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初中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詩歌的審美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審美情趣。從豐富學生精神世界的角度出發(fā),老師應該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引導學生探索作者的精神世界。因此,初中語文教材中詩歌的審美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筆者認為初中語文詩歌的審美教學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積蓄氣勢
在一定的程度上,詩歌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很好地享受這種美。審美教學不能夠脫離學生,要以學生的情感、思想、學習興趣和態(tài)度為基礎,制定良好的教學策略。學生在審美方面心情的好壞,能夠影響他們感悟詩歌的能力。心情開闊樂觀的,對于詩歌就有很好的感悟能力;心情愁苦郁悶的,對于詩歌的感悟就會比較遲鈍,更有嚴重者甚至都沒有興致來進行詩歌的審美。所以,積蓄氣勢對于詩歌的審美教學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積蓄氣勢就是通過課堂氛圍的營造,將詩歌所要表達的氛圍融入到課堂里,讓學生由淺入深地感受到詩歌的諸多方面情感,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提高自身對詩歌方面的情趣,讓學生能夠主動投入到對詩歌的學習和感悟中來,以便更好地分析詩歌,感悟詩歌的美。
二、轉移情感
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溫庭筠的《商山早行》中有這樣兩句膾炙人口的詩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從這兩句詩中,可以讓學生聯(lián)想以前學過的一些詩句,就會發(fā)現(xiàn)這短短兩句詩中存在著諸多的意象,它們將早行的情景刻畫地淋漓盡致。透過作者通過意象勾勒出的一幅早行圖,學生就能夠深深地體會到道路的曲折,羈旅的愁思,體會到“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的超高境界。
在詩歌中,所用意象不同,所表達的意趣也就不同,詩歌所呈現(xiàn)出來的美的形象也就自然不同了。如杜甫的《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中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于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一個“濺”字,巧妙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作者當時面對國家衰亡的無奈感慨和綿綿愁緒借用花的濺淚表現(xiàn)出來,體現(xiàn)出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
所以,在對初中學生詩歌方面的教學中,要先把學生所積累的各個方面的知識、經驗調動出來,再通過引導學生對于意象的聯(lián)想,將情感轉移到詩歌的意象上面,進行豐富和擴充,從而讓學生完善在自己腦海里所形成的畫面,讓學生在欣賞中體會創(chuàng)造的樂趣,在創(chuàng)造中再進行欣賞,最終讓學生在轉移情感中體會到詩歌之美。
三、引發(fā)共鳴
共鳴是在審美的過程中所引發(fā)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從審美的對象轉移到和自己相關的情感、經歷上面,從而讓自己的感情激蕩,和作者碰觸出火花。當白居易為琵琶女寫下“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時,他已與琵琶女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當故國破碎,物是人非,愁緒滿懷不能去之時,希望它隨一江春水向東去,學生定是讀到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時產生的共鳴。“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美好的理想、情感逝去之后,一切都恍如隔世,物是人非。當學生在誦讀這首詩時,學生會回想起自己的一些美好時光,會想起在美好時光里所經歷的很多美好的事情,與詩人產生一定的共鳴。讓學生把自己放入到作品中去,分享詩人的喜怒哀樂,這樣對于詩中所繪情感,必能感詩人之感,感自己所感,進而融二為一,以詩人之感為自己之感,這就是詩歌所能引發(fā)的學生情感共鳴,也是詩歌審美教學所帶給學生的美感體驗。
四、習得真意
對于詩歌的審美教育,就是通過對詩歌的鑒賞,體驗詩歌所帶給自己的美感。例如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zì)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苯踢@首詩的時候,除了將詩歌所抒發(fā)的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從而表現(xiàn)出一種高瞻遠矚的雄偉氣魄講授出來外,還要讓學生記住這種氣魄,做到得其真意,而非拘泥于具體的意象、情感,這才是鑒賞詩歌的最高境界。即便觸發(fā)學生審美情趣的詩歌不在眼前出現(xiàn),但是詩歌所引發(fā)的學生共鳴依舊在,審美的興致依舊在,能夠讓學生回味詩歌的感情,思索詩歌的意境,乃為最強的詩歌審美教學。
總之,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開展詩歌的審美教育,要培養(yǎng)出學生樂觀豁達的品格,以博大的胸懷來對待他人,用淡泊名利之心來面對名利的爭執(zhí),用堅強的毅力、樂觀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命中所遇到的諸多困難和挫折。詩歌的審美教學應該給學生一份安寧的天空,讓學生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詩歌作品中,享受和體驗詩歌本身所具有的藝術的美感,最終將自己的情感和詩歌內在所要傳達的情感契合起來,從而達到詩歌審美教育的目的。
(朱召躍 江蘇省漣水縣力帆學校 22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