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瑋
來美國前,一直聽說美國是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崇尚個人主義,只講個人利益,不顧集體利益。但孩子一進學校讀書才發(fā)現(xiàn),這里處處講的是他人,是合作,最嚴防的是“自我中心”。
美國小學的最初一年不是一年級,而是學前班,這一年的主要目的與其說是教知識,不如說是讓孩子們在心理、感情、社交上適應學校的群體生活,明白人和人相處的一些基本規(guī)則。其中的一個辦法,就是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為同學們服務。比如在全班排隊集合時,就需要有三個孩子分別做扶門的、當領頭帶隊的,以及排在最后關燈的。幾乎所有孩子都最愛當領隊,但大家馬上意識到:不管干什么,一切必須耐心等著,按同學們名字的英文字母順序排下來才輪到自己。
在美國的中小學里,沒有班干部。想當領袖,自己可以去組織社團,競選學生代表。而這些也都是從學前班時為同學們提供扶門、領隊、關燈等小小的服務開始。孩子們從中學會的不僅僅是秩序,更是“公共服務”的觀念。在美國,你聽不到“高薪養(yǎng)廉”等等說法,在整個教育中沒有“官本位”的痕跡,“官”就是一種“公共服務”。當你承擔了這樣的責任時,關鍵時刻不是在一片“讓領導先走”的呼聲中奪門而出,而是給公眾“扶門”。競選任何公職,大家比的都是“服務精神”。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做留學生時,那些外國學生,進門時發(fā)現(xiàn)身后有人,會馬上停下來給你扶著門,等你進去后他們再進去。剛開始我完全不懂規(guī)矩,一時手足無措。如今在美國生活了二十多年,發(fā)現(xiàn)這一套不僅學校里訓練,父母也教,孩子都懂。
公民之間如果能學會必要的禮讓,在群體活動中生成“自發(fā)的秩序”,無疑會減低事故發(fā)生率。中國是個擁擠的國度,更需要這樣的“公民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