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彥寧等
【摘 要】 從病因病機、治法等方面探討運用溫陽法治療雷諾氏綜合征及血栓性脈管炎等周圍血管病的臨床經(jīng)驗,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
【關鍵詞】 溫陽法;周圍血管??;臨床經(jīng)驗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5)07-0165-02
臨床上將心腦血管病以外的血管疾病統(tǒng)稱為周圍血管病,其包括動脈、靜脈、淋巴三個系統(tǒng)的疾病,中醫(yī)稱之為脈管疾病[1]?,F(xiàn)將趙凱教授運用溫陽法辨治周圍血管病的臨床經(jīng)驗介紹如下。
1 病因病機
中醫(yī)認為,血寒則凝。《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入經(jīng)而稽遲,泣而不行,可與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不通?!庇性疲骸昂畾饪陀诿}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蜷縮則絀急?!倍颊f明寒邪最易傷人經(jīng)脈,造成氣血澀滯,出現(xiàn)突然疼痛。四肢者為諸陽之末,周圍血管病因寒邪致命者,常發(fā)病在四肢部位。如血栓性脈管炎、雷諾病等皆多為寒邪所致。
寒為陰邪,易傷人陽氣,其性收引、凝滯,侵襲人體后滯留肌膚、經(jīng)脈、筋骨之間,引起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氣血運行障礙,常致病情篤重。寒邪傷人,凝滯經(jīng)脈,痹阻氣血,是導致周圍血管病的最常見的病因之一。其留置靜脈則痛有定處,膚色蒼白或青紫,甚或冰涼畏寒,趺陽、太溪等脈搏微弱或消失;在筋骨則不紅不熱,疼痛較劇,屈伸不利,動則痛甚。趙凱教授認為寧夏地處西北苦寒之地,寒邪為該地區(qū)主要的致病因素,陽虛證是臨床中常見證候之一。許多疑難疾病中后期均會不同程度出現(xiàn)陽虛證,尤其以周圍血管病為甚,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畏寒肢冷、面足虛浮、手足不溫、大便溏薄、夜尿頻多、口唇色淡、舌質(zhì)淡胖、苔白潤、脈沉微遲等。
2 治法
根據(jù)周圍血管病病因病機的不同,在臨床中周圍血管疾病的治療方法有以下八種:活血化淤法、清熱解毒法、溫經(jīng)散寒法、溫腎健脾法、利水滲濕法、補氣養(yǎng)血法、軟堅散結法及鎮(zhèn)痙通絡法[2]。 周圍血管病的發(fā)病原因和病理變化雖有所不同,但都存在血淤共性——血液循環(huán)障礙和微循環(huán)障礙,表現(xiàn)為瘀血、缺血、瘀斑、腫脹、粥樣斑塊、血栓形成、血管狹窄或閉塞等,甚至出現(xiàn)潰瘍或壞疽。故而目前中醫(yī)治療該病多從“痰瘀”理論,采用活血化瘀療法。
《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陽氣固,則雖有賊邪,弗成害也?!壁w凱教授十分重視陽氣對人的作用,加之地域特點,在臨床中辨證用藥,多用溫陽法為主治療周圍血管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驗案舉隅
3.1 雷諾氏綜合征 患者石某某,女,49歲,主訴:“雙手遇冷變色10余年,雙手指變硬2年”,于2014年冬就診我科門診,曾在外院檢查確診為“雷諾氏綜合征”,曾口服中西醫(yī)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遂來我科門診求治。刻下癥:雙手指尖至手掌部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青紫斑塊,伴見疼痛麻木,遇冷、情緒激動后加重,得暖則減,觸之不溫,皮膚彈性減退,皮膚變硬增厚,不能捏起,舌淡苔白,脈沉細。中醫(yī)診斷:痹癥;病機:血虛寒凝,血脈受阻。西醫(yī)診斷:雷諾氏綜合征。治則: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絡。方用當歸四逆湯合四逆湯加減。藥用:當歸20g,桂枝15g,赤芍15g,炙附子15g (先煎),細辛3g,通草6g,桃仁10g,三七3g (沖服),炙黃芪20g,桑枝10g,甘草6g,大棗5枚。后續(xù)服藥月余諸癥盡消而愈,隨訪未再復發(fā)。
