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文
我們回望中國歷史,尤其是民國之前的歷史,首先是從閱讀各類歷史教科書開始。真實的歷史,遠比教科書中描述的更加撲朔迷離。發(fā)現(xiàn)歷史,其實還有很多種方式,諸如老人的敘述、往昔報刊的記錄、口口相傳的回憶等等。然而,畫家通過觀察,用畫筆描繪歷史,給我們認識歷史開辟了新途徑?!哆z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法國〈小日報〉記錄的晚清1891—1911》這本書,為我們回望那個迷茫的、疼痛的晚清中國,極大地拓寬了認知的邊界。
這本書不是歷史教科書,而是當時報紙中的各種新聞插圖組成。這種“看圖說話”的方法,帶領我們重返晚清歷史現(xiàn)場,打撈那些塵封已久的過往和故人。書中,收錄了1891年—1911年法國《小日報》所刊彩色石印畫一百余幅,畫中的內(nèi)容涉獵廣泛,主要有甲午戰(zhàn)爭、李鴻章出訪歐洲、義和團起義、八國聯(lián)軍侵華、日俄戰(zhàn)爭、慈禧太后與光緒病亡出殯、袁世凱小站練兵、袁世凱出任臨時大總統(tǒng),涵蓋眾多秘辛舊聞、史料珍貴。
《小日報》在十九世紀末每期發(fā)行量高達百萬份,是當時巴黎最為流行的通俗類報紙。該報為了吸引讀者眼球,就派遣一批畫家和記者到晚清的中國采訪。畫家們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當時晚清政壇與民間百態(tài)。那些來華的畫家們,為了取悅讀者的歡心,描繪中國的暴亂、殺戮、瘟疫、饑荒、戰(zhàn)爭、酷刑等等。這種插圖盡管時時刻刻流露出西方人慣有的傲慢姿態(tài),卻真實地再現(xiàn)了晚清政權(quán)的搖搖欲墜。
以繪畫的形式記錄歷史、還原歷史,在中國其實并不罕見,敦煌壁畫就是鮮活的例子。然而,這種方式并非主流,也得不到官方的認可。而文字記錄歷史一直都是中國的正統(tǒng)。就繪畫本身而言,中國畫重視寫意,造型能力和具象表現(xiàn)是其弱勢,即便用中國畫中的水墨筆法記錄形同流水的新聞,中國畫恐怕也是望塵莫及的。而西方繪畫就不一樣了,西方繪畫重視對形象的逼真再現(xiàn),寫實傳統(tǒng)厚重。這種類型的繪畫記錄新聞事件,具有先天的優(yōu)勢。工業(yè)革命之后,西方報紙逐漸普及,尤其是印刷制版技術(shù)提高之后,在報刊的新聞事件報道中,配以寫實風格的插圖,成為一種全新的閱讀風潮。
除了法國《小日報》呈現(xiàn)精彩的新聞插圖之外,英國的《倫敦新聞畫報》可謂與之平分秋色。為此,北京時代華文書局還出版了《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式:《倫敦新聞畫報》記錄的晚清1842—1873》(全三冊,沈弘編譯,2014年4月版)。但是《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法國〈小日報〉記錄的晚清1891—1911》在“以畫敘史”方面更是單刀直入,去除了多余的文字敘述,完全以圖像表達歷史。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法國〈小日報〉記錄的晚清1891—1911》一書中,法國畫家筆下的中國大地生靈涂炭、中國人則呆滯愚昧。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法國畫家在捕捉晚清歷史的“畫面”時筆力之準、之狠、之獨特。在華的法國畫家們扎實的寫實造型能力令人折服,或許這和法國繪畫寫實傳統(tǒng)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當然,那些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從事新聞采編的法國畫家們,并沒有想到一幅幅新聞插圖,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成為解讀中國歷史的一種明證。
本書中匯集的新聞插圖,根據(jù)法國《小日報》出版時間逐一編排。法國的畫家們在繪制一幅幅新聞插圖時,特別善于“中為西用”,充分吸納中國繪畫中線條的表現(xiàn)張力,淡化了西方繪畫中最擅長的光影造型技巧。書中收錄了1896年7月26日發(fā)表在《小日報》中的插圖《清朝杰出使臣李鴻章》。這幅畫中,李鴻章深色凝重,雙眼無助,官服上還佩勛章一枚。此時的李鴻章,歷經(jīng)甲午戰(zhàn)敗和屈辱的《馬關條約》簽訂之后。該報為什么刊登已經(jīng)下野的李鴻章半身像,還冠以“杰出”二字?這到底幸災樂禍還是嘲諷晚清政府無能?我們不得而知。
書中收錄的插圖既有晚清政要的肖像,也有百姓悲苦的記錄。清朝末年,在山東、北京一帶的部分農(nóng)民不滿西方士兵的橫行霸道,組成“義和拳”奮力反抗西方列強。盡管農(nóng)民們不是對手,但依然拼命抵抗,很多人為了保衛(wèi)家園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小日報》1900年11月2日刊登的插圖《中國事件》中,充分反映出了西方列強的殘忍、殘暴。這幅插圖中,十四位義和拳頭勇士被列強強殺害后,被砍去的頭顱掛在城墻上示眾。而身著白色海軍軍服的士兵得意洋洋地望著一排頭顱。與這幅插圖相匹配的文字報道雖然在書中沒有登載,但是插圖本身就給人足夠的感官沖擊,若當時有中國人在巴黎見到這幅插圖,必定心如刀絞,這可是手足同胞在受難啊!
法國畫家擅長人物畫的逼真再現(xiàn),在一系列的新聞報道中,當然少不了戰(zhàn)爭場面的宏大呈現(xiàn)。比如,一幅《法軍戰(zhàn)勝》的插圖中,畫家描繪了法國軍人“奮勇”與中國民眾戰(zhàn)斗的場景。這幅插圖刊登在1901年1月13日出版的《小日報》。當時,法國作為侵略者,在云南大舉掠殺中國手無寸鐵的邊民。插畫還原了戰(zhàn)爭的殘酷場面,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法國軍隊的殘暴。那些自詡為文明人的法國士兵面目猙獰,手握佩帶刺刀的步槍,毫不留情地戳向無辜的中國人。
本書中收錄的《中國的第一架飛機》這幅插圖令人眼睛一亮。1911年8月25日,曾在美國設計制造飛機的中國人馮如回到了國內(nèi),在廣州駕駛自己研發(fā)的飛機試飛。由于操控系統(tǒng)失靈,飛至百余米時,飛機墜毀,馮如遇難。馮如是中國第一位駕機失事的飛行員,也是中國最早的飛行員和飛機設計師。在這幅畫的左上方,飛機正在空中翱翔,右邊是古塔。陸地上,有官員好奇地觀看,有小孩子和豬在驚慌失措地亂跑,還有轎夫駐足圍觀。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法國〈小日報〉記錄的晚清1891—1911》一書帶來的啟示是多維度的,一方面,這些遺失在西方報紙中的彩色插畫今天能“重見天日”,為我們認識那個滿目瘡痍的時代提供了視覺上的全新體驗。
(李紅利、趙麗莎編譯:《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法國〈小日報〉記錄的晚清1891—1911》,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年版)