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
新課改浪潮滾滾襲來,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乃大勢所趨。猶憶2009年盛夏,十堰市全體新高一的語文教師齊聚鄖陽中學,參加了全省首批新課改培訓,當時老師們都倍感振奮。特別是其注重學生自主探究的理念讓老師們耳目一新。
對于研究性學習,我自感還是敏銳的,開展了一些嘗試。我深信:適應新課改要求,絕不可消極懈??;應將登陸平臺展示“網上成果”這一看似被動的任務,轉化為培養(yǎng)貫穿高中始終的主動探索精神。
一、我的“整體研究”理念:海納百川,不棄涓涓細流
研究性學習或可稱為新課改衍生的新鮮事物,但其內在的精神理念卻不過是語文人文精神的一次復歸。
1.正確看待語文學科的“研究性學習”愚以為,它既保留了舊有教學模式中重基礎的優(yōu)勢,又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弘揚自主探究的精神。語文學科本就鼓勵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開展活動有天然的優(yōu)勢。教師應抓住這一契機,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能力。
2.實踐過程中喜憂參半
湖北推進新課改已逾兩年,直接體現這一改革的研究性學習開展如何呢?囿于一隅,我欣喜地看到,媒體、校方、老師積極宣傳推進,學生較為重視。
毋庸諱言,這一派熱鬧繁榮景象有時只是表象。我不無擔憂地耳聞目見到疏忽、草率的狀況:學生未詳加研究,“急時抱佛腳”,僅在網上草草填完相關內容了事;甚至移花接木,直接拷貝。迫于高考壓力而疲于應付,或缺乏必要指導而放任自流……原因不一而足,但如此一來,“研究性學習”勢必失去價值和意義。
3.基于現狀,結合本人實踐,提出“整體研究”的想法
面對新課改的新形勢,教育界上下都要思考出路,讓好的教育理念在實踐中煥發(fā)光彩。我的看法,就是要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落到實處,教師要想辦法、動腦子,將研究性學習分化到平時的教學之中。即以研究性學習為契機,以專題探究的方式貫穿到課文的學習中,將高中三年的學習構成一個“整體研究”模式。
它并非單純是為了某一學年突擊完成的研究性學習報告,而是在平時教學中把研究性學習與課堂融合,指導學生合作探究的理念和意識。“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如此學生才能拿出高質量的課題,而不至于在網上草草搬運了事。重視課堂,也是為盡力避免學生照搬他人觀點,全無創(chuàng)新,最好地達到課改效果。
二、實踐中的一些探索:功在平時,鑄就探究精神
研究性學習選題來源很多,如課文、閱讀、生活……將高中三年視為整體,以教學實踐為基本出發(fā)點,固然有忽視“大語文觀”嫌疑。但拋開課文一味拓展,多少有些舍本逐末。應充分考慮學生實際,挖掘教材,提煉、補充相關延伸材料。
1.我探索的主要形式
截止到目前,我指導學生在教材學習過程中完成的研究性學習練習已有二十多次。我的課堂中有接近一半的時間都是基于這一理念展開的。幾乎每次練習都有意想不到的精品出現,讓我驚嘆不已。許多精彩的課題報告我都保存了下來。
①以必修、選修教材的課文的學習為契機,拓展課題報告空間
將課文的重難點問題或課后習題轉換成研究課題,是研究性學習中較為普通、有效的方法。教師要摒棄一問一答的傳統模式,師生討論、設計話題。其后,由組長負責,學生自主設計具體的方案,開辟研讀渠道,最終形成課題報告。教師要詢問課題是否有序推進,指導學生明曉。好的課題應包括以下內容:課題意義,課題內涵與外延的界定,預期成果,研究方法,結題形式。
下面我以《孔雀東南飛》(人教版必修二)為例說明。
這樣一篇文辭兼美的長篇敘事詩,若依照傳統的方式,由教師來安排課堂流程,依照人物、情節(jié)、悲劇意味的順序(事實上,我?guī)弦粚脤W生正是這樣操作的)。在設計課型時,千頭萬緒,深感棘手,最終我還是認為讓學生進行三節(jié)課的閱讀與討論之后,進行作品的專題研究的方式最為有效。
我大致為學生確定了幾個子課題方向,如焦仲卿、劉蘭芝的人物形象,愛情悲劇意味。學生組成課題小組,自主探究。我執(zhí)教的高一(1)班共分為十個課題小組,高一(2)班共分為九個課題小組。大致是按照座位來安排,加上學生自由做出的一些調整,小組人數一般為6人。
一周以后,學生陸續(xù)將他們完成的課題研究報告交給我,再經過一周的討論、修改,最終結集打印。我感到莫大的欣慰。我更清楚地認識到,只要指導得法,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學生一定會帶給你耳目一新的成果。
以高一(1)班為例,學生們最終獲得了以下成果:由邵召明擔任組長的第一課題小組《幽幽采一夢,塚愛落千年》,由楊添擔任組長的第二課題小組《天是紅河岸,奏下箜篌淚如絲》,由孫潔擔任組長的第三課題小組《亂花飛過孔雀去》,由吳若璇擔任組長的第四課題小組《相思入土,魂夢何求》,由李旭東擔任組長的第五課題小組《千古孔雀心,悠悠鴛鴦情》,由羅嘉擔任組長的第六課題小組《花開花落化塵灰,云卷云舒孔雀飛——時代演繹下的悲歡離合》,由葉銘鍇擔任組長的第七課題小組《孔雀雙飛,情殤離別》,由岑佳駿擔任組長的第八課題小組《婆兄附勢把愛拆,多才佳人為情哀》,由李敏擔任組長的第九課題小組《七弦音破箜篌轍——黃泉交響共鴛盟———誰該為這場愛情埋單》,由鄧恩浩擔任組長的第十課題小組《佳人已逝,鴛鴦難聚——那一抹無法穿越的迷失》。
