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鑫
內(nèi)容摘要:《琵琶行》是詩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本詩巧用形象類比法,對琵琶女與詩人進行形象類比,從而抒情言志,使文章富有極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
關(guān)鍵詞:白居易 《琵琶行》 形象類比法
《琵琶行》一詩巧用形象類比法,把琵琶女與詩人兩個看似毫無人生“軌跡交點”的人物形象的不幸遭遇,悲憤情感等方面進行類比,最后融合為一,進而讓兩個藝術(shù)形象都發(fā)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
詩人巧用形象類比法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從人生經(jīng)歷看,他們都有從春風得意到落魄不堪的不幸遭遇。
我們知道詩人白居易少年時期聰慧能詩,29歲就中進士,到三十六歲都順風順水,官至翰林學士。然而從《琵琶行》的序文“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便知:詩人此時因越職上書言事,觸怒當朝權(quán)貴,被貶為江州司馬。由此,詩人的境遇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琵琶女從她的自訴中“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我們了解到:琵琶女年輕時是一個貌美如花,才藝雙全的藝人,她的名聲顯赫,紅極一時?!拔辶昴晟贍幚p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這是她人生最美的時光,然而她最得意的時刻,也隨著青春的流逝,成為了記憶。因為歲月流逝,年長色衰的她,只能“老大嫁作商人婦”,回想自己昔日“五陵年少爭纏頭”的時光,也只能“夢啼妝淚紅闌干”。
二.從個人與時代的關(guān)系來看,他們都是被時代無情拋棄的對象。
在那個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一心想為朝廷效力的白居易,并不被同僚們認可。因宰相被刺殺,白居易憤然上書“急請捕賊”,案件查明后,按理說最早上疏請求急捕兇手的白居易應(yīng)是有功之臣,不料反而由此得罪,當朝權(quán)貴們攻擊他越職上書言事,借此陷害。詩人白居易被無情地這個時代拋棄了。對琵琶女來說,在這一個女子沒有獨立人格的時代,女人是沒有獨立于男人世界之外的人生價值的。即使在琵琶女色藝俱佳的時候,她的價值和歡樂也都是男人們給予的,詩文中“五陵年少爭纏頭”就是最好的佐證。當她人老珠黃,“門庭冷落鞍馬稀”,最后嫁作商人婦,不僅遭別人的冷落,連自己的丈夫也冷漠自己,留下她在江口孤守空船,只有秋月與她作伴的悲慘結(jié)局。
三.從人生況味看,他們都是知音
作為官至翰林學士的白居易,現(xiàn)在卻“謫居臥病潯陽城”。作為京城“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的藝人琵琶女如今卻“門前冷落鞍馬稀”。相似的人生境遇,肯定有相似的人生況味,他們都深深體味了人生的落魄、凄涼與無奈。于是便有了“忽聞水上琵琶聲”,詩人就忘歸,尋聲相邀,“添酒回燈重開宴”,因為兩人都體味到相同的況味,兩人便成了知音。原來“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也敞開心扉,訴說自己的不幸遭遇。詩人白居易和琵琶女都把對方看作能理解自己不幸的人生知音,于是便有了從“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發(fā)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到“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為什么琵琶女和詩人的經(jīng)歷有這么多的相似之處,其實這也是詩人白居易要用形象類比法寫這篇《琵琶行》的出發(fā)點。在當時那樣的政治背景下,詩人被人誣告,被人排擠,同時君主也不辨是非,作者很難直抒胸臆,發(fā)泄自己心中的滿腹怨氣,但是眾所周知,中國文人是不會憋著自己的怨氣的。正如《文心雕龍·明詩篇》云:“人稟七情,應(yīng)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不平則鳴,有感必發(fā)?!庇纱耍髡呔退茉炝伺门@一人物形象,巧用形象類比法,既不留給權(quán)貴誣陷的把柄,也不失真地借此向讀者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
詩人巧用形象類比法,讓琵琶女像鏡子一樣直觀地把自己的悲憤情感呈現(xiàn)出來,彼此為知音悲泣,詩人已把自己和琵琶女兩個藝術(shù)形象揉為一體,敘寫琵琶女的淪落之情,正是表現(xiàn)自己的失意之情。正如《唐賢小三昧集》所評“感商婦之飄流,嘆謫居之淪落,凄婉激昂,聲能引流”,使《琵琶行》一文像琵琶聲一樣,富有極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
參考文獻
[1]朱銀錦.評《琵琶行》的借人抒情藝術(shù)[J]長沙通信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 2004
[2]邱華全.琵琶女,一面特別的鏡子——《琵琶行》人物形象探討人文論壇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