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嵐
不久前,幼兒園在操場邊的草地上安置了7個涂了不同顏色的油桶,作為幼兒的游戲器材。色彩鮮艷的油桶很快引發(fā)了幼兒的玩興,他們爬的爬,騎的騎,有的還玩起了躲貓貓游戲。一天,孩子們突然發(fā)現(xiàn)油桶變熱了,還因此引發(fā)了一系列的討論。在觀察幼兒討論“油桶變熱”這一話題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在幼兒自主的觀察與探究中,教師該如何恰當?shù)睾魬拍茏層變韩@得有益的學習經驗,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故事描述
片段一:油桶不能玩了
晨間鍛煉時,我發(fā)現(xiàn)原來人氣最旺的油桶處有點冷清,只有幾個孩子在玩跨越油桶的游戲。正在疑惑之際,益銘跑過來對我說:“老師,油桶不能玩了?!薄盀槭裁矗俊薄耙驗橛屯疤珷C了,我的屁股快冒火了!”“是嗎?”看我半信半疑的樣子,益銘便拉著我往油桶邊走:“不信,你去摸摸!”我隨手摸向黃色油桶,“還好,只是有些熱。”“不是,你要摸黑色的!”當我摸向黑色油桶的一剎那,我感覺到黑色油桶確實很燙。
看見我的舉動,又有幾個孩子發(fā)話道,“老師,我早就發(fā)現(xiàn)油桶變熱了?!薄案嬖V你吧,黑色油桶最燙。”“對,我發(fā)現(xiàn)只有白色油桶不燙。”聽了同伴的談論,有些幼兒又自發(fā)地去摸油桶了……
看著幼兒自發(fā)探究的認真勁兒,我克制住內心的喜悅,腦子不自覺地飛速運轉:是引導幼兒討論怎樣證明黑色油桶的溫度最高?還是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無論什么材質只要是深色的就容易吸熱?或是……可轉念一想,我過早介入也許會干擾孩子們的探索。于是,我克制住自己想立即“引導”孩子的沖動,耐心觀察。
片段二:顏色越深的油桶越燙
第二天,我發(fā)現(xiàn)昨天關注油桶的那些孩子依然在玩油桶,有的還拉下衣袖墊在手下翻越黑色油桶。我忍不住問:“康恒,你的手為什么要藏在袖子里?”“油桶太燙了。這樣我就不燙了?!薄笆敲總€油桶都很燙嗎?”聽我這么一問,幾個孩子七嘴八舌地說起來:“不是的,是黑色最燙,淺色油桶有一點點燙?!薄拔疫€發(fā)現(xiàn)黑色油桶一邊熱,一邊不熱。”我好奇地問:“這是怎么回事?”他邊說邊用手指著油桶說:“這邊太陽照著它就熱,另一邊太陽照不到它就不熱?!薄?/p>
很顯然,有了昨天的基礎,今天孩子們觀察得更加細致,不僅總結出了油桶顏色與溫度的關系,還發(fā)現(xiàn)了太陽照射方向對油桶溫度的影響??磥?,我昨天沒有急于將孩子們引到對溫度的驗證及深色材質吸熱的問題上是對的,孩子們有自己的關注點。
片段三:我知道的秘密
經過3天的觀察,我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幼兒開始關注油桶的變化,對油桶的感知也越來越豐富,我覺得是開展集體交流的時候了,希望借此了解幼兒到底有多少發(fā)現(xiàn),對哪些內容感興趣,也希望幼兒通過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讓我從中獲取可以呼應他們的方向與內容。
師:你們在玩油桶的時候都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康恒:黑色和藍色油桶都很燙,因為它們吸太陽光,太陽光是熱的。
益銘:黑色油桶對著太陽的地方就熱,不對著太陽的地方就不熱。
恩源:我知道油桶是鐵做的,容易發(fā)燙,里面沒有油,所以更容易熱,如果有油就不容易燙了。蹺蹺板的下面和扶手都是鐵的,所以也很燙。
大衛(wèi):顏色不同就不一樣,顏色越深越吸太陽光。
一冰:那輪胎也是黑色的呀,可是它就沒有黑色油桶熱。
益銘:那是因為輪胎是橡膠做的,不是鐵做的。
可親:對呀,鐵才會熱。我玩的平衡木就不熱,它是木頭做的。
珺奇:老師,為什么黑色油桶會最燙呢?
