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
文章的美感非朗讀無以體會到其中的妙趣。只有靜下心來認真的朗讀以至成誦,方足以體會文章的“音韻之美、文字之精,情感之切、意蘊之深,風格之新、手法之巧”。
首先是整體感知。據說是黃庭堅的一首小詩:“讀書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還需急思量?!睂W生誦讀之前,先應該對作品潛心思考,認真揣摩作品,務求對作品有整體上的理解和感悟,這時老師應該閃到一邊,就像一盤精美菜肴,放在學生的眼前,任何的講解在品嘗面前都顯得徒勞,學生細細的品嘗,最好用筆寫出自己的感受,在對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的基礎上,再小聲地讀作品,邊讀邊琢磨,反復捉摸不出的地方,暫且放過,在對作品有了比較深入的理解之后,再回過頭,咀嚼那些筋頭巴腦。以蘇洵的《六國論》為例,這篇文章酣暢淋漓,輕重緩急,恰到好處,猶如一曲震人心魄的交響樂。當學生對作品有一個整體的理解,勾勒出大體思路的時候,再讀文章,蘇洵對六國的痛惜,自然會流露出來,這時候教師再補充時代背景,學生明曉蘇洵此文目的不是嘆史,更主要的目的是鑒今,學生會進一步品味出蘇洵警告當權者、憂心國事的情懷。這時候誦讀文章語氣中,自然而然多了些憂慮。
其次是咀嚼細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重在學生個體展示,個人在誦讀中的感受。下面以“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來說明。這一小節(jié)寫祖輩父輩的“得之難”,和子孫的“失之易”,鮮明的對比來證明“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這一分論點。學生如果能夠分析出結構,在讀的時候,眼前顯現的是先輩們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語速相對緩慢,“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敝匾魬釉凇氨薄皵亍薄俺叽纭鄙?,而“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充滿了痛惜之情,如棄草芥,基本可以一字一頓?!敖袢崭钗宄牵魅崭钍?,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边\用夸張的修辭,充滿了對子孫的嘲弄,語速加快,重音加在“今日”“明日”“一夕”“起視”“又至”。品味細節(jié),學生思維之間不斷碰撞,自然能品味到精妙。
在誦讀過程中,還要注意幾點:一、古詩文及囿于學生閱歷難以理解的作品,教師要引導學生以今“度”古,以古“化”今,作為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更有效誦讀的背景材料不應過早的展示給學生,學生能從文本中能品味出的,就引導他們從文本中找出相應的語句。二、齊讀的效果遠遠比不上學生自己的品讀,學生教師的示范讀效果來得好,真正的朗讀應該是個性的,需要用心去悟的,課堂上的齊讀追求了熱鬧,抹殺了個性,是不足取的。
總之,朗讀應該理解為基礎,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全憑心意用功夫”,在朗朗書聲中,提升自我,安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