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宋濤 朱騰騰
[摘要]通過一個理論模型表明:當資本一勞動呈替代關系時,資本的深化導致勞動收入份額的下降。利用2001-2010年的省際面板數據的經驗研究表明資本深化顯著降低中國的勞動收入份額,而FDI總體而言對勞動收入份額有一定負面影響。
[關鍵詞]FDI;資本深化;勞動收入份額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3.044
1 引 言
中國國民收入初次分配自20世紀90年代末出現一個明顯的特征,即勞動收入份額持續(xù)下降(王宋濤等,2012;魏下海等,2012)。數據顯示,1996年中國GDP中勞動者報酬份額為0.5145,而2007年下降到0.3974,降幅達0.1171;2012年勞動者報酬份額為0.4559,1996-2012年的總體降幅為0.0586。相對于發(fā)達國家,中國的勞動份額平均要低15~20個百分點,而與發(fā)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勞動份額平均也要低4個百分點(李清華,2013)。
在中國,勞動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尤其對中低收人家庭而言,勞動收入往往是其唯一收入。因此,勞動收入份額下降使得居民收入增長嚴重滯后于經濟增長,從而進一步引起居民消費增長過慢,降低國內宏觀總需求,影響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中國的資本也不斷深化,人均資本存量不斷增加。資本深化必然對中國的要素配置產生一系列的影響,并進而影響中國的勞動份額,如陳磊和張濤(2011)的研究表明,資本深化會降低勞動收人份額,魏下海等(2013)的研究表明,中國的資本產出比對勞動份額有顯著的負面影響。資本的深化一方面來自于中國自身的資本積累,另一方面FDI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FDI會形成資本積累,同時外資企業(yè)也會通過其他渠道影響勞動收入,邵敏、黃玖立,2010認為外資進入會降低中國工業(yè)行業(yè)的勞動收入份額。
2 模型和假設
假設經濟中存在一種產品,既為資本品,也為消費品。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并且沒有技術變遷,其資本總存量為K,勞動力數量為L,生產函數Y= F(K,L)為二階可導并且規(guī)模報酬不變。人均產出為y=Y/L,人均資本存量(資本集約度)為K=K/L,由于規(guī)模報酬不變,故人均產出函數為:y=F(K/L,1)=f(k)。
假設產出的價格水平可以規(guī)范化為1,資本折舊率為0,廠商通過選擇投入多少資本和勞動力,生產多少產品來極大化自己的利潤,即maxK,LF(K,L)-rK-wL:,其中,r為資本回報率,w為工資(勞動收入)。由于區(qū)域市場為完全競爭,廠商的極大化利潤為0,因此資本回報率:r=f(k),勞動報酬:w= f(k)-kf(k),家庭的勞動收入份額:e=1-kf(K)/f(k)。
假設廠商使用CES生產技術,生產函數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