師:是呀,我也覺得奇怪哦。為什么黑色油桶會很燙呢?
可親:因為黑色油桶離太陽最近。
益銘:可是,藍色油桶也很燙啊。我告訴你,是因為深色的東西吸熱。我家汽車是黑色的,也是鐵做的,在太陽下面就會很熱很熱!
大衛(wèi):太陽的顏色就是很紅很深的,所以深色的東西就吸熱。
恩源:白色油桶可能生銹了,太陽光就曬不進去了。
師:你們有這么多發(fā)現(xiàn),能不能把它記錄下來呢?
……
在短短的幾天里,孩子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在交流過程中不僅能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還能提出自己的疑惑以及對問題的看法,看來提供同伴間相互學習的機會是必要的。在記錄表征方面,他們的創(chuàng)意表現(xiàn)也出人意料,有的運用數(shù)字,有的運用長短曲線,有的運用紅藍兩色,以表達自己對溫度的感知。而所有這一切都讓我強烈地感受到:幼兒作為獨立的個體,有能力通過自己的觀察、操作與探索去發(fā)現(xiàn)、感知周圍世界的秘密,教師“不能將幼兒看作是有待裝東西的空容器”〔1〕,把自己的意愿、觀點強加給幼兒。
片段四:藍色油桶不燙了
前幾次和油桶親密接觸都是在上午,為此,有幼兒認為早上的太陽離黑色油桶最近,所以黑色油桶最燙。我想,也許換個時間段觀察,幼兒會有不同的感受。于是,一天下午,我?guī)в變簛淼接屯皡^(qū)。
曹晨:老師,黑色油桶要著火了!比早上還燙呢!
恩源:對呀,中午的太陽最厲害了!
可親:白色油桶還是不燙呢,只有一點溫。
康恒:老師,快來呀,藍色油桶不燙了!
師:怎么回事?
益銘:藍色油桶曬不到太陽了,有大樹擋著了。
師:可是上午怎么能曬到太陽的呢?
康恒:可能是中午我們睡覺的時候大樹往油桶這兒長長了一點吧?
蔣品:樹是不會動的,也不可能長這么快?。?/p>
曹晨:我知道,早晨的太陽是在這個房頂上的,現(xiàn)在到了那個房頂,太陽光被樹葉擋住了。
益銘:太陽從東邊升起,中午會在我們頭頂上,下午從西邊下山。
師:是嗎?現(xiàn)在太陽在哪個方向?早上的太陽在哪個方向?看來,我們明天早上要看一下太陽的位置了。
師:現(xiàn)在白色油桶比黑色油桶離太陽更近,為什么它還是不燙呢?
可親:白色就是不容易吸熱的,深色的才很會吸熱呢!
師:是嗎?白色的東西都不容易吸熱,深色的東西才很會吸熱嗎?
眾幼:對呀/當然了……
師:下次我們來試試看。
換個時間觀察后,幼兒不僅能修正自己的認識誤區(qū),而且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看來,在構建呼應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只要突破常規(guī),開拓思路,就能收獲不一樣的精彩。
片段五:果然黑色的東西最吸熱
在上次的交流之后,孩子們開始收集各種材料來驗證深色物品最吸熱的想法。他們有的帶來了各色紙袋,有的帶來了各色玩具,有的還帶來了黑色與白色衣服……經過商量,他們決定在午睡前把這些材料放在油桶旁,下午起床后再去查看結果。最終,孩子們通過實驗驗證了自己的想法:黑色的物品在陽光下最吸熱!