此外,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時開展了《紅樓夢》主要人物的專題研究。學習《紀念劉和珍》時進行了劉和珍人物小傳、慘象過后的眾生相、魯迅的情感脈絡等專題展開。學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開展了“水滸傳人物”課題研究。學習《春江花月夜》時由完成了詩歌的獨立鑒賞,形成了30余篇課題論文。開展過讀“圣哲經典”的《論語》專項研讀……
這些成果,有些文稿被我珍藏,有些過程被我寫進教案,那些思想的碰撞和學生不斷涌現的奇思妙想,深刻地印在師生的心中。
②有選擇地閱讀必修教材推薦的名著,嘗試撰寫文藝評論
五本必修教材推薦了十本名著供學生選擇閱讀,與其在浩瀚的文學海洋里尋覓,不如從這些名著中選擇。名著中可作為課題的內容很多,如作品題材、人物形象、思想意義、文化心理、風土人情等。它給讀和寫找到了結合點,給學生提供了再創(chuàng)造的機會。
例如高一暑假時,布置學生閱讀《談美》,就其中任一板塊的問題,舉身邊的例子來說明這一美學現象。高二暑假時,安排學生比較鑒賞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巴爾扎克《高老頭》藝術風格的異同。
③語文活動課的開展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意識
在我的教學實踐中,經常開展各類語文活動,這大概是受我高中的恩師任鵬老師的啟發(fā)吧。不斷變換教學方式,拓展教學空間,對于師生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如課前三分鐘演講,詩歌朗誦會、辯論會、話劇表演的開展。
例如,在學習了必修一第一單元后,組織了一場名為“秋語詩韻”的現代詩歌朗誦會。在學習《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時,組織了“詩詞重讀,美讀詩篇”的專項活動,有幾個學生就此做了《詩歌的朗誦技巧》的學習報告。
在學習《燭之武退秦師》后,組織學生將故事改編為劇本,最終匯聚全體學生的智慧,融合修改出最佳劇本,由兩個班的學生自主排練,配合演出,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也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課題來源。雖然高中學習很緊張,但學生對此類活潑形式很有興趣,參與度極高。
組織學生進行過多次知識競賽,如“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趣味競賽等。進行作家專題講座,如“李白的故事”,最終形成學生個人的文字材料。
④利用每周的隨筆或摘抄,利用作文課,儲備研究性學習的素材
語文的外延是生活,要從生活中捕捉靈感,喚醒學生天性中探索的沖動,潛移默化中形成獨立思考的學習思維和問題意識。鑒于此,高中階段的作文教學(包括摘抄),不可太過隨意,應從研究性學習這一整體出發(fā),科學合理地設計安排。如高一階段著重練習隨筆,練習敘事,學會真情表達。在儲備材料的同時,學生自然要放開思維,關注時事,為學期末的研究性學習打開了眼界。
此外,教材提供了中國傳統文化、電影鑒賞、中英文互譯中的文化等一系列探究環(huán)節(jié),礙于時間匆遽,未能有效開展,只在課上由我自己講解,如今想來頗為遺憾。需要我在下一輪執(zhí)教時能有所改進。
2.注意事項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教師要有整體觀念,循序漸進,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構成、知識結構。課內研究性學習活動,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不可放任自流,也不可大包大攬。發(fā)揮集體優(yōu)勢,不讓研究性學習活動成為少數學生的專利,讓所有學生投入到活動中來。
同時,圍繞課文的選題應注重文學性,不可成為其他學科的附庸。全面考慮實施的可操作性,宜小不宜大,角度不要太多,體現課題的新穎度。
三、整合資源,水到渠成
到學期末,學生將登陸新課改研究性學習平臺,分小組完成。如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始終視“研究性學習”為一種理念而非一種絕對的任務,那么每年的網上成果展示部分就不再那么困難,反而會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等到提交課題研究時自然水到渠成。我不主張開展那種將戰(zhàn)線拖得很長,甚至長達數學期的課題,因為高中生學業(yè)負擔重,不可能完全徹底而且放松地完成實踐活動。
至于在網上學習階段教師如何指導,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贅述。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涉及面廣,本文僅是粗淺想法,倘能拋磚引玉,給諸位同仁一點啟示也就足夠了。新課改指引的光明的前景,需要一線教師開拓思維,精心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