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君
摘要:隨著教育公平理念深入人心,在小學課堂教學中,越來越關注讓每位學生都接受到合適教育。但是,現(xiàn)實課堂中總是有這樣一些學生,他們游離于課堂教學的中心,處于邊緣狀態(tài),在教學過程中得不到重視,甚至被遺忘、被忽視,“邊緣人”的課堂現(xiàn)象由此產生,這種現(xiàn)象影響著教育公平的實現(xiàn),阻礙了教育的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課堂;課堂教學;邊緣人;策略
在小學課堂活動中,有一些以沉默的方式觀望課堂,在課堂互動中幾乎很難聽到他們的聲音的學生,這就是課堂中的“邊緣人”。在教育公平理念的影響下,這類學生進入了教育研究者的視野,因此,如何正確認識“邊緣人”現(xiàn)象,并尋求正確的轉化策略,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課堂教學中“邊緣人”的界定
在多數(shù)人的眼中,提到“邊緣人”,往往會想到學困生、后進生、問題學生、弱勢學生等現(xiàn)象,實質上,“邊緣人”與這些學生既有重合又有區(qū)別?!斑吘壢恕弊畛踉谏鐣W的領域出現(xiàn)的,主要指生活在社會中,但處于邊緣,對社會內部機制不了解,在某種程度上處于社會群體之外。在課堂教學中,對于邊緣人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邊緣人”是課堂中的中間人群,他們既不是處于上層的優(yōu)生群體,也不是處于下層的后進生群體,二是介于兩者間的中間群體,他們既有向上的潛力,也有向下的可能;第二種觀點認為“邊緣人”是主動或者被動被忽視,游離于課堂中心的學生群體。
一般來說,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指的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沒有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由于個人原因(身體、性格、心理等)游離于課堂活動的中心,處于邊緣的,沒有得到良好的發(fā)展的學生群體。
“邊緣人”不同于以學習成績高低做評價標準的后進生和差生,也不同于以道德品質優(yōu)劣作評價標準的問題學生,屬于課堂中的“隱形人”?!斑吘壢恕迸c后進生、問題學生等有較大差異,其主要特征表現(xiàn)在:普遍性:“邊緣人”現(xiàn)象普遍存在于小學課堂教學中,是一種客觀現(xiàn)象,無論在國外或國內;相對性:“邊緣人”不是固定的學生群體,會因為教學環(huán)境的變化或自身的努力而改變,一般情況下,邊緣是相對于某方面而言,每個學生都有優(yōu)勢,絕對的 “邊緣人”很少,因此“邊緣人”是動態(tài)的,具有相對性的;弱勢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其話語權的喪失,語言是課堂交往的必備要素,學生參與課堂、發(fā)表觀點、表明立場都需要借助于語言,由于“邊緣人”遠離課堂,難以參與到師生互動中,也就喪失了話語權。
二、小學課堂教學中“邊緣人”的轉化策略
(一)教師調整思維方式,更新教學方法
“邊緣人”現(xiàn)象的存在與教師的思維方式密不可分,教師必須要轉變思維方式,通過積極干預,為已經(jīng)“邊緣化”或即將“邊緣化”的學生群體提供轉化的機遇與平臺,使“邊緣人”群體回到課堂教學的中心。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素養(yǎng),增強教師的人格魅力;其次,更新教學方法,改變原有的枯燥的教學方法,為課堂增添趣味性,如,教師可以設置問題,讓學生經(jīng)過思考,積極參與從困惑中走出來,教師可以補充一些令學生感到興奮的教學素材,把邊緣學生拉入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意識的賦予學生任務,培養(yǎng)其責任感,教師可以有意識的關注邊緣學生,打破其習慣的平靜,讓其由被動參與變?yōu)橹鲃訁⑴c到課堂教學中??傊?,教師要以較為全面、綜合、多樣的視角看待邊緣學生,認識到邊緣學生的多面存在,用欣賞的目光呵護他們成長。
(二)學生自省,做學習的主體
歷史上存在“教師中心”與 “學生中心”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觀,但是對于學習來講,學生必須要做自己的主人。第一,教師應引導學生發(fā)揮其自省作用,通過認識、反思等行為,產生新的需求,激起其為追求新需求的動力;第二,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批判的能力,讓邊緣學生認識到自己被邊緣化的境地,產生危機感,在反思批判中不斷追求進步;第三,建立積極的情感紐帶,改變面對教師、學校等的行為態(tài)度。
(三)優(yōu)化師生關系
小學課堂中,處于邊緣狀態(tài)的群體一個非常明顯的共性就是受教師關懷甚少,缺乏關懷使他們對課堂產生了排斥情緒。所以,必須讓學生沐浴關懷,這是邊緣學生轉化的關鍵。首先,教師增強職業(yè)道德意識,對于學生身上的缺點與不完美,要寬容的接納,并不是排斥與厭惡,教師要規(guī)范行為,提高認識,增強自身的責任感與公平意識,只有這樣,才能無條件接納邊緣學生;其次,教師要給予所有學生均等的關懷,羅斯塔爾效應表明,被關注的學生在發(fā)展過程中更易成功,因此,教師的關愛是一種隱形的教育資源,偏袒與忽視是對教育資源的不合理分配;最后,讓學生了解教師,由于目前教育資源緊缺,每個小學自然班的人數(shù)都達到了50人以上,更有甚者達到80人,教師難以做到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的優(yōu)勢,所以,必須讓學生了解教師對他們的關愛,讓學生能夠主動與教師交流。每一個邊緣學生都是一個寶藏,只有在全面了解,認識清楚的基礎上,才能發(fā)現(xiàn)他們的財富所在,建立關愛型的師生關系是后進生轉化的關鍵。
(四)改善教學環(huán)境
教學環(huán)境是“邊緣人”形成的一大重要因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讓人產生舒適感,研究發(fā)現(xiàn),適宜的教學環(huán)境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與自信心。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應表現(xiàn)在一下幾方面:首先,班級人數(shù)合理,班級規(guī)模的大小會影響師生、生生的交流,人數(shù)適宜的班級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都較為融洽,課堂氣氛活躍,課堂參與度明顯較高;其次,合理分配教學資源,如教室的舒適的光線與溫度、清新的服裝、動態(tài)式的座位等;最后,創(chuàng)立學習共同體,讓學生在互助性的學習方式下得到關愛與重視,增加成員之間的親密感,感受到學習主人翁的地位,消除其被邊緣的擔憂??傊?,必須在融洽、信任、關愛的教學環(huán)境中,才能指導邊緣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教師要以平和、積極、關愛、信任的態(tài)度來對待班級中的“邊緣人”,通過多方面努力,引導、激勵他們,營造和諧的氛圍,找到真正有效的轉化方式,讓“邊緣人”體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做心態(tài)健康、人格健全的學生。
【參考文獻】
[1]范國睿.教育生態(tài)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30-231
[2]張黎吶.美國邊緣人理論流變[J].天中學刊,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