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月亮,謝基富
(天臺縣畜牧獸醫(yī)局,浙江天臺317200)
仔豬黃痢,又稱早發(fā)性大腸桿菌病,病原為溶血性大腸桿菌,是初生仔豬常見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傳染病。本病以排黃色或黃白色稀糞為主要特征。多發(fā)于豬只比較集中的養(yǎng)豬場,尤以1 ~3日齡仔豬發(fā)病最多。病程短,死亡率高。7日齡以上仔豬則發(fā)病較少。
仔豬白痢又稱遲發(fā)性大腸桿菌病。臨床上以排灰白色、有腥臭味、漿糊樣稀糞為主要特征。本病為急性腸道疾病,多發(fā)于2 ~4 周齡仔豬。該病發(fā)病率高,致死率低,病程為3 ~7 d。絕大多數可自行康復,但影響生長發(fā)育,可對養(yǎng)豬業(yè)的發(fā)展帶來嚴重影響。
1.1 病例1 天臺縣某種豬場,2014年11月,一窩13日齡純種大約克仔豬先后發(fā)生腹瀉。排灰白色糊狀稀糞。病豬逐漸消瘦、生長發(fā)育受阻。
1.2 病例2 天臺縣某種豬場2014年12月,一窩剛產下1 d 的內二元雜種仔豬突然發(fā)生腹瀉,排黃色水樣稀糞,5 h 后部分患豬衰竭脫水死亡,2 d 內先后死亡患豬5 頭。
2.1 黃痢 本病多發(fā)于生后24 h 至7日齡仔豬。同窩仔豬發(fā)病率達90%以上。死亡率很高,甚至可引起整窩死亡。寒冬潮濕多雨季節(jié)發(fā)病嚴重,一個豬場一次流行后,往往經久不斷,只是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有所降低。
2.2 白痢 該病多發(fā)于10 ~30日齡仔豬,尤以2~3 周齡仔豬最常見。7日齡內及30日齡以上仔豬很少發(fā)病,且死亡率較低。該病的發(fā)生多與飼養(yǎng)管理及豬舍清潔衛(wèi)生等因素有關。冬春兩季氣溫劇變,陰雨連綿或保暖不良及母豬乳汁缺乏時發(fā)病較多。同窩仔豬發(fā)病常有先后,拖延時間較長,且癥狀輕重不一。
3.1 黃痢 本病潛伏期較短。一般多發(fā)于出生后24 h 左右,最短者8 ~10 h,長者1 ~3 d,7日齡后則很少發(fā)病。同窩仔豬出生后體況正常,最急病例可于生后12 h 突然發(fā)病,很快衰竭死亡。1 ~3 d 內同群豬只相繼發(fā)病,排出稀薄水樣稀糞,呈黃色至灰黃色,混有腥臭小氣泡。隨后腹瀉癥狀加重,數min 即瀉一次。病豬精神沉郁,嚴重糞便失禁,沾污尾、會陰和后腿部,肛門和陰門呈紅色??诳拭撍珶o嘔吐現象,逐漸消瘦,最后衰竭、昏迷死亡。
3.2 白痢 該病10 ~30日齡哺乳仔豬多發(fā),病初排漿糊樣稀糞,繼而成水樣,隨后呈乳白、灰白或黃白色腹瀉,氣味腥臭。病豬體溫和食欲無明顯變化,逐漸消瘦,拱背,被毛粗糙,眼結膜蒼白,怕冷,顫栗,發(fā)育遲緩。部分患豬可并發(fā)肺炎,呼吸困難,聽診有啰音。病程一般3 ~7 d,絕大部分患豬可逐漸康復,但生長發(fā)育受阻,多成僵豬。
4.1 黃痢 剖檢病死豬皮下出血。胃內充滿多量黃色凝乳塊,幽門腺區(qū)有出血點,小腸黏膜脫落,并有出血斑。腸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癥。尤以十二指腸病變最為嚴重,小腸內容物中混有凝乳塊,多呈黃綠色粥樣并有濃烈腥臭味,空腸、回腸、結腸內充滿大量水樣滲出液,并混有黃色大小不等顆粒狀物。腸系膜淋巴結輕度腫大呈淡紅色或紅色。腹股溝淋巴結腫脹充血,切面多汁。脾臟輕度腫大,邊緣有鋸齒狀突起,膀胱積液,腎臟表面有針尖大小出血點。組織切片可見十二指腸呈急性卡他性腸炎病變。腸黏膜上皮腫脹,黏膜壞死脫落。腸腺組織破壞呈空泡狀結構,杯狀細胞增多,部分黏膜下肌層有少量紅細胞。腸系膜淋巴結呈漿液性炎癥變化,淋巴竇擴張,竇內有多量紅細胞浸潤。
4.2 白痢 無特異性變化。一般呈消瘦和脫水等外觀變化。胃內有凝乳塊,部分黏膜充血,腸壁變薄而帶半透明狀。腸系膜淋巴結水腫,胃腸卡他性炎癥。
5.1 細菌分離培養(yǎng) 采集病料劃線于麥康凱瓊脂平板上。37℃,培養(yǎng)24 h。然后從麥康凱瓊脂平板上挑取單個菌落,劃線于伊紅美藍瓊脂平板上,于37℃,培養(yǎng)24 h,觀察結果。對可疑菌落進行抹片,革蘭氏染色鏡檢。
據觀察,病料在麥康凱瓊脂平板上培養(yǎng)24 h后,均形成紅色,中等大小圓形菌落。挑取單個紅色菌落接種于伊紅美藍瓊脂平板上,培養(yǎng)24 h 后。5個菌株均形成紫黑色,中等大小帶金屬光澤的圓形菌落。革蘭氏染色鏡檢陰性,中等大桿菌。
生化鑒定1,2,3,4,5 號菌株均能發(fā)酵葡萄糖、乳糖、麥芽糖、甘露醇、蔗糖,產酸產氣。M,R 試驗陽性。V-P,枸櫞酸鹽利用試驗均為陰性。故均判定為大腸桿菌(詳見表1)。
5.2 藥敏試驗 詳見表2。
