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軍
線索,就是貫穿全文的脈絡(luò),大致以時間、空間、物品、事情的發(fā)展、人物的心理變化等為線索。老師們?yōu)榱顺尸F(xiàn)出緊扣主題思想的課堂教學,往往就會抓住文章的線索展開教學。那么,教師能否借助線索,處處為教學服務(wù),時時為提高學生的能力著想呢?筆者談一些思考:
一、 串聯(lián)——借助線索厘清文章脈絡(luò)
線索制約著文章的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和主題,學生們在學習時,如果能抓住線索,順藤摸瓜,就能厘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了。
初讀《剪枝的學問》一課之后,用填空的形式讓學生說說作者進了幾次桃園,分別在什么時間,又分別看到了什么。這一問題就暗示了文章是以時間、作者的見聞為線索。同學們很快完成了這樣一段話:去年冬季的一天,“我”走進桃園,看到王大伯和幾位叔叔在剪枝;春天到了,“我”又到了桃園,看到紅云片片;暑假里,“我”再次到桃園,看到樹上掛滿了桃子。連起來讀一讀會發(fā)現(xiàn),這就是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雖然這段話還不夠簡潔,但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又掌握了一個方法,那就是抓住線索,概括主要內(nèi)容。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就可以把這幾個時間段作為精讀課文的幾個板塊,讓學生跟隨小作者的腳步走進桃園,探究其中的學問。
二、 設(shè)疑——借助線索激發(fā)學習興趣
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學習就會積極主動。要知道,思考和質(zhì)疑往往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質(zhì)疑是動腦思考的結(jié)果,也是學生創(chuàng)造的起點。那么,如何借助文章的線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課中,《國榷》一書成為課文的線索。文中也有兩段有關(guān)此書的描寫,不妨在精讀課文前,拿出來讓學生讀一讀,比一比?!敖?jīng)過20多年的奮斗,6次修改,談遷終于在50多歲時完成了一部4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薄靶聦懙摹秶丁饭?04卷,428萬4千字,內(nèi)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實、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蓖瑢W們細細品讀過后,會有這樣的疑問:先前的《國榷》已費盡心血,50多歲的談遷為何還要堅持重寫一部書?有了疑問,學生自然就有了探尋答案的動力,更投入地學習,從而感受談遷編明史的志向。
三、 升華——借助線索體會文章情感
課文或記敘一件事情,或描寫一個事物,最終還是要表達某種情感,而這往往不會明確寫出,需要學生細細品味。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如果把體會作者情感與課文內(nèi)容割裂開來講解,會顯得牽強附會,如果能想辦法融為一體、潛移默化,就能水到渠成。
《天鵝的故事》這一課,天鵝的三次叫聲是一條線索,比較天鵝三次叫聲的背景,就能感受到天鵝群勇敢奉獻、團結(jié)拼搏的精神。斯杰潘老人的獵槍又是一條線索,文中出現(xiàn)了四次。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推進,這獵槍的一次次出現(xiàn),映射出斯杰潘老人對生命的敬畏。通過對這兩條線索的解讀,學生對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就有了更深刻的體會,線索的反復(fù)出現(xiàn)、層層深入,幫助學生把握了文章主題,升華了情感。
四、引領(lǐng)——借助線索明晰寫作思路
寫作,是學生的難題。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是分不開的,如果能在課文的學習中滲透寫作方法的指導(dǎo),那會收益不小。如何正面描寫、側(cè)面烘托,怎樣以小見大、借景抒情等,都是學生從課文中習得的方法,那不妨讓學生再來學學如何借助線索讓寫作思路更加清晰。
有些線索可以用相近的句式表達,這樣的習作讓人讀來結(jié)構(gòu)統(tǒng)一、完整,聯(lián)系緊密。有些線索是關(guān)于情感的表達,讓學生明白寫作不僅是記錄,更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明白了線索在文中的重要性,掌握了借助線索,進行閱讀體會的方法,不僅幫助學生學習課文,更能延伸到課外的閱讀、寫作的指導(dǎ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