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學
摘 要:該文從井網適應性、生產動態(tài)、地層能量、油水井連通情況等方面對石宅河區(qū)塊注水開發(fā)動態(tài)進行了分析,并對剩余油分布進行了描述。認為現用井網不完善,存在難以控制的死油區(qū)、邊角區(qū);注水后,區(qū)塊產量遞減減緩、含水率波動較大,總體上有上升的趨勢;對注水井井口壓力、油井靜壓等數據分析。
關鍵詞:注水 動態(tài)分析 剩余油分布 分析研究
中圖分類號:TE3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2(b)-0181-02
認為注水開發(fā)使地層壓力升高,地層能量得到補充;轉注井早期壓裂,在油水井間存在裂縫形成的優(yōu)勢滲流通道。建議限制注水井壓力,防止裂縫延伸,發(fā)生水淹;通過示蹤劑技術、干擾試井方法等方法,分析明確油水井對應關系,以便決策、調整注入水的流動方向;針對油層內未動用、難動用的剩余油,采取打新井、改善水驅、不穩(wěn)定注水、調剖堵水等措施啟動,達到提高采收率。
油田注水采油屬于油田二次采油。通過注水可以驅動原油向采油井方向流動,提高采油效果;另一方面注水可以保持地層壓力,一定程度避免因地層壓力下降而導致地下原油大量脫氣,粘度增加,油井產量減少。對注水開發(fā)進行分析是油田開發(fā)中一項重要的工作。通過對該注水開發(fā)動態(tài)分析可以評價注水效果,確定注采對應關系,為控制剩余油及開發(fā)中出現的問題提供解決依據等。
1 區(qū)塊現狀
石宅河注水區(qū)塊于2011年底開始注水,水驅理論控制面積2.415 km2,動用地質儲量57.54×104 t,主要采用正方形反九點法面積井網?,F有注水井17口(均為轉注井),理論受益井66口,井位分布(如圖1),原始地層壓力為5 MPa。區(qū)塊滲透率為1.24×10-3?m2,孔隙度為11.2%,油飽和度較高,平均50%以上。
該區(qū)塊主力開發(fā)油層為長6-1亞油層組,原油主要是從西南部生油層運移而來,形成儲油層,并且油層和水層交互發(fā)育,開發(fā)中含水較高。
2 注水開發(fā)現狀
注水區(qū)開發(fā)初期含水率在70%~80%,經過近4年開采至2011年12月(開始注水前)的平均含水率達到77.5%。累積產油3.76×104 t,累積產液19.40×104 m3,累積注水12.22×104 m3,注采比0.630∶1。2015年7月注水區(qū)油井開井65口,水井開井17口,月產油量364.6 t,月產水1 741 m3,含水率80.24%,月注水量2 751.6 m3,月注采比1.27∶1。區(qū)塊最近1年產液量基本穩(wěn)定,產油量波動較大,總體呈遞減的趨勢;含水率波動較大,總體呈上升趨勢。
3 注水開發(fā)動態(tài)分析
3.1 井網分析
經過論證區(qū)塊注水主要采用正方形反九點法面積井網。井網中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井網部分部位缺失井,導致平面上小片面積油藏很難被臨近井控制;注水井排存在錯位現象。
3.2 生產數據分析
(1)注采比,注采比(注入水量與采出液體量的比值)能夠反映液體注入量與液體產出量的關系,注采比值為1說明注入水量與采出液體量相等。月注采比能夠反映當月液體注入量與液體產出量的關系;累計注采比能夠反映累計液體注入量與液體產出量的關系,反映地層液體總的補充情況。該區(qū)塊累計注采比值為0.63,地層虧空較大。月注采比值達到1.27(如圖2),對地層的虧空達到補充效果。(2)含水率,含水率能夠反映井底及其周圍油水的分布,油井含水率上升說明地層水向油井流入比率增大,可能由于注入水流至油井、底水錐進、水層漏水、泵掛加深等情況引起,需要分析確定。該區(qū)塊開發(fā)過程中含水率波動較大,最高值86%,最低值67%,7月為80.24%,開始注水后含水率有上升趨勢(如圖2)。(3)產量,油井產量動態(tài)直接反映開發(fā)效果的好壞,而注水開發(fā)可以讓油井產量遞減減緩、保持穩(wěn)定或者達到增加的效果。該開發(fā)區(qū)塊單井平均月產液量由最高200 m3下降到目前的30 m3左右,開始注水后產液量下降趨勢減緩,最近幾個月保持穩(wěn)定。
3.3 地層能量分析
地層能量主要體現在地層壓力上。一定的地層,地層壓力越大能量越高。地層有足夠的壓力流體才能夠從地層流向井底。區(qū)塊原始地層壓力5 MPa,經過近5年的開發(fā),2012 年平均地層壓力0.6 MPa。注水開發(fā)后,2014年8口測壓井平均壓力1.129 MPa,普遍高于2012年平均地層壓力,可以看出注水對地層能量達到了補充效果。
注水壓力上升,對地層能量進行補充,為流體流動提供動力,但當地層壓力上升較大會引起儲層物性變化,且當地層壓力超過地層裂縫開啟壓力,裂縫延伸,油水井容易被裂縫聯通,發(fā)生暴性水淹,因此,需要限制注水井壓力防止裂縫延伸。
3.4 油水井連通性分析
通過測井曲線及測井曲線解釋結果對比,判斷區(qū)塊開發(fā)層位為同一亞油層組,長6-1層,因此長6-1層是連通油水井的主要層位,且繪制了多個井組油水井柵狀圖。(如圖3)
油水井柵狀圖可以方便地反映地層(油層)在井與井之間厚度變化情況,反映井鉆遇層位情況,從而推斷出油層在井網控制平面上的走向、展布情況,為明確井間連通情況、油層厚度提供依據。
3.5 剩余油分布特征
區(qū)塊剩余油在平面、縱向上分布面分布特征,該區(qū)未動用、難動用的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現有井網未控制的邊角區(qū),注采井網不完善的地區(qū),非主流線的滯留區(qū),構造局部高點位置??v向分布特征該區(qū)剩余油在縱向上主要分布在油層頂部區(qū)域,油層內相對低滲水洗較弱的部位。
4 結語
通過對生產動態(tài)、地層能量分析,區(qū)塊注水開發(fā)后地層壓力升高,產液產油量遞減減緩。建議限制注水井壓力,使其不超過地層壓裂工作壓力,防止裂縫延伸,發(fā)生水竄、油井暴性水淹。建議通過示蹤劑技術[1]、脈沖試井方法、干擾試井方法、利用速率關聯度法[2]等方法,分析油水井對應關系、注入水分布。針對油層內未動用、難動用的剩余油,采取打新井、補孔改層、改善水驅、增注、不穩(wěn)定注水、調剖堵水、化學驅、氣驅、深部調剖等措施啟動,達到提高采收率。
參考文獻
[1]喬守武,王鍇,宋志強,等.油田注水開發(fā)動態(tài)分析[J].內蒙古石油化工,2007(6):136-138.
[2]魏云,郭云輝.油氣藏井間連通性研究方法[J].遼寧化工,2012(9):960-962.
[3]趙忠義.油田注水開發(fā)動態(tài)分析[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2(10):28-29.
[4]王敬瑤,馬德勝,李軍,等.低滲透油藏超前注水開發(fā)井網適應性分析[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16,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