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梅
摘 要:語文教學設計以教育理論和學科特點為基礎,分析語文教學的實際問題和客觀要求,制定語文教學計劃。本文擬從語文教學設計的內(nèi)容展開對語文教學設計的探究,以有效提高語文教學的課堂效率,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進步。
關鍵詞:語文教學設計 實施 教師 學生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是上世紀50年代以后逐漸發(fā)展成熟的一門綜合學科。布里格斯(L.J Briggs)指出:“教學設計是分析學習需要和目標以形成滿足學習需要的傳送系統(tǒng)的全過程。”[1]加涅曾在《教學設計原理》中說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tǒng)化(systematic)規(guī)劃教學系統(tǒng)的過程。本文所論述的微觀的課程設計——語文教學設計,是在中觀的課程設計的基礎上,依據(jù)語文課程標準進行的。語文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tǒng)設計,它需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驟進行。在進行語文教學設計中,應積極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所提出的課程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一、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設計是指對教學活動預期所要達到的結果的規(guī)劃,它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目標分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三者之間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然而,據(jù)筆者調(diào)查,初中語文教師在實施教學時,大都只追求學生知識水平學習目標,而忽視了語文課程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語文課程作為國家的母語課程,其特殊地位與作用是其他人文、科學學科所無法取代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2]
二、安排教學內(nèi)容
教學內(nèi)容設計是教師認真研讀語文課程標準、分析教材、合理選擇和組織教學內(nèi)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學內(nèi)容的表達過程。在實際課堂中,有些語文教師把教學內(nèi)容片面地理解為語文教材,語文教學僅僅是將書本上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忽略了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語文課堂應實現(xiàn)學生三維教學目標的要求。鐘啟泉教授從較廣的視野分析教材內(nèi)容和教學內(nèi)容的關系:教材(教材內(nèi)容)是教學內(nèi)容的一個成分,但不是全部。語文教學內(nèi)容既包括教學中對現(xiàn)成教材內(nèi)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師對語文教材內(nèi)容的“重構”——加工處理、改編及更換、增刪;既包括對語文課程內(nèi)容的執(zhí)行,也包括在語文課程實施中教師對課程內(nèi)容的創(chuàng)生?!敖虒W內(nèi)容是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3]所以,在語文教學內(nèi)容設計的過程中,并不能照搬教材,認為將教材內(nèi)容講解完或照本宣科一通后教學任務即完成的觀點是錯誤的。
以往的語文教學非常重視語文知識內(nèi)容(語言文字、文學、文化等)的傳授,所傳授的知識只是告訴學生“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并沒有告訴學生如何使用知識。語文新課程標準不僅強調(diào)語文基礎知識,更重視學生認知能力、元認知能力的提高。語文教師應改變語文教學觀念,精心設計語文教學內(nèi)容,使學生在習得語文知識的同時,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fā)展。
語文教學內(nèi)容是十分復雜的,縱向包括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的三個維度,橫向有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及綜合性學習的五個領域。如何在語文教學設計中將如此龐大的語文教學內(nèi)容融合在一起,需遵循以下四個原則:語文內(nèi)容與語文形式的統(tǒng)一;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的全面訓練,各種語文能力協(xié)調(diào)發(fā)展;語文課程資源的優(yōu)選與重構。
三、選擇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指師生在教與學雙邊活動過程中為有效完成一定的教學目的和任務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總稱,其中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中小學常用的語文教學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實驗法、實習作業(yè)法、演示法、練習法、參觀法、自學輔導法等方法。
(1)多樣性原則。各種教學方法都有自己的適應性,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例如講授法的使用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并且使用成本較低,通用性強,集思想教育于知識傳授。但究其本質(zhì)而言是一種單向性的思想交流或信息傳輸方式,主要是以語言為媒介,并不能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知識,以至于學生不能夠直接體驗教師教授的知識。又如當前課堂中較多使用的討論法,其優(yōu)點是對學生的需要反應靈敏,能較好發(fā)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獨立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還可以養(yǎng)成學生的合作精神,利于活躍課堂氣氛和學術氛圍。
(2)綜合性原則。語文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互動性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原則。我國現(xiàn)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是對注入式教學法的否定,“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盵4]學法是教法的依據(jù),教法是學法的示范,正如近代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所提出的“活教育原則”中所說的“你要兒童怎樣做,就應當教兒童怎樣學?!盵4]教法與學法之間是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的關系,在教學設計中,要綜合考慮教學方法的教養(yǎng)、教育、發(fā)展的功能,恰當、合理地選擇和配合教學方法。
(3)靈活性原則。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教學中,教師所面對的教授對象——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獨立個體,每個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及建立的知識結構各不相同,其智力能力水平也有所差異,這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并不能生搬硬套固有的教學方法,應根據(jù)學生的課堂反應,靈活使用教學方法。特別是語文這一學科,作為母語課程,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這就決定教師在使用教學方法時應注重與教材、學生、生活、課堂相結合,在教學實際活動中要根據(jù)情況隨時調(diào)整。