按語:雷諾氏綜合征系肢端小動脈痙攣性疾病,多見于青年女性,常因寒冷、情緒激動后指端皮膚顏色出現(xiàn)間歇性蒼白、紫紺和潮紅的改變。該病好發(fā)于手指,其次是足趾,偶有累積面頰和鼻尖。發(fā)作時均不發(fā)冷,并有針刺樣疼痛和麻木。本病屬中醫(yī)“血痹”范疇。該患者由于血虛感寒,氣血被遏,以致雙上肢肢端青紫斑塊,疼痛麻木,符合條文“四肢厥逆,惡寒蜷臥”之癥,且于冬日發(fā)病,遇寒加重,得溫則減,符合當歸四逆湯證,投之即效。方中加炙附子、桑枝以祛寒通絡;桃仁、三七等藥物有助于活血化瘀;炙黃芪益氣。
3.2 血栓性脈管炎 患者馬某某,女,67歲,主訴:“右下肢及腳背灼熱刺痛1周”,于2014年8月3日就診我科門診?;颊呒韧蚰懝芗毎透伟┬懈蝿用}化療栓塞術,術后口服甘樂片、保肝槐耳顆粒抗腫瘤。1周前患者出現(xiàn)右下肢及腳背灼熱刺痛,行B超檢查示:右下肢深靜脈血栓。為求進一步治療,遂就診于我科門診??滔掳Y:面色萎黃,痛苦面容,右下肢及腳背呈紫黑色、微腫,捫之發(fā)涼,右下肢動脈搏動減弱,消退內(nèi)側足背游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呈條索狀,硬結節(jié)發(fā)紅疼痛,舌淡紅,苔白厚膩,脈沉細。中醫(yī)診斷:脈痹;病機:陽虛寒凝、瘀滯脈絡。西醫(yī)診斷:血栓性脈管炎。治則:溫經(jīng)散寒、活血通絡。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藥用制附片15g先煎,炙麻黃5g,細辛3g,炙甘草15g,干姜15g,炙黃芪30g,枳實20g,炒蒼術20g,水蛭5g,雞血藤20g,白花蛇舌草30g。6劑,水煎服,每日2次。囑患者:配合口服抗凝藥,肌注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抗凝;抬高患肢,禁止揉捏患肢。2014年8月9日再診:左下肢腳背灼熱刺痛減輕,變天則腳背、趾疼痛加重,口干,夜間心煩不眠。原方加玄參 25g,石斛 30g,酸棗仁 30g以滋陰安神。6劑,水煎服,每日 2次。2014年8月15日三診,心煩不眠,口干消失,左下肢腳背趾疼痛減輕,面色黃,行動扶拐,舌質(zhì)紅,六脈弦滑。繼守前法以扶陽鞏固。組方: 制附片15g先煎,炙麻黃5g,細辛3g,炙甘草15g,干姜15g,炙黃芪30g,枳實20g,炒蒼術20g,雞血藤20g,三七3g,牛膝 20g,白花蛇舌草30g,鹿角膠 50g,石斛30g,玄參30g。10劑,水煎服,每日2次。忌辛辣食物,后續(xù)服藥月余諸癥盡消而愈,隨訪未再復發(fā)。
按語:本病屬中醫(yī)“脫疽”范疇,為脾腎陽虛,脈絡固澀,外受寒濕所致。陽虛則陰盛,寒濕趁虛而入,氣虛血凝,經(jīng)絡堵塞,病久則元氣損傷,陰虛虧耗,體質(zhì)日衰,寒邪郁久化熱,致肉腐筋敗,骨節(jié)脫落。筆者認為,本病多為虛寒濕為患。治應以溫經(jīng)散寒、活血通絡為主,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巴▌t不痛,痛則不通”,可適當使用活血通絡藥物,如當歸、乳香、沒藥、紅花、地龍等。
4 討論
周圍血管病包括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雷諾病、大動脈炎、紅斑性肢痛癥、下肢靜脈曲張等疾病,臨床治療頗為棘手。雖然其發(fā)病原因與病理變化有所不同,但都存在血液循環(huán)障礙和微循環(huán)障礙,可歸屬于中醫(yī)“血瘀”范疇[3]?;钛龇ㄔ谥委熤車懿≈幸饬x重大,現(xiàn)已被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但活血化瘀不是治療周圍血管病的唯一方法,中醫(yī)講究辨證論治,只有辨證準確,才可收到良好的療效。
長期以來,趙凱教授根據(jù)“脈宜常通”之原則,結合寧夏地域特點,采用溫通法治療此類疾病。此法適用于肢體寒冷發(fā)紫,疼痛劇烈,舌淡,脈細或難以觸及等寒凝性慢性周圍血管病。《傷寒論》中用通脈四逆湯治陰證厥逆、脈沉微細欲絕之癥。趙凱教授臨證常以當歸四逆湯與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藥用麻黃、附子、桂枝、細辛、干姜、當歸、川芎、甘草等。諸藥合用,溫經(jīng)散寒,回陽通脈,搜剔瘀濁,具有改善肢體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同時配合補氣養(yǎng)血等法,療效顯著。
參考文獻
[1]韓智.周圍血管疾病的中醫(yī)診斷與治療[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5(10):453.
[2]尚德俊.周圍血管疾病治療八法[J]. 山東中醫(yī)雜志,1990,4(01):2-4.
[3]李萍,楊云坷.奚九一教授辨治周圍血管病經(jīng)驗介紹[J].新中醫(yī),2002,3(49):14-16.
(收稿日期:2015.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