……
二、啟示
“油桶的故事”已告一段落。觀察、參與幼兒探究的過程,讓我有機會了解幼兒、欣賞幼兒,也促使我不斷反思并調適自己的教育行為,努力嘗試呼應幼兒。
1.從觀察與等待開始
在日常生活中捕捉教育契機是教師必備的能力,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都要快速抓住這些契機并設計課程加以引導。教師需要做的應該是靜心觀察、理智分析、適當呼應。
在“油桶的故事”中,面對教育契機,我產生了設計課程并引導幼兒學習的沖動,但隨著幼兒探索的不斷深入,我發(fā)現(xiàn)預設的那些內容只是我的一廂情愿,與幼兒自主探索的方向并不一致。如果教師僅憑幼兒一開始表現(xiàn)出來的片段信息就預設課程,很可能澆滅幼兒剛剛萌發(fā)的探究熱情。因此,教師應該放慢腳步,仔細觀察,給予幼兒自主開展活動的時間,了解他們在與環(huán)境、材料的互動中獲得的經驗與體會,理性地分析他們的需求與興趣,“把他們當成教學過程的合作者”〔2〕,共同完成課程的設計。
2.適時退后
教師常常不自覺地將幼兒看作是需要教育、等待引領的人,總是試圖讓他們在設計好的教學活動中獲得我們認為的有價值的經驗,而忽略了他們作為獨立的個體是有能力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主動探索并獲得經驗的。
在“油桶的故事”中,我一開始并不相信幼兒的能力,曾試圖依靠設計好的課程來幫助幼兒獲得經驗。值得慶幸的是,我最終沒有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幼兒,而是給予幼兒充分的探索空間和足夠的時間,讓他們一次次地豐富與調整自己的經驗。事實證明,幼兒是有能力的,他們不僅發(fā)現(xiàn)了顏色、材質對物體吸熱程度的影響,還發(fā)現(xiàn)了物體朝向對溫度的影響、太陽的運動軌跡、物體影子的產生等。由此可見,教師要堅信“幼兒是強大的、有能力的個體”,不要試圖用各種框架去影響、干預他們,要尊重他們的觀點與能力。
3.支持幼兒的合作學習
在幼兒建構知識經驗的過程中,教師應選擇恰當?shù)臅r機為他們提供相互交流、合作學習的機會?!坝變航洺Ec處于相同‘最近發(fā)展區(qū)但水平更高的同伴一起,會學到更多的知識技能?!薄?〕這是因為他們的語言表達、理解事物的方式相似,交流時更容易讓對方理解與接受。
在“油桶的故事”中,我組織幼兒相互交流,幼兒在向同伴傳遞自己經驗的同時,也接受來自同伴的提問與質疑,“在與同伴的爭論中逐漸接納適應或重新組織自己的認知架構,以融入不同的訊息?!薄?〕
4.關注幼兒的一日生活細節(jié)
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蘊含著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幼兒的學習隨時隨地都會發(fā)生。教師不能僅僅著眼于集體教學,也不能只在集體教學中呼應幼兒,而要站在更高處,放眼幼兒生活與游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那些看似瑣碎與重復的活動中呼應幼兒的奇思妙想與精彩發(fā)現(xiàn)。
在“油桶的故事”中,幼兒每天面對油桶重復著同樣的游戲,可依然會有各種不同的發(fā)現(xiàn)。因此,教師需要練就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善于聆聽的耳朵、善于思考的大腦,隨時捕捉幼兒的思維火花,給予最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2〕〔3〕德布·柯蒂斯,瑪吉·卡特.和兒童一起學習:促進反思性教學的課程框架〔M〕.周欣,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4〕勞拉·貝爾克,亞當·溫斯勒.鷹架兒童的學習〔M〕.谷瑞勉,譯.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本文照片由東南大學幼兒園 錢 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