表1 生化試驗鑒定表
表2 藥敏試驗結果(抑菌圈直徑mm)
由表2可見,大多數菌株對氟苯尼考、痢特靈敏感,對諾氟沙星和新霉素較敏感,鏈霉素,環(huán)丙沙星為中敏或低敏。因此,臨床上不能盲目長期、大劑量使用某種抗菌藥物,以免造成耐藥性菌株的不斷出現。建議臨床治療時,先進行藥敏試驗選用高敏藥物,以獲得最佳治療效果。此外,使用抗菌藥物時,必須按規(guī)定療程交替使用。以免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和損失。
通過調查表明,天臺縣某種豬場仔豬黃、白痢的發(fā)病原因主要因飼養(yǎng)管理不當、環(huán)境污染,寒冷、潮濕及母豬疾病等因素所致。據現場觀察,產房、仔豬欄污染嚴重,寒冷、潮濕、氣候突變。飼料配合不科學,仔豬經常誤食病豬排出的糞便和污染物,母豬攜帶致病性大腸桿菌等原因所引起。
據資料報道,仔豬黃、白痢與仔豬的不同生理機能密切相關。一是由于初乳中的抗體變化,即乳中r 球蛋白減少,結果導致消化道中某些類型的大腸桿菌生長過度。二是由于某些類型的致病性大腸桿菌在消化道中異常生長,產生大量內毒素導致毒血癥,腎上腺皮質機能受到破壞,劇烈腹瀉引起全身脫水,造成體內電解質、酸堿平衡、代謝功能發(fā)生紊亂,致使心肌營養(yǎng)和所屬機能遭到破壞。造成體內微循環(huán)障礙,使心肌缺血或供血不足,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導致中毒性休克死亡。
7.1 仔豬黃痢 該病病程很急,初生仔豬則抵抗力很弱,死亡率很高。因此,防控該病應以預防為主。搞好綜合性防控措施。一是嚴格引種。成年母豬對場內大腸桿菌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并由初乳分泌抗體,為仔豬提供一定的保護力。但一旦有外來新株致病性大腸桿菌傳入場內,常會導致疫病爆發(fā)。因此,作為種豬場應堅持自繁自養(yǎng)。二是抓好母豬產前產后的飼養(yǎng)管理。哺乳期間飼料要全價,保持充足的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水平,飼料應保持相對穩(wěn)定?;加腥榉垦椎哪肛i應及早治療,產房應保持清潔干燥和嚴格消毒,哺乳前應進行乳房清洗消毒。三是加強新生仔豬護理。注意保暖防寒措施,及早哺喂初乳。做好提早補料工作,一般仔豬7日齡開始補料,提供營養(yǎng)豐富的仔豬全價配合飼料。四是存在仔豬黃痢豬場,新生仔豬可在產后12 h 內進行預防性投藥。藥物可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適當選用,以避免產生抗藥性菌株。五是可采取免疫預防、血清預防。本場5 歲以上老母豬血清,可有效防止本場致病性大腸桿菌的感染,口飼血清比注射血清方法更為有效。疫苗預防。目前常用的有K88-K99,K88-LTB,K88-K99-987P 等疫苗。于母豬產前40 d和15 d 各免疫接種一次,效果良好。六是藥物預防。新生仔豬在未哺乳前或產后12 h 內口服抗生素,可有效減少發(fā)病機率和死亡。大腸桿菌容易產生耐藥性,為提高藥物預防療效,最好在鑒定病原菌株后盡快進行藥敏試驗,選擇使用敏感藥物。常用的敏感藥物有諾氟沙星、痢菌凈、呋喃唑酮等。
7.2 仔豬白痢 預防措施除參照仔豬黃痢的有關措施外,還應注意消除病原菌和各種病因。加強母豬的飼養(yǎng)管理,補足營養(yǎng),搞好圈舍消毒,注意防寒及母豬產前產后運動。據試驗,仔豬飲水中加入0.1%高錳酸鉀溶液或飼料中加入0.1%土霉素粉,可有效預防因貧血而引起的仔豬腹瀉。
8.1 林可霉素和諾氟沙星及痢菌凈各0.1 mL/kg,配合口服補液鹽療法。不但可增強抗菌消炎效果和防止繼發(fā)感染,且可糾正脫水,調節(jié)電解質與酸堿平衡,增加體液和血容量,改善微循環(huán),維護神經和肌肉的興奮性,促進蛋白質代謝,增強胃腸道抗病力,防止和緩解中毒性休克。補液。可采用10%安那珈5 mL,2.5%維生素B13 mL,10%VC5 mL,1%硫酸阿托品2 mL,5% 葡萄糖100 mL,生理鹽水85 mL。混合后加溫至39℃,腹腔注射,每豬每日5 mL,每天1 ~2 次,對發(fā)病窩中所有仔豬不論大小一律口服0.1%亞硒酸鈉1 mL。經筆者在該種豬場治療五窩67 頭發(fā)病仔豬,治愈59 頭。治愈率達88.01%。
8.2 采用促康生Ⅱ號灌服治療。每豬每日5 mL,連用10 d。對仔豬黃、白痢的治愈率可達97.4%。且可治療耐土霉素,鏈霉素菌株引起的多種疾病。
8.3 患病母豬可用中藥治療。配方:金銀花30 g,連翹20 g,白頭翁100 g,藿麥50 g,甘草30 g,煎汁灌服,每日1 劑,連用2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