四、組織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就是達到教學目標的途徑。近代以來,我國的語文教學主要受德國赫爾巴特“四段論”(明了、聯(lián)想、系統(tǒng)、方法)和蘇聯(lián)凱洛夫的“五環(huán)節(jié)”(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yè)),這兩種教學理論雖各有其特點,但也不乏共同之處——二者都是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書本知識為主要目的,自然也就忽視了課堂教學中教與學的相互作用。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出現(xiàn)了眾多影響較大的有關語文教學過程的理論,如:上海市育才中學的“八字教學法”(讀讀、議議、練練、講講),上海市特級教師錢夢龍的“導讀基本式”(自讀課——教讀課——作業(yè)課——復讀課),湖北大學黎世法的“六課型單元教學法”(自學課——啟發(fā)課——復習課——作業(yè)課——改錯課——小結課),遼寧省特級教師魏書生的“課堂教學六步法”(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
受上述四種教學理論的啟發(fā),筆者結合語文課堂實踐及新課程標準,提出了以下五步語文教學過程(就閱讀教學而言):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新課的導入是教師引導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一個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語文教材是將選文以單元的形式編排的,每一單元主題或文體相近。語文教師可以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渲染某種氣氛,創(chuàng)設某種情境以激發(fā)學生情緒,使學生更快地融入課文中去,與文本展開對話。例如在上葉圣陶先生的《蘇州園林》時,可以播放一段蘇州園林的視頻,讓學生通過影像真切地感受蘇州園林“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譽。這樣能讓學生很快融入課文情境中體會蘇州園林的美,想象蘇州園林的格局,引起學生對文章的興趣,自然而然進入課文的學習。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朗讀是把無聲的文字化作有聲的語言,把單純的視覺活動轉化為各種感覺的綜合活動,從而加強對書面語言的感知和理解,深入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朗讀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閱讀感受力、理解力、欣賞力,還可以激活思維,引起聯(lián)想,培養(yǎng)語感,陶冶情操。語文教材選用的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蓖ㄟ^朗讀課文,學生可以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對作者、文本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會發(fā)現(xiàn)問題,在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中努力解決問題。
(三)合作探究,研討課文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在整體感知課文后,初中生能夠對課文中的有關問題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討論以找出答案。當然,語文是一門人文性、主觀性很強的學科,課文的閱讀常涉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就使問題的答案并不只有一個,當然其答案正誤必定是有一個評判標準的,關于標準如何制定的問題,這里因篇幅原因就不便展開敘述。這啟發(fā)語文教師在課堂討論中,要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對文章的感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知識儲備,積極思考,開放思維,正如《學記》中提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闭Z文教師應該轉變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觀念,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語文課堂中,教師不僅要教授給學生語文知識,還要教授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學習的方法。學生間的合作探究需要教師合理的引導,并不是放任自由而為之。
(四)把握主旨,小結全文
學生在學習課文后,需對文章的主旨有一個準確把握,這并不是指教師直接講授本文的主旨大意、中心思想,而是讓學生自己對文章進行口頭或書面的總結,概括出自己對文章的體會,以及學完本課之后的所獲所得,這可以檢驗學生對本課的學習效果。同時,這也是讓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自己去積累、感悟語文知識,更能夠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是參差不齊的,教師可以對文章中重難點以及中心思想做一個總結、概括。
五、板書或演示設計
板書是教師運用簡明醒目的文字、圖表和形象,勾勒出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結構的特點,引導學生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教學內(nèi)容,進行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的訓練,完成各項教學任務。成功的板書既是教學內(nèi)容的藝術展示,又是教學思路的直觀體現(xiàn),能夠揭示文章中心內(nèi)容,突出重點、難點,理清思路,啟發(fā)思考,它對教師課堂教學起輔助性作用。
隨著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和網(wǎng)絡通訊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現(xiàn)代語文課堂中采用CAI課件等其他方式以影音、色彩、文字、符號和圖形的組合,呈現(xiàn)和詮釋教學內(nèi)容,這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捷,使學生能夠同時以視覺、聽覺、動覺、操作覺感知對象,充分調(diào)動個體的感知功能。當前語文課堂中課件的使用,在某種意義上已替代了教師的板書,但部分教師過多依賴于課件,語文課堂可能成為教師單純“讀課件”,學生單向抄筆記,忽視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這就違反了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初衷,當前這種現(xiàn)象應引起教學工作者的注意與重視。
六、進行教學評價
語文教學評價是以教學目的為依據(jù),運用可操作的手段,對語文教學活動過程的效能和結果做出價值判斷,并為被評價者提供反饋信息的一種活動。
我們都知道語文的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它并不像數(shù)學公式或化學方程式是由一點一點的知識連接而成,并不是學完此課就能夠完全消化吃透。語文學習效果具有滯后性,學習到的知識并不能立即檢測出來,可能先前學習的效果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體現(xiàn)出來。因此,在課堂中,教師不必拘泥于規(guī)范的語文教學評價,采用標準話的客觀型或主觀型試題并不能準確檢測出學生在一堂課的收獲??梢圆捎每谠嚮驅W習檔案袋的方式,對語文學習進行過程性評價,而不是僅僅注重語文學習結果,這樣教師能夠更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更好地改進教學。
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更需要提高語文教學設計的水平。綜上所述,通過對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參考和借鑒,以及對我國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的思考,結合當前課程改革的背景和趨勢,本文探究了語文教學設計的內(nèi)容及步驟和教學設計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希望能夠促進當前語文教學,轉變語文教師設計思路。
參考文獻
[1] 孫可平.現(xiàn)代教學設計綱要[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 鐘啟泉,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施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12.
[4]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471.
[5] 陳鶴琴.陳鶴琴全集(第五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