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用他自己詩中的話說,那是:南北驅(qū)馳報主情,煙花邊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橫戈馬上行??傻搅送砟?,他被從薊門重鎮(zhèn)調(diào)到太平的廣東,多次申請才得以回鄉(xiāng)養(yǎng)病?;剜l(xiāng)路上,他吟著這樣的詩句:戢羽樊籠四十年,水濱亦有白鷗天。君恩自是優(yōu)功狗,世事渾如看紙鳶。戀客青山隨處有,向人明月為誰憐。
他死之前,他的妻子遺棄了他。他素以慷慨著稱,不事私蓄,被斥退后竟至一貧如洗,甚至醫(yī)藥不備。
那么,他為什么會被斥退呢?就因為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逝世。張居正改革的反對派群起攻之,戚繼光也被誣為同黨。張居正死后,廷臣提醒萬歷,戚繼光是宮門之外的一頭猛獸,只聽張居正操縱,別人無法節(jié)制。
別人這么說也不是空口無憑。張居正入閣后重整軍備,戚繼光到位后發(fā)現(xiàn),自己只需要專心于軍備而不必參與政治,因為凡是應當安排的事,張居正他們已安排妥帖。1578年,張居正回江陵葬父,戚繼光派了一整連的兵護衛(wèi),這前后他們書信不斷。這些,都成了日后挨整的口實。
戚繼光所以如此,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對張支持自己的感戴,更主要的是他把這些作為建立新軍和保衛(wèi)國家的手段。
從古至今,用人有兩種態(tài)度。一種是,不管你過去是誰的人,只要你有本事并肯為我所用我就用,我就放手使用,就像齊桓公用管仲、唐太宗用魏征。他們的出發(fā)點是,是否對國家有利。另一種是,不管你有多大本事,只要你不是我的人,對國家有利我也不用。許多人就作了這種觀念的犧牲品。
鉆營的人,他只想投靠某一個人撈取好處,而堂堂君子,只想為國效力。可惜,他們常常由于上司的原因,被不分青紅皂白地貶斥,用過去的唱詞說,就是糊涂了盜跖顏淵。真是可嘆也夫。
戚繼光死后,有一個沒有遺棄他的朋友叫汪道昆,為他寫了墓志銘,其中有兩句是:“口雞三號,將星殞矣。”后人讀此,想想將軍生平,不禁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