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萬東
很多教師都知道,非常多的高中學生在語文學習時,普遍都存在這樣一種認識:語文課平時學不學,問題都不大,反正上課老師教的內(nèi)容考試是不會考的,試卷考的內(nèi)容又都是沒有學過的,與其花費時間學語文,還不如多花點功夫在其他的科目上。
這樣的認識從高一年級就開始慢慢得到強化。高一學生經(jīng)多次考試以后,看看自己和周圍的同學獲得的分數(shù)(評價的唯一標準),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個事實:努力了的同學考得不好,不努力的同學考得也不好(高二也基本如是),有時甚至不努力的同學考得比努力的同學還要好?;谶@種事實不斷重復,學生心理上的內(nèi)歸因被完全摒除,外歸因就占了主導地位,從而普遍形成這樣一種認識。當學生失去了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課堂上,學生就厭學了,當學生厭學時,如果教師不能用正確的策略引導課堂,教師也會運用外歸因理論推卸自己的責任:“我已經(jīng)盡力了。”因為看不到成效,教師也失去了成就感,也就慢慢地厭教了。
以上情況,歷經(jīng)過去多年循環(huán),就形成了目前的惡果:語文學科被邊緣化,語文教師被歧視,學生厭學,教師厭教。面對“今天”如此困境,如何贏得“未來”?
所謂“以學定教”,其實就是通常說的“備學生”。作為一名教師,應該了解自己的學生處于什么樣的學習水平,然后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來確定教學的內(nèi)容,在上課過程中,要注意學生的不同認知心理特點,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方法,面向全體,關(guān)注個體。只有真正做到“以學定教”,教學活動才是“目中有人”的教學,才是“以生為本”的教學,才可能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無視學生所處水平、無視學生個體差異的課堂教學,學生無法接受,當然不可能喜歡,也就注定不會有好效果。
應該說,2013年廣東省普通高考語文試卷就非常好地體現(xiàn)了“以教定考”這一點。比如高考卷第5題實詞考察C選項:“不痛繩之”的“繩”,釋義為“捆綁”,是不對的,在此應取引申義“懲罰”;在必修二《蘭亭集序》里有一個小句子:“未嘗不臨文嗟悼”,其中的“臨”字,本義是“面對”,在此引申為“閱讀”,而這兩個實詞,用的都是引申義,所用的思維方式是一樣的。高考卷第9題翻譯里有一個分句:“茍不以鹽自活”,這個分句包含了以下三個語言點:一是承前省略了主語;二是“茍”的釋義;三是特殊句式中的“否定句中賓語前置”。在必修二《赤壁賦》中有這樣一個句子:“茍非吾之所有”,這里面就包含了前兩個語言點:承前省略主語和“茍”的“如果”的意思;在必修二《阿房宮賦》中有這樣一個分句:“秦人不暇自哀”,這個分句中就有“否定句中賓語前置”現(xiàn)象,甚至前置的賓語都是同一個字“自”;在必修五《鴻門宴》里,有這樣一句:“項伯殺人,臣活之”。這兩個分句里的“活”字,就是同一個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而高考題翻譯里對判斷句“傅先生天下賢士”的考察,在必修二《項脊軒志》“嫗,先大母婢也”也曾經(jīng)遇見。以上幾例,就是變式考察,這樣的高考題就出得非常好,真正體現(xiàn)了“以教定考”,筆者對出題者激賞不已——這才是高考命題的方向,理所當然也應該是日常教學評價學生的命題方向。
因工作需要,筆者今年所帶班級為高一年級一普通班。第一次診斷性測試,在筆者未知情的情況下,備課組采用了2013年廣東省高考卷,結(jié)果可想而知,將之稱之為對學生的一次屠殺一點也不為過。第五次測試,筆者花了一整天時間,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按“以教定考”的原則命制了一套測試題,考試內(nèi)容緊扣基礎知識,暗含高考考點??荚嚱Y(jié)果,基礎分90分,本班最低分16分,最高分72分,平均分46.1分,在整個年級處中等,低于36分的同學全部參加補考,經(jīng)過兩次補考,第一次考了16分的馮同學,最后考了76分,實現(xiàn)了異步達標。在以后的日常教學中,筆者明顯感覺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有了很大提升。在第六次測試中,小夏老師秉承“以教定考”的思路命題,考試結(jié)果,本班最低分45分,最高分71分,平均分57分,上升到年級同類班級第二名,馮同學則考了54分,看著他憨憨的笑容,筆者也有了巨大的成就感。為了迎接聯(lián)考,第七次測試又采用了高考模式,考試結(jié)果,最低分25分,最高分57分,班級平均分40.7分,馮同學32分,表面上看學生的分數(shù)是下降了,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馮同學從當初僅能取得基礎題的16分,到了現(xiàn)在能夠取得綜合題的32分,表明學生的水平和能力已經(jīng)有了極大的提升。有鑒于此,本學期期末,經(jīng)學校批準,本年級的期末考試,將繼續(xù)依照“以教定考”的思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A、B卷的形式進行考察。語文教師面臨的問題是需要命制兩套試卷,批閱兩套試卷,另外編排考場,客觀上增加了“今天”的工作量,但相對于學生“未來”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養(yǎng)成,作為教師,今天的辛苦也是值得的。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