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蕾+楊朦
在哈佛的第一個學期,當我看到只有5門課的時候,像是吃下了定心丸:我本科時候一學期12門課都能從容應對,何況5門課?我抱著自大的心態(tài),選了6門課。來到哈佛的第一周,我去學校健身房的跑步機上慢跑,看到旁邊的同學在跑步機上揮汗如雨,面前還放著筆記本或者講義,他們在一邊跑步一邊復習“胚胎學”“表觀遺傳學”等科目。當時我在一旁不屑一顧:有這么忙嗎?
然而在哈佛學習的忙碌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某一門課一周上兩次,每兩次課之間都有幾十頁的課前閱讀內容,閱讀完畢之后在網上還有“小測驗”——這僅僅是每次上課之前的“開胃菜”。在每周上完共4個小時的課程之后,還會有“飯后甜點”——作業(yè)。作業(yè)不僅對課程內容有綜合考查,還要求靈活應用,對已有的學術文獻進行分析評價,這還僅僅是一門課的內容。
此后,我每周的生活,就是從周一早晨7點起床之后,急匆匆趕到學校上早上的課程。接下來,一門課接著一門課,課后是“綿延不斷”的作業(yè),我會利用哪怕10分鐘的時間來掏出作業(yè)寫上幾筆,或者翻開課本看上幾行。我知道,白天能多寫幾筆,多看幾行,晚上就能在兩點之前稍微早睡幾分鐘。這種戰(zhàn)斗一樣的生活一直持續(xù)到周四傍晚交完最后一科作業(yè)。我會像主持神圣儀式一樣打開課程的網頁,鄭重地上傳自己寫了幾十頁的作業(yè),點擊提交,一種大功告成的喜悅傳遍全身,然后我被隨之而來的疲憊擊倒在座椅上。我會休息一下,發(fā)個呆,嘲笑自己當初對哈佛的設想太美好、太幼稚,最終,振奮精神繼續(xù)開始寫下一周的作業(yè)。
這還僅僅是平時,到了考試周,生活就從忙碌升級為瘋狂。期末考試,從周二到周四,我一共就睡了10個小時,吃了兩頓熱飯,考了4門課,做了一個課程報告。我記得當時在公交車上、飯桌上,甚至在跑步機上,都在翻閱自己的筆記——之前我對哈佛學生一邊跑步一邊看講義不屑一顧,如今我也成了他們中的一員。
以前考試周結束時,我都會告訴自己說:終于到假期了。而這次,我卻面帶倦容,身心疲憊,安慰自己道:終于活著熬過這個學期了。
周圍也有些同學科研、學習、生活都顯得從容不迫。“不忙碌是一種能力”,忙碌說明自己時間安排不夠科學,或者工作效率有待提高。例如,不忙碌的人能夠早10分鐘來到課堂,熟悉當堂課的內容,課程正式開始之前已經進入狀態(tài);而忙碌的人上課才來到教室,忙著找座位、翻講義,等進入狀態(tài)的時候,才發(fā)現老師最開始講的內容自己已經錯過了,整堂課都在不斷地追趕前面遺漏的內容,效率大受影響。那些在跑步機上復習講義的同學,他們在用這種方式妥善地安排時間,讓自己從容不迫地迎接生活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