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節(jié)奏、高壓力的社會中,學生們陷身于題海,閱讀時間、閱讀數量少,視野狹窄。時至今日,新課改已推行幾年了,可是學生缺乏必要的語文素養(yǎng)的狀況并沒有明顯改變。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引導學生好讀書,讀好書,提升自身素養(yǎng)。
一、注重宣傳,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
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有著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使學生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感染。
為了有效推動讀書活動,我利用課上時間進行了讀書活動的思想動員,讓學生選擇一本最喜歡的書,面向全班同學針對主要內容以及閱讀價值進行有針對性的介紹、推薦,學生介紹后,教師再做補充,這樣就能發(fā)揮集體的力量,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優(yōu)秀作品,并從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去讀;為了豐富閱讀資源,我鼓勵學生把自己推薦的好書帶到學校來,又從圖書館借了一些書,擺放到班級書柜中,這樣大家就可以隨時隨地的翻閱,班級有了專門的書柜,也有了濃厚的“書香”氣;后來為了進一步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更好地鞏固讀書成果,我組織學生設計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壁報,上面粘貼著學生的讀書心得,向大家傳遞著讀書的意義在于充實精神、培養(yǎng)氣質。
二、立足課堂,由課內向課外拓展,開闊閱讀視野
課堂是我們教學的主陣地,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時間為學生打開閱讀的一扇窗,教學中不要局限于課本內容,應樹立“大語文”觀,要適當地拓展,豐富學生的視野,讓氤氳書香充分浸潤學生的心靈。
例如:在講莫泊?!俄楁湣芬晃牡臅r候,我會印發(fā)莫泊桑的另一短篇小說《珠寶》給學生,告訴他們這是《項鏈》的姊妹篇,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對這兩個作品進行比較,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全面的了解這位短篇小說巨匠的創(chuàng)作風格;講完歐亨利的《警察與贊美詩》,我讓學生拓展閱讀《麥琪的禮物》和《最后一片葉子》,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更加深刻的認識了“歐亨利式”小說結尾,更加透徹的體會了“意料之外與情理之中”的藝術技巧;講陸游《釵頭鳳》的時候,我告訴學生陸游的前妻唐婉也和了一首《釵頭鳳》,讓他們摘抄下來自己品讀,這樣學生就能更加深刻的了解陸游詩歌中那種痛苦無奈,那種情深意切;學習完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節(jié)選,我又推薦學生閱讀了整部作品以及余華的另一部小說《活著》,讓學生認識到我們社會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活得如此艱難又如此燦爛,作品中的精神營養(yǎng)如綿綿細雨滋潤著學生的心靈,升華了學生的人格。
注重課內與課外的勾連,這樣語文課就為學生的閱讀搭起了一座橋梁,為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奠定了基礎,這樣的課堂才更加有效、更加實用。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調動讀書興趣
開展適合學生的語文活動是激發(fā)他們閱讀興趣的直接動力。
比如課前的五分鐘發(fā)言可以設計“好書推薦”、“品評人物”、“片段朗讀”等欄目,讓學生提前做好準備,這不僅能使聽眾受益更能促進演講者的閱讀和積累;學到詩歌單元時,我組織學生開展朗誦活動,為了更好的展示自己,很多學生閱讀了李白、辛棄疾、席慕容、徐志摩、戴望舒、舒婷、泰戈爾等詩人的大量作品,朗誦活動中,泰戈爾的深情款款,岳武穆的萬丈豪情,一首首動人心弦的詩詞,一個個堅定從容的身影,都成為他們記憶中最亮麗的風景;戲劇表演活動中,學生們排演了《茶館》,反復磨合,激情演繹,站上表演的舞臺,我們永難忘記秦仲義的心比天高,龐太監(jiān)的小人得志;另外,讀書交流活動中,學生們暢談《追風箏的人》《巴黎圣母院》等作品所綻放出的人性光芒,所體現出的人性之美。
四、加強方法指導,培養(yǎng)良好的讀書習慣
指導學生多“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能否獲益不僅取決于量,還取決于學生能否對所讀的內容有自己的領悟。本著“讀有所思、讀有所感”的原則,讓學生抱著欣賞的態(tài)度去讀,變“眼讀”為“心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作品的敏銳“悟性”,使學生真正與書籍對話,與智者對話。
指導學生多“記”。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讀書過程中勾畫自己喜愛或感受深刻的詞句,也可以把自己的疑問、瞬間的領悟批注在空白處,更要堅持寫讀后感、讀書隨筆,要讓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最大化的鞏固讀書成果,注重積累,加深理解,透徹把握書中精髓。這些“記”的痕跡承載了學生的思想和情感,是他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喧囂紛擾的塵世中,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開闊視野,提升素養(yǎng),用文字滌蕩心靈,滋潤心田,讓書香飄滿校園,讓學生在閱讀中汲取精神營養(yǎng),塑造優(yōu)良的人格,成就智慧的人生。只有這樣,語文課才能真正綻放他的魅力,只有這樣,我們才無愧于“人類靈魂工程師”這一美譽。
李玫莉,教師,現居北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