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娜
摘 ?要:新課程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于是小組合作學習成了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但是,由于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尚有不足,致使小組合作學習在實踐中遠未發(fā)揮其應有價值。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小組合作中的弱勢群體,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效果并未超過個體學習。因此,小組合作學習必須關注弱勢群體,才能發(fā)揮合作學習的效能。
關鍵詞 小組合作學習 ?弱勢群體 ?數學教學
1.小組合作學習中弱勢群體內涵
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弱勢群體現象,主要是指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一部分學生未能正確進行自我在小組內的定位與功能發(fā)揮,使得自身在小組內的價值淡化,甚至游離在小組合作的邊緣,不能正確實現自身在小組合作內價值的現象。其主要表現是學生不關心小組合作的內容、不能充分參與到小組合作之中,不能在小組合作中體現自身的價值。忽視弱勢群體必將影響小組合作的效能。
2.小組合作學習中弱勢群體的類型
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弱勢群體”,主要有五種類型:一是“膽小”型,這些學生上課時能夠認真聽講,思考問題,卻因膽子小,不敢參與交流,久而久之,便置身事外了。這樣的學生可能在學習的初始階段成績不會太差,但若長期不主動參與,必將影響到其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及思維能力的拓展;二是“懶惰”型,主要表現為在學習上有惰性,不愛動腦筋,習慣于“吃現食”;三是“興趣缺乏”型,這類學生認為學習枯燥無味,缺乏學習原動力,在學習上投入的精力、時間較少,學習目的不明確,態(tài)度不端正,所學知識膚淺零散,形成知識的斷層,從而影響更高層次的再學習;四是“學習方法或知識缺陷”型,這類學生雖花了不少的時間、精力,但學習方法不對路,形成知識的夾生層,造成知識的短缺和思維方法的簡陋,又反過來嚴重影響了這些學生的學習情緒;五是“生理或智能障礙”型,這類學生一般較少,個性十分自卑。
3.數學小組合作學習中弱勢群體成因分析
3.1小組學習的目的不明確
在數學小組合作學習中,對“合作的目的是什么”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未進行過界定。有人認為,該專業(yè)旨在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團隊精神。但在數學小組合作學習實踐中,人們不難發(fā)現: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優(yōu)秀的學生作為領頭羊,受到很大的鼓勵,學習興趣和成績越來越高,而部分“弱勢群體”則被邊緣化,學習數學的信心和對數學的喜愛受到挫傷。種種對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解,勢必會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
3.2小組的學習方式枯燥
數學是一門趣味性較低的科目,多數教師比較注重聯系理論去介紹、分析和講解,而忽視分析研究適合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方法。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已被許多學校和學生所接受,但目前大多數人并不知道小組學習的方式應關注到每一名學生,尤其是最需要關注“弱勢群體”。作為參與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生,必須要理解小組學習的方法和意義,如果不能理解,就不可能讓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充分發(fā)揮作用。
3.3部分教師的知識技能不夠
從目前數學教師的知識技術水平來看,有的仍沿襲了過多陳舊的知識,跟不上新時期的需要。常見的表現有:思想的更新、創(chuàng)新不多,理論基礎比較薄弱,所學的知識落后于時代,如現行的數學教學方法多為靜態(tài)、滯后的方法,甚至部分教師依然只關注“尖子生”,這對“弱勢群體”是一個很大的傷害。
4.關注數學小組合作學習中弱勢群體的策略
4.1營造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 激發(fā)學困生參與合作學習的信心
心理學研究證明, 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對學生學習心理和學習行為的影響是巨大的。一種學習氛圍一經形成, 學生身處其中就會身不由己地去學習, 并且這個學習對學生而言是自覺自愿的、快樂而高效的。因而教師要把微笑帶進課堂, 把鼓勵帶進課堂, 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學生, 把尊重的、關切的語言送給每一位學生, 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讓學困生感受到安全感、溫馨感, 以良好的心態(tài)去學習數學。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動機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實踐證明, 學生也往往因為喜歡這位教師, 而喜歡他教的這門學科。教師要尊重學生,熱愛學生, 關心學生, 了解并理解學生, 使學生有親切感、信任感、期望感, 做學生的知心朋友。教師要尊重和保護所有學生的參與熱情, 采用多種形式鼓勵他們積極地參與活動, 有意識地為他們創(chuàng)設能充分展示才能的機會, 讓他們在合作學習中享受到成功之樂, 從而幫助他們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 使他們積極參與到合作學習的活動中來。
4.2合理進行分組, 激發(fā)學困生參與合作學習的意識
在進行分組時, 可以采取學生自由組合與教師調配相結合的方式。要求小組成員樹立榮辱與共的意識, 認識到他們與小組伙伴是息息相關的, 只有在小組其它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 自己才能獲取成功。要讓他們認識到評價的標準是以小組的表現為依據, 而不是以個人的表現為依據, 獎勵也是以小組為單位的, 小組成員每個人必須盡職盡責, 互相幫助, 共同提高, 不能“搭便車”。這樣學困生在與自己的好友組合后, 既構建了積極的相互依賴關系, 又得到同學的幫助, 感受到集體的溫暖, 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的欲望。
4.3全班交流中,給弱勢群體以“特權”
全班交流是合作學習后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因為它起到了一個組內取長補短,達成共識的作用。如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時,猜猜“一張正方形紙剪掉一個角,還剩幾個角?”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大家已經通過實際剪一剪,數一數,最后分析歸納出由于剪法不同,剩下的角的個數就不一樣的結論。在全班交流時,我們特意請了一個平時不太敢在大家面前講話的小朋友到實物投影前展示,結果他邊剪邊講,很是精彩。
總之,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做個有心人,努力挖掘適合弱勢學生發(fā)揮自己才能的潛在資源,那么,他們就會喜歡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1]郭學銳.對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弱勢群體現象的審視[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2,(3).
[2]何琳.關注小學英語合作學習中的弱勢群體[J].教學與管理,2008,(11).
[3]唐亞娟.如何關注數學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弱勢群體[J].新課程,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