫、創(chuàng)作等都可以成為審美活動的憑借。李商隱是一位善用典故的情詩高手,其詩作《錦瑟》一詩多處用典?!扒f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這幾句即包藏了豐富的意象,又巧妙地呈現(xiàn)典故。“曉夢”與“春心”,“蝴蝶”與“杜鵑”,既可入詩成為適中的形象,又暗含著相應的典故,虛實結合,營造了夢幻般、溫麗凄迷的意境,從而渾然天成地書寫不幸的遭遇和失落悵惘的情緒,思考其生命的存在感和舒適度。很顯然,探究他詩作中的典故,我們可以帶領學生解讀其文化意蘊,積累文化知識,獲得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雖然我們不倡導處處“掉書袋”,但是如果能夠在適當?shù)膱龊线\用適當?shù)牡涔?,則能夠使表達顯得莊重典雅,具有中國特色。
2.有我策略。如果單向地審美活動指向別人的生命領域的話,那么有我的審美活動則將單向轉化為“雙向的扇形”活動,即從“我”出發(fā),與詩歌文本、詩歌作者、社會背景及相關的文本、作者、故事等產(chǎn)生呈輻射狀的對話。此種對話方式即以“我”為中心,這種審美思路就為“我”反省作為個體存在的價值指出了正確的方向,從而產(chǎn)生極具撞擊力的生命存在感和深切地舒適度。
文學審美活動的本質(zhì)是“我”的活動,也只有有我的活動才具有審美的必要和價值。個體的“我”通過他人的“我”通常能尋覓到“我”的可能性,反思獨我的存在的幸福度、價值感,即產(chǎn)生一定的共鳴、排斥等活動,從而達到獨我內(nèi)心狀態(tài)的自我調(diào)適,思考獨我人生的走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內(nèi)涵,以求使獨我生活得更有意義。
柳宗元面對白雪茫茫的世界,心生感慨:“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苯柚谒拔摇钡膶徝阑顒?,我們便可以發(fā)現(xiàn),此四句詩為我們描繪了簡單而又多元的畫面,感受到詩人孤傲、獨守、超脫的處世態(tài)度和卓異的人格。通過搜索資料,我們即可獲知柳宗元在一種怎樣的狀態(tài)下沁出這首體現(xiàn)生命存在的吟唱。那么,此時的柳宗元便成為“我”的一面鮮亮的鏡子,照出“我”的魂靈:面臨生活的不幸際遇之時,我們又該怎樣安頓好我們的心靈呢?當“我”的生命舒適度增強的時候,我們便會感到一種灑脫自適的獨處的妙趣;當“我”的生命存在感呈現(xiàn)出一種迷惘、甚至危機狀態(tài)時,我們便會由衷地產(chǎn)生孤獨落魄感。不同的“我”產(chǎn)生了不同的解讀和共鳴,那么如果再進入到文本中繼續(xù)和詩人對話,那么,我們便會從作者的生命的世界里獲得了一種自我的超然感,升華至一種新的“我”的生命存在的境界。這就是詩歌審美的價值所在。
我們不排斥技術層面的解讀,但是最令大學生獲得最大的收益的還是生命層面的,最終留給大學生們印象最深刻的應當是詩人筆下,那位獨釣寒江的、具有象征意義的老翁,難忘那冷峻、寂然而又圣潔的白茫茫的畫面。從他我到自我層面的審美活動,學生就會久久回味這特有的人生意境。正像當代著名的哲學家周國平在他的寓言故事《白兔和月亮》中所言的“做一只真正幸福的白兔,獨具審美的慧心”。
哲學認同“我思故我在”的觀點,詩歌教學倡導有我的審美活動同樣也會因為有我的介入,詩歌文本才具有了審美的必要,學生才會因為從有我到他我,再從他我到有我的多次貫通而獲得對獨我的清醒認知,才會產(chǎn)生對生命存在的省察意識,從而使他們生活得具有積極的意義。
為了促進詩歌教學對生命的濡染作用,展示策略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活動最主要的形式,這一點我們從當代課堂理念中即可獲得支持,不再贅述。
參考文獻
[1]李永桑.文學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第三版.
[2]周國平.白兔和月亮.周國平文集第二卷.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
[3]笛卡爾.